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时间的指针逆时针旋转向那一天……
那年初冬,12月6日,雾霭迷离的晨曦,太阳还扯着云朵蒙头大睡,五点多,我如往常一样早醒。
求学多年养成了早醒的习惯,而失明后,我又多了个习惯,那就是起床前,先在被窝里听会儿收音机,听得基本是辰时最新的新闻。
“中国之声”里,主播的声音同平时一样,不急不缓将这一日的世界时事道来,我闭着眼,听着那些与我发生在同一个星球,却又离我很遥远的事情。
一则报道不期传进耳朵里,我猛地睁开了双眼。
“北京时间12月6日清晨5时45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病去世,享年95岁,南非总统祖马宣布将为曼德拉举行国葬,全国降半旗,沉痛哀悼这位‘南非人民的儿子’。
在得知曼德拉逝世的消息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多国政要也表示哀悼,通过不同形式赞美这位黑人总统……“
曼德拉去世了?曼德拉去世了!
我的脑海里反复重复着这句话,一种特别的情愫涌上心头,难说那是什么,而广播里下面的内容却再充耳不闻。
曼德拉,我不陌生,这样传奇的黑人领袖,这样伟大的民族斗士,从小到大,我已经多次在各种媒体和书本上看到过对他或多或少的介绍了,也是十分佩服这样超越种族情怀的伟大人物。
然而,我对曼德拉的更深的印象和了解,却来自于一个人和一首歌。
我多年来一直喜欢的殿堂级歌手黄家驹,他创作的那首世纪经典——《光辉岁月》。
每次听到曼德拉,我的头脑里也都不自觉会响起《光辉岁月》的旋律,因为这首歌的确是曼德拉真实的写照,是黄家驹专门致敬曼德拉而创作的。
1990年,包括黄家驹在内的Beyond成员远赴肯尼亚,亲眼目睹了饱经战争和灾荒的非洲人民的苦难生活。
回国后,黄家驹想起了仍在监狱中为黑人种族而战斗的领袖曼德拉,感念着与他惺惺相惜的抗争与希望的精神内核,便创作了这首致敬他的歌曲,从此这首歌曲经久不衰地响彻了神州大地。
我感知着这一切,不管是因为我崇拜的他们两人,还是我热衷文字,我都觉得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心中实在有种情怀要喷发了。
我躺不住了,从被窝里蹦出来,奔到电脑前,迅速开机,冬日清晨的寒气侵袭着身体,我狠狠地打了个喷嚏,才想起来自己只穿着睡衣。
电脑启动的空档,我迅速裹上棉袄,摸索着键盘启动语音软件。
其实,平日写作之前,我通常都不会上手就写,多半会在电脑前枯坐一会儿,主要是需要整理思维,然后寻找什么切入点啦,独特看点啦,等这些元素凑齐了才开始动手写。
可是那一天,我印象非常深,我几乎是想都没想,就开始在键盘上运指如飞,如有神助,措辞,段落都格外精准连贯。
最终,我在被窝中的简单构思,就在这样充满激情的写作中进一步升华,确定了文章的主题。
我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如同舞蹈一样的快乐。在寂静的冬日清晨,噼里啪啦的敲击键盘声,伴随着热血澎湃的心跳动,一个个由我灵魂中生出的文字,在屏幕上跃动着迸发而出。
我在不断写作的同时,按照思路在网络上搜索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耳朵吸收着这些资料进入大脑,然后通过指尖幻化为我的思想和文字流淌出来。
我创作的不是小说、诗歌、散文,也不是通讯报道,而是散文式新闻。
散文式新闻是一种独特的体裁,最早开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其要求要具备新闻的准确、权威,在包括新闻要素的同时不能有任何不准确的信息,更要兼具散文的美感,要能打动人、感染人。
在写作中,我始终围绕着主题“曼德拉与中国”而展开的,文中写到了曼德拉的斗士精神与中国的联系,曼德拉本人与中国的联系,曼德拉创作的歌词与世界名族,黄家驹创作歌曲在中国的流传等方面,最终我将文章的标题定为——曼德拉的中国情结。
大概七点半,我基本完成了文章的初稿,简单统计了一下字数,1300多字。
母亲早做好了早餐,多半是听见我在敲键盘,一直没敢打扰,此时听见我停下来,才小声提醒我。
早餐过程,我头脑里全是关于文章的那些事儿,想着如何修改文章,想着哪些地方是不妥当的,想着全国此刻该有多少的写手、编辑和记者也正在创作这样特大新闻题材的文章啊……我开始坐不住了,匆忙扒拉几口饭,又奔回电脑前。
作为一篇散文式新闻,目标是要发表在时效性非常强的报纸上,我知道字数不宜过多,最好是在一千字内,于是我便开始了一遍遍地删减、修改文章。
我将语言简练,将不符合主题的内容删除,更不断查找资料以确保我文章中的每个信息、每个数据都是准确无误的。当然,这样的过程不比创作的激情那般享受了,而是相当痛苦、相当艰辛,对于我这个盲人,尤难!
在不知道多少遍修改、多少遍确认后,文章最终定稿了。全文分为了六段,总计855字!
接下来,我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那便是投稿。
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而文章投稿就更怕投错地方了。写这种新闻式散文的文章,如果投稿到了美食、旅游、乡土、评论、情感等报纸的栏目,无论文章多好,那就只有遭遇泥流入海的命运。
然而,如果文章够好够高大上,只是投稿给了小报纸或者不对等的报纸,那文章也就没有发挥最大价值,显得不划算了。
所以啊,好的文章好比自己养育出来的俏闺女,嫁人就要嫁个栏目适合的“有情郎”,又要报纸够格的“金龟婿”。
为了给我的“好闺女”挑选一个既是“有情郎”又是“金龟婿”的人选,对报纸投稿略有心得的我,深深记得这样一段话。
“对于任何一个新闻事件,如果在一所学校里是新闻的话,那么,自然而然就可上校报了;如果拿到市里还算新闻,那么,再接再厉,还可以上当地日报;
如果放到全省范围内还算新闻的话,就应该毫不犹豫投稿给省级的报纸;同样,如果拿到全国范围内还能算新闻的话,就应该立即投稿给《人民日报》,或全国有影响的大刊大报!”
曼德拉这样的新闻题材,绝对是世界当前最热门的题材,那我要做的,就是必须马上投稿给在全世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了。
我立即联系了熟悉的一名文友,请她将大公报的投稿邮箱发给我,然后我又确认了一遍文章,便在一种激动中将文章投稿了出去。
在听到发送成功的那一刻,我深深地嘘了一口气,一听时间,差点九点整。
隔天,12月7日,我的这篇文章成功发表了,出现在了赫赫有名的香港大公报上。
那种收获的喜悦,成功的激动,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这篇文章创造了我的很多的记录。
这是我从听到新闻到完成投稿速度最快的一次,这是我投稿后发表最快的一次,这是我发表报纸档次最高的一次,这也是一篇高大上的文章,更是我用文字为自己的偶像——黄家驹、曼德拉,致敬的一次。
香港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是百年名报,也是中国创刊最早、经历时间最久的报纸。
这篇文章在大公报刊发后,多家网站相继进行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