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女士做好了笔记,就听另一个好听的声音问我:“你好,我是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生,也是校报的记者,刚才我听你说的很好,内容也很实际,所以想请教你几个问题可以吗?”
我听她说是大学生且还是校报的记者,心中自然就生出几分亲切,客气回道:“别客气,我只是把我的一点所见所闻说出来罢了,你有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交流的。”
女大学生说:“我以前都是在校内采访和编辑一些稿件,采访谁和采访什么事都有明确方向,这次是第一次出来采访外面的人和事,因为我们学校也是这次的主办方之一,所以想多采访一些这次会议相关的人和事。不过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的人,而且内容实在很广,我满脑子乱码,都不知道该怎么选材了。我刚才听你们闲聊,你好像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所以想请教。”
我笑了,点了下头道:“看来你做事很细心,这个你算是问对人啦!”
如她所言,我平时除了参与我们组织的杂志编辑和活动外,经常也写作投稿,偶尔也写一些采访稿,算有点心得。
记得指导我写作的陈老师说过:有这样的科学常识,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往往只是整座冰山的十分之一,下面的体积大着呢。新闻也一样,就看我们能不能敏感到、挖掘出了。
如今网络、报纸,信息浩如烟海,有很多简短信息都是冰山一角,下面绝对有大新闻可挖。同样面对浩如烟海的咨询,有的人会觉得新闻遍地,写都写不完,只觉得阳光下到处都是宝贝;而有的人望着满眼风景的花花世界,却不知道写什么好!
这中间最主要的分别是,眼光、经验和判断能力。要突破这样的问题,最简单一个方法就是寻找这个人和事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尤其是细节。这就是突破口。
将以上那些跟女大学生简单分享后,我对她说:“我其实很羡慕记者和编辑,当年我上大学都只有阅读校报的份儿,但感觉内容新奇精彩,很佩服,对于采访稿方面,我其实没有特别的经验,不过可以给你说一些别人的经验和我的个人经历吧”。
“嗯,太好了!”女大学生的声音清脆而兴奋。
我整理下思绪,继续说:“你要从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情中寻求新闻题材,就要尽量去挖掘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而尽量摈弃耳熟能详的地方,这样的题材才是新鲜的、感人的、有趣的,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比如,你要报道这次的论坛和训练营,可以深入挖掘有典型代表的几个人和几个小事,作为切入点,展现不一样的视角,然后突出大主题,升华典型人物和事件。
具体来说吧,可以是开幕式和论坛的一个动人细节,合影留念的一个感人瞬间。还比如可以是某个志愿者的特别,某个学者、专家、营员的特别,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特别的小事情。这些都可以成为一个切入点,然后联系到整个盛会,契合整个盛会的主题和精神内涵,这样就可成为一篇深度的新闻报道啦。”
我说到这儿,停了停,给她消化的时间。
女大学生半晌没说话,我听见她关闭了手机屏幕,知道她刚才一直在录音。
“哎,好像懂了一些,不过还是不太明白,信息量太大,我得记录下来,多琢磨下。”
我此时突然想起来另一件事,说:“那我给你举个实战的例子吧,我曾经做过一次采访,写过的一篇算是比较标准的采访稿。”
女大学生有些惊讶:“你,你还出门去采访?”
我点头:“没错,我平时常写作投稿,也在我们当地日报发表过一些文章,所以和主编也有些熟悉了。
有一次,主编打来电话,说我所在的县城有个生意人,他自主研发的产品很不错,要我去写一篇他的采访稿。我当时想,既然别人在知道我是盲人的情况下,依然信任我,要我去做,我当然要很好地完成。
我先了解了一些这位生意人的大致情况。他是位淳朴的中年人,从农村出来做生意,最早通过自主经营,好容易才把一个产品发展起来。为了和其他的相关产品区分树立品牌,他此后许多年不断地自主开发研究,突出自身产品的特色,并成功注册,现在在当地有多家连锁店,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还多次荣获西部农产品博览会名优产品等荣誉。”
“我虽然有了这么多信息,但却还需要寻找采访的突破口,不能什么都写,那等于什么都没有写,需要有重点才行。
琢磨半天,我就以他如何想到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如何自主研发、如何成功注册为突破口,围绕这个重点,突出来写。而不去写他最初如何创业,如何经营,如何受到好评,如何的人生经历,以及与亲人的关系,这些都不重要,只是一笔带过而已。
后来,我以特约作者身份,围绕他为注册而研发的过程采访,又通过电话几次补充采访,最终完成了稿件。稿件得到了主编的认可,很顺利地发表了出来,连那位生意人自己看的都很兴奋。”
“哎,高人点拨下,我就懂了,谢啦!”女大学生笑道。
“我可不是什么高人,不过喜欢写东西,一起交流学习而已。”我被说的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
女大学生做好了笔记,跟着又问:“如果你有时间,可以继续讲述一些你新闻采访和发表的前前后后吗,我想我会受益更多的。”
我爽朗一笑,说道:“既然你都愿意听,那我当然乐意分享出来,分享这些可是于人于己都是一次提升的机会呢。”
这时候,会场里也断断续续来了一些人,有几人对我们的话题也是来了兴趣,便在旁侧静静听着。
我头脑里飞速思索着,在我发表的一百五十多篇文章中,也是不乏好作品,有过十余次荣获全国性的征文奖项,也有过发表过人民日报等大的刊物,但我的作品题材以其他的居多,新闻方面却极少。
不过在那一刻,我头脑瞬间已有了别的计较,想到了我发表最传奇最成功的一篇新闻类作品——《曼德拉的中国情结》,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上。
发表大公报这个事儿,着实让我振奋了一阵子,但说起创作这篇作品的过程更是让我热血沸腾,是让我至今也难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