向如归面无血色,喘着粗气说道:“张通,你认为我会告诉你吗?”
“哼哼,不容你不说,大白天的,现在不会有人再使暗器灭口了,你要是不说,向如归,你可想好了,我会让你生不如死,浑身如百蚁千虫钻咬一般难受,不信你不说!”张通嘴上这么说,但是不会用下三滥的办法的,只是吓唬向如归罢了。
向如归呵呵苦笑道:“张通,你就死了这个心吧,我是不会说的,如果我不说,死的是我一个,如果我说了,我向氏满门一百多口人都得被刀刀斩尽、刃刃诛决,连祖坟都得刨干净了,你想想,我会告诉你吗?”
无论张通怎么追问,向如归就是不说,最后头一歪,鲜血从嘴角流了出来,原来向如归已经咬舌自尽了。张通一拍大腿,没想到他会用这种办法结束生命。
这时候获救的几个年轻人在刚才说话的那人的带领下,过来与张通见面,只见这个领头的小伙看上去十七八岁的年纪,身高九尺开外,头戴六棱抽口朝天角的幞头,浓眉俊目,鼻直口阔,面白如玉,大耳朝怀,一番的英雄气概,身披公子英雄氅,内穿缎面杀腰长袍,足登薄靴,手里拎着一把古色古香的宝剑,身后有人牵着马匹,满脸的正气,浑身的威风,小伙抱拳当胸,声音干脆:“多谢张兄搭救,小弟辛弃疾这厢有礼了。”
“贤弟不必客气,请问你是山东历城县的辛幼安吗?”
“正是小弟!”
“哎呀,贤弟,早闻贤弟大名啊,今日一见真是三生有幸啊!”张通万万没有想到,站在自己对面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辛弃疾,看来今天这个忙真就帮对了。
提起辛弃疾,可以说凡是念过书的几乎没有不知道的。笔者必须得给读者们好好介绍一番,您在课本上了解的恐怕只是他的诗词和他少许的简介,其实辛弃疾既是本书的一个主人公,更是千古流芳的一位抗金名士。
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是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辛弃疾一一四零年出生,比张通小两岁。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辛弃疾存词600多首。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文钞存》。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以上是笔者查阅历史资料转载下来的,并不敢自己胡编瞎论,因本书并非纪实文学,所以抄录下来只要众读者知道。书归正文。
见张通为人仗义,武艺高强,辛弃疾心生敬佩,有一种想法,但初次相识不便多讲.听见张通讲话非常客气,自己也寒暄了几句,张通又说道:“不知贤弟因何与这帮金狗发生冲撞?”
“不瞒张兄,小弟和几位乡人正在赶忙襄阳府送信,金人又要来偷袭襄阳府,事不凑巧,被这帮人盯上了,这才一路追杀至此,倘若今天不是张兄搭救,恐怕我等就要亡命刀下了.”
“贤弟虽然小愚兄两岁,但是词作却是大大有名,只是我等要急赶龙虎山,不然也可与贤弟多相处几日,不知今日一别,他年何时才能相会?”
“张兄放心,两座山很难相聚,两个人总有见面的机会,小弟立誓今后要以抗金大业为己终生之大业,只要有抗金的战斗,必有我辛弃疾,今见张兄也是同仇敌忾,你我自有相见之日.”
张通又把道济、张芊芷喊来与辛弃疾相认,简单埋葬了向如归,这才目送辛弃疾去襄阳,直到不见人影了,才打马前行,赶往龙虎山。
实际上张通并不知道,就因为张通一直目送辛弃疾远去,在原地停留许久,他又不知不觉地救了辛弃疾一命。
就在距离张通不足三十步远的密林里,有一位年轻俊美的姑娘隐身藏在大树之后,她手里掐着的暗器都让她紧张的汗水淋湿了,她知道,此刻,她连大气都不敢出,稍有动静,就会被精明的张通发觉,凭她现在的功夫,恐怕十个一起上也白给。但是,如果刚才向如归不是咬舌自尽,只要他吐露半句,职责所在,她的暗器就得飞出去,而且必须一击即中,不能有半点含糊。
如果先打马而去的是张通,辛弃疾也必然会目送张通,直至看不见踪影了,那么也是职责所在,她就会跳出来或者使用暗器结果辛弃疾的性命。
结果是向如归守口如瓶救了她的性命,而张通目送辛弃疾远去又救了辛弃疾的性命。
这一切的核心就是一个人——张通。“这个该死的张通!”她心里恨恨的骂道。真的该死吗?那她为什么不用暗器打张通呢?肯定打不中?不想冒这个险?上级没命令?还是不舍得打?她不知道,她连自己都说不清,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她连自己都搞不懂,她在没有上峰命令的情况下偷偷地给张芊芷的头上戴了一朵白花,想到这些,她的脸红了,好久都没有动身,连张通三人骑马飞远了,看不见影了,她还呆呆的矗在那里……
张通、张芊芷和道济三人从武当山急赶龙虎山天师府,距离龙虎山越近,张芊芷越兴奋,像一个叽叽喳喳的小鸟,环顾在张通周围,有说有笑的讲着在龙虎山的童年趣事,张通嘴角挂着微笑,一边马上观看湖光山色,一边倾听张芊芷的娓娓之音,道济因为首次来龙虎山,更是瞩目与这里的美丽景致。三人终于在冬月二十二这一天赶到了天师教祖庭——龙虎山。
说来凑巧,正好赶上龙虎山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近处的青草、绿树,远处的丹霞全都披上了白皑皑的新装,分外妖娆。在仙水岩周围,僧尼峰下,泸溪河上空,冷风裹挟着雪花,纷纷扬扬,与河水中的水汽,形成了一道道移动的水帘,水朦胧,山朦胧,三人也都朦胧了。
龙虎山是中国道教最早发源地,山青水秀,文物丰富,自张陵以后,道教天师在这里承袭了三十二代,一千余年,道宫、道观、道院星罗棋布,规模宏大的要数上清宫和天师府了。上清宫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老道宫之一,也是历代天师祀奉太上老君和朝会之所。由于历代皇帝拨出大量金银修建,极盛时曾建有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及其他建筑。天师府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好的封建时代大府第之一,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之一。天师府分为三大部分,即以三门为主体的前路建筑;以私第为主题的中路建筑;以万法宗堂为主题的西路建筑。这座天师府在规模上以及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堪与曲阜孔府相比。
张通告诉道济,龙虎山最好玩的是乘船游览龙虎山下的芦溪河。三十多里长的河道,水清见底,风景如画,乘一叶轻舟,览阅两岸景色,与游漓江有异曲同工之妙。若游上清河,最精彩的景观是称做水碉和仙岩的地方。古栈遗迹、飞云阁、棋盘岩、玉璧凌空、仙女观花、仙梳石、金钏峰、仙勺石、试剑石、一线天、莲花石、仙桃石、雌雄石、石鼓石等景致,会让人流连忘返,佩岩包括二十四岩和旱仙岩,有些景只可仰视,不可就近,有些景观则需要循山间和盘旋而上,始能领略其风貌。
在仙岩和水岩峭的石壁上,满布大小洞穴,里面棺椁无数,这些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群,是龙虎山的一大奇观,张通指点道济,告诉他当年悬棺奇缘是在哪里发生的。想到悬棺,张通突然止住了话题,他又想起了三哥张若抟,如果没有当初张若抟一念之差,陷害自己,有可能他现在还在龙虎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看来人生在世还需坦坦荡荡做人,才能无愧于天地之间.已经踏上龙虎山的土地了,不远处跑来一个年轻人,十七八岁的年纪,机灵活泼的,过来就单腿打千儿:“小姐、姑爷你们回来啦,小的给你们见礼啦!”这一句“小姐、姑爷”称呼把张芊芷说得异常高兴,从怀里掏出二十两左右的银子,“啪”的一声扔在地上:“田七,算你会说话,这银子是本小姐赏你的!”“哎哟,谢谢小姐、谢谢姑爷!小姐、姑爷您们先别急着进府,我马上就去给天师送信去!”说完撒腿就往天师府跑,张芊芷笑着提马在前,满面通红的张通跟在后面,道济已经习惯了他们的表现,微笑着跟在后面.刚到天师府门外,就看见大哥景渊、二哥伯瑀已经站在了门口,芊芷的四个同父异母弟弟博元、博亨、博利、博贞也都在门口等着三人。
预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