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宗景皇帝当年下令去除士农工商四民的限制,又大力扶持工商业,这无疑让商人们感恩戴德,甚至在景皇帝最困难时期的军费都是由商人们垫付的。但天下平定后。眼看着工商业的大力发展,使许多商家赚得盆满钵溢,许多官员便开始打这些商家的主意了。后来闹得有些大,惊动了的建极大帝。
建极大帝对工商做了一系列改革,犹如当年宋朝太祖和士大夫的约定一般,对工商业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甚至出本了大明的《工商会典》,这样综合平衡了一下,官府有税银拿,而商人虽然要开始纳税了,但终归有了利润,而且地位得到了保障,所以经过这一次风波之后,朝廷对工商开始了征税,之后便成了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而同样延续下来的还有各种各样,各行各业的商会,以及利用商会与官府做斗争,为自己争取利益。中间或多或少有过多次波澜,但渐渐各方都达成了平衡,多年来平静了不少,已经形成了潜规则。
商会的头领人物,一般都是本地本业有名望的人担任的,需要在官府登记备案。原则规定,商会只要不参与谋反、违法乱禁等事情,衙门都不许胡乱取缔。各行业问题,由商会向官府交涉,当然若是本人有势力,也可以直接找官府的。只是小商人无钱无势的,只能依靠商会来解决问题。
各行业的商家只有入了行业商会并每年缴纳会费,才能享受种种服务。同理,势力大的也可以不予理睬。但因为商会的存在,为众多小商家争取到许多的利益,能够维护整个行业的利益,倒是许多商家都自愿自发的组织商会,并参与进来。商会的管理官府不会过问,但商会决定的许多事情,都需要在官府备案。比如今年水患,南方粮食不能及时运到天津,成本提高的,则天津的粮商决定集体涨价一成,这些就要在官府备案了。这样对商会也是一种约束,不会让商会坐大,扰乱市场。
而且城中并不限制商会的数量与人数,甚至一家也可以去官府备案城里商会。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工商的正常运行,不法商家不能够暗中操纵市场。
发展到现在,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多个商会,大的城市一个行业有三四个行会的局面。
对商会的事情,方源倒是清楚,例如他们当铺和钱庄在一起,就成立一个天津钱业商会。而钱业商会当会长的,正是段家的家主。这也是方源抽调资金到海外的原因,若依旧在天津城中,肯定会被暗中打压的厉害。
“我们上面还有北直隶海商会,北洋海商会两个大的商会,关系到天津商会的切身利益的,若是天津商会不能对官府造成压力,则会上报给我们上一级的北直隶海商会,甚至北洋海商会。若是官府做的过分,他们也会插手的。”
“像商会会长之类的人物,都是手眼通天的人......”
“当然也有些商会的领头人会欺压小商人的情况发生,闹过最大的一次,是南面松江府的机户。松江府本地的几个大的纺织厂,趁着原料短缺的时候,拼着亏损买通官府联合起来不给小的纺织厂供货,这样倒掉许多小厂。而这些大的纺织厂再借行善之名低价收购小户手中的织机和机工。”
“最后整个松江只有十多家纺织厂,导致那两年的棉布价格大涨。后来因为因为利益不均,被一个商家把内幕给爆了出来,大量的机户不满罢工,最后让苏州府得了便宜。大量的机户跑到苏州府安家,松江棉布倒成了苏州棉布了。”
“只是松江的棉布虽然垮了,但现在松江棉布的市场依旧被那十多家大的纺织厂垄断着。”张宗大有深意的说道。
方源心头一突,生意场上比自己想想的要残酷的多。各种阴谋诡计都有,甚至是不择手段。但生意场上就是这样,大鱼吃小鱼,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方源脑海中闪过一句话:“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张宗一直很佩服方源小小年纪便练成的不动声色,这般稳重和深沉,不是说谁就能练会的。记得之前听说,这位方公子一直都是在学堂上学,然而见到真人接触一段时间后,没人再把他当成少年了。连罗明远这些人也都有同样的看法,虽然接触才两次,但都对方源的表现赞不绝口。
“其实方公子,你这此走得对了,但我想没有几个人敢想敢做的。”张宗赞道:“虽然冒有风险,但凭借这次机会,便可以脱离商会的欺压了。”看来张宗对此事还是了解一些的。
“我也是如此想的。”方源叹了口气,隐下心中的一些情绪道:“看林前辈他们的反应,此事开局我倒不是太过担心了,怕的就是做大之后的问题,毕竟还有个户部银行在呢。”
“户部银行?这个公子现在不用太过担心。说实话,户部银行是朝廷的,你知道朝廷的人都是什么样的。若是你们能够服务好,信誉好,依然能够吃得开。但有一件事公子要先办了。”
“什么事情?”
“要先到衙门把钱庄的牌照拿到。我怕日后公子生意做开之后,那段家会想办法打压的。有了钱庄的牌照,才好做的更大。有了钱庄,就可以给人办理存款了,这样资金的压力就会减轻许多。”牌照是由官府发放的一种许可经营的文书,上面会详细规定经营范围。钱庄的牌照要比当铺的牌照的经营范围多一些。
“其实钱庄的牌照已经被家父给办了下来,不然他段家怎么能平白让我方家损失两万的银子......”两万两银子,能够够买下他们整个船队的所有船只了。
“这倒是省了一个**烦。有了钱庄之后,不止能够经营存款业务了,还可以多开几个网点,给人的印象也比较好。对了,你让人在塘沽码头附近也开个分号。前期先不要宣传,由我们这些人帮你带着朋友过来,不求多赚,先把根基扎稳了。毕竟做这一行,靠的就是信用。”
这是老成之言,事实上方源也是这么想的。他点点头道:“我也是这样想的,塘沽口的分铺已经让苏掌柜在准备了。等我们到了倭国,估计就差不多了。”
“这样更好,到时候两地的业务做上去后,我看不比我们差。”张宗对此倒是蛮看好的:“哪怕户部银行和你们拼价格,只要业务量上来了,你照样拼得起。有存款业务的钱庄和无存款业务的当铺可是两回事的,不要怕什么,还有我们董家支持你呢。”
然而方源想的却不是这些,他要向着银行的方向去发展,势必会触碰到传统银行的业务,作为一个搅局者,传统的银行只有想办法来封杀掉。事实上来看,自建极大帝开办银行以来,整个大明只有三个银行,能够达到票号的都很少。技术条件、工商环境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未尝没有几个大银行的打压。
而这次自己独自插足两地汇兑的业务,是的,方源真正想的是两地的汇兑业务,这几乎是票号或者银行才能涉足的一项业务。但他前期打擦边球,只是像船队那样代管代运银钱,这样小打小闹或许不会引起户部银行的注意。但若是真的做大了之后,不知道有着什么样的考验在等着自己呢。
但是有再多的风险,方源也不会退缩半分,看着已经不太平静的海面,心中默默的对自己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