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城的路上,张通与马午极一起骑马并辔而行,一边走着,张通一边问:“师叔,青城山是不是就在CD府附近啊,路程远吗?”
“青城山距离CD府能有一百五十里路吧,群山环绕、景色秀丽,与峨眉山齐名,既是蜀中名川,也是我道教的圣地,东汉顺帝汉安二年,我天师教的创始人、第一代张道陵祖师就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他结茅传道,所以青城山就成为我天师教的发祥地,据先辈们传说,张祖师爷就是在青城山羽化飞升的。青城山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景胜,现在都有我教弟子把守修道呢!”
“哦,师叔,不久前一位前辈委托我要到天师洞找一件东西,所以,我想去看看,不知道师叔能否派人引路?”
“这算什么呀!此事由我安排好了,回去你就听信吧!明天我就派人带你们去。”
“多谢师叔!”
“自家人那么客气干什么?”
众人回到天师府以后,马午极马上安排他的大弟子穆道远次日清晨带领众人去青城山,这个穆道远比张通小一岁,一副精明强干的样子,小伙子细腰乍背、身材挺秀,开口就喊张通为师兄,甚为亲热。
一夜无话,次日天明,穆道远带领张通、道济、张芊芷等三人一起赶往青城山,一路之上有说有笑。但只见山连山、岭连岭,怪石横生,尽管是初冬时节,川蜀一带仍然不是很冷,满山遍野全是郁郁葱葱,山脚下的溪水清澈见底,涓涓的流水声犹如琴瑟幽鸣,奏出大自然的完美乐章。众人卯时出发,一路快马加鞭,直到巳时末才到达青城山山脚下,找了一家青城客栈,订了三间上房,安排好马匹,用了茶饭之后,四人开始登上青城山。
在上山的路上,张通心中暗想:陈抟老祖留下的偈语第一句为“青城三岛天师洞”,“青城”当然指的是青城山,“三岛”应该指的是三岛石,天师洞不用说了,自然是青城山上的著名景胜“天师洞”,那么这三者又有什么联系呢?这里面能藏的什么呢?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看来只能是见机行事、见景生情了,打定主意之后,张通急忙加快脚步,一边往山上行走,一边观察周围的景致。
穆道远因为是马午极的顶门大弟子,故而在天师教CD府分坛说话极有分量,青城山这一代教务都归他管,因而最熟悉青城山的地理环境,一边走一边给大家做导游,几个人都被穆道远的解说能力所渲染,时而认真倾听,时而被逗得哈哈大笑。青城山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建福宫,穿过建福宫,再往上攀行一段就是五洞天,五洞天往上不远就是天师洞。
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祖师曾在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顶峭壁间修炼布道,因而俗称天师洞,也叫常道观,这里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黄帝祠。
三清殿是主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殿前铺设通廊石阶,前檐排列大石圆柱六根,殿堂横列数间,殿前高悬几副对联,其中一幅写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联既深得老子道家思想的真传,又暗含“一气化三清”的深刻寓意。三清殿**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即居于玉清仙境的元始天尊、居于上清仙境的灵宝天尊和居于太清仙境的道德天尊。因为道教认为,这三位尊神正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创造者。
天师洞的另一座主要殿堂乃三皇殿,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石刻造像各一尊,唐开元十一年雕造,皆为坐像。道教以黄帝、老子为祖师,相传黄帝曾在青城山跟随仙人宁封子学道,宁封子还协助他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功德圆满,乘龙升天成仙,宁封子被封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故而在青城山不仅三皇殿供奉黄帝,并且还单独为他修了一座黄帝祠。黄帝祠初建于隋代,是天师洞最早的殿宇之一。黄帝祠左侧有一洞,它就是相传张道陵祖师修炼之处的天师洞。洞窟的最上层有一石龛,其**奉着隋代雕刻的张天师石像。面有三目,神态威严。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师镇山之宝:“阳平治都功印”。
天师洞附近景色幽丽,东有巨石矗立,上有两条裂隙,故名“三岛石”。民间传说,张天师降魔时,见此石挡路,遂拔剑劈之,裂成三块,石上刻有“降魔”两字。石旁泉水环流,浓荫蔽天。沿着石隙所凿石阶,拾级而下,可下至海棠溪边,涧深壁陡,藤萝垂挂,无比幽静。天师洞西侧有掷笔槽,这是个数十丈深的幽谷,民间传说是张天师降魔时,作符掷笔而成的,景色奇幽。
众人回到天师洞洞口前,张芊芷迈步就要往里进,打算看看里面的情况,旁边的穆道远马上上前拦住张芊芷,说到:“师妹且慢,这个洞你可不能进。”
“为什么?”张芊芷很好奇地问到。
“天师洞里颇为奇怪,因为是祖师修炼的地方,所以世代江湖各大派都有人进去探过宝,但听说只有数十年前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师祖进去又安然无恙的出来过,其他的人都是有来无回,所以这里无人敢进去,师妹千万不要冒这个险。”
“既然如此,穆师弟、道济贤弟、芷妹,你们三人在外面等候,小兄进去走一遭,既然有人能出得来,我就能安然无恙的出的来。”说罢就要进洞。
“二哥稍等,这事怎么能少了贫衲啊,纵然是龙潭虎穴,小弟也愿意闯一闯。”道济笑着说道。
“通哥到哪里,我就去哪里,有通哥在小妹什么也不怕,通哥你不能撇下我。”张芊芷马上拽住张通的胳膊,也要跟着进去。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穆道远其实早也想进天师洞去看看,只是怕师傅马午极怪罪,一看仨人都想进去,自己在师傅那里也就有借口了,于是就说:“也罢,既然三位都想进洞看看,那么小弟也舍命陪君子,和你们共同走一遭。”
按照张通的本意,就他自己进天师洞,别人都在外面等候,但是,其他三人谁也不依,尤其是张芊芷,眼泪就在眼圈里转,再拒绝就要哭出来了,知道芷妹跟自己感情深重,片刻也不舍得离开;兄弟道济更是在与自己结义的时候立下重誓:“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穆道远虽然与自己并无深交,但一则他是师叔马午极的弟子,出了差池他也会受到七师叔的责罚,再者他也是血气方刚、义气极重的汉子,也很难拒绝。思前想后,最后他对三人讲:“穆贤弟、道济贤弟、芷妹,咱们四人一起进洞,但是我有一个要求。”
三人一听张通答应了,既是高兴,又是紧张,几乎异口同声的说道:“什么要求?”
“洞里面肯定会有一些凶险,所以咱们四人不要随意走动,我在前面带路,谁也不得抢先,更不能到处乱摸,如果我遇到风险,大家赶快后退,如果你们同意咱就一起进洞,你们意下如何?”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知道没有任何争辩的必要,于是就不情愿的点了点头,穆道远朝身边的教众要了几个火把,分给三人,张通转身在前面领路,其他三人在后面紧紧跟随,一行四人进了天师洞。
因为洞口不是很大,两个人并排走得很挤,所以,刚进洞的时候,还有阳光能够照射得到,再前进几步洞内就暗了下来。几个人连忙点燃了火把,在火把的照耀下,里面很是宽阔,洞顶高有两丈,两壁之间宽两丈有余,四人猛然看到在洞内右侧石壁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张通进前仔细一看,原来是用手指在石壁上书写的篆字《易经》全文,指法苍劲有力,颇具书法魅力。突然,张通发现在《易经》第五卦、需、水天需、坎上乾下处有用另一指法刻的“伏魔”两个小字,这令张通颇感诧异,张通可以把《易经》做到倒背如流,但是通篇也没有“伏魔”两个字,这又跟洞外三岛石上的“伏魔”二字有什么关系呢,陈抟老祖偈语第一句“青城三岛天师洞”所述的内容又是什么意思呢?张通在洞内边看边思索,道济逐步在石壁前嘀嘀咕咕,不知在研究什么,穆道远却紧张地拿着火把密切注意洞里的各个角落,唯独张芊芷像个小燕子一样,到处好奇的这儿碰一下、那儿摸一把,嘴里还嚷嚷个不停,充满了调皮相,张通也不舍得说她什么,右手举着火把,左手紧紧的拉住张芊芷的柔荑小手,生怕她到处乱跑。
因为一部《易经》的文字较多,在一面石壁上刻的字一眼望不到尽头,众人都想在易经上找到东西,就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等读完了易经,就已经进了天师洞的洞腹之中,里面仍然是深不见头,洞内地面也算平坦,因为鲜有人至,所以结了一层苔藓,滑滑的,很是潮湿,如果不仔细看,很难看到地面的岩石。
在石刻《易经》的尽头,刻着十几个首尾相连的箭头,每个箭头都有三尺长。四人觉得非常好奇,跟着箭头继续朝里走,终于箭头结束了,在眼前出现的是石壁上一个个裸身的人形,各种姿势不一。张通仔细观看,发现这些都是武功招式和练气的法门,只不过看上去跟正常的招式极不相同,尤其是练气的法门,似乎每张图都没刻完,心随意动,把看过的图都印在脑海之后,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躁动涌上心头,似乎在什么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欲念,就是一时想不起来了。
虽然张通未能按图所示把这些招式当场演练,但是,凡是武功根基极深又深喑易理之人,都能修炼功夫神于内而不必形于外。这时候只觉得握着的张芊芷的右手阵阵发热,并且体内有一种暗流来回涌动。这时忽听张芊芷声音发颤的说道:“这位老祖宗也是的,画这些小人也不给穿件衣裳,羞人答答的,不看了,通哥快走。”说罢拽着张通就往里面走。
就在这一刹那,一件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张芊芷拽着张通往前一走,她就成了最前面的一个人了,脚刚一落地,正好踩到一个突出的东西来,接着,这个东西受力之后就陷落下去,随着这个东西的陷落,只听“嘎啦”的一声,以这个东西为圆心,半径五尺左右的地面从中间一分两半开裂下去,洞内一片通明,光线从裂开的地面处射了进来,张芊芷身子一沉就掉落下去。事发突然,张通没有丝毫准备,与张芊芷正好手拉手,所以也跟着掉落下去。在临掉落的瞬间,张通向道济、穆道远喊了一句:“不要跟来!”不大一会,又是“嘎啦啦”一阵声响,两块裂开的地面又合二为一,洞内又恢复了平静,还是火把一颤一颤的亮光。
预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