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把肉很快便端上了炕桌。薄音图博士割下一块肉放进了嘴里,立即大叫道:“哎呀,六岁起口大羯子!”
我和马无尘教授都不知薄音图博士为何如此高兴。薄音图博士说:“现在的城里人,整天喊着吃羔羊肉,岂不知,六岁起口大羯子才是最美味的羊肉,肥而不腻,香呀,好久没有吃到如此正宗而又新鲜的手把肉了。”
特古斯听到薄音图博士夸他的羊肉好吃,脸上立即洋溢起了得意,不停地劝我们吃肉喝酒。那骨头上的字一直在撩拨着我和马无尘教授的兴奋神经,我们哪还有心思喝酒呀,狠不能此时就拿出来认读上面的字迹,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薄音图博士则一边用蒙语与特古斯的父亲交谈,一边大口喝酒,马无尘教授和我只举杯应酬。
饭后,特古斯陪我们到他的屋子里休息,一盘大土炕,正好四个人睡。土炕已过了火,刚才就是在特古斯的屋里煮的肉。薄音图博士确实是太累了,加之又喝了酒,刚躺下来便扬起了呼噜声。特古斯躺在薄音图博士的身边,很快也入睡了。
我和马无尘教授拉紧了窗帘,取出了宝贝骨头。马无尘教授仔细辨认,立即惊呼道:“是夏篆!”
马无尘教授对古文字研究有很深的造诣,闲暇总爱皱着眉头思索那些甲骨文,对《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更是熟记于胸。他说骨头上的字是夏篆,那一定没有错。可是,草原上怎么会出现夏篆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作为历史系的研究生,我自然知晓古籍中“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的记载。据说,仓颉“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马无尘教授也曾经给我讲过,中国的文字,先有了模拟人、动物、植物、自然物的所谓象形文,后来古人发现单单这些象形文远远达不到表音、表调、表意的目的,于是又在象形文的基础上加添了内容,多了偏旁部首,使其成为字,文和字加在一起,便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文字了。文字发展到夏代已经非常成熟,创造了官方文体夏篆,《禹王碑》便是夏篆的艺术体写法。商朝的先民是黄河下游的一个游牧部落,他们没有文字,更不知道文字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所以,在取得天下以后,并没有将夏朝的文字继承下来,致使夏篆失传。直到三百年后盘庚将都城迁至殷之后,由于占卜的需要,才开始重视文字。而当时,夏篆已经失传多年,殷商时期使用的甲骨文,是从民间收集到的文字,在表音、表调、表意方面远没有夏篆规范、先进。所以,商代的甲骨文较之夏代的夏篆,要落后的多,文字发展走了很大的弯路,并且严重影响了后世。
此时,院子里黑的伸手不见五指,一道亮光刺过长空迅急而过,紧接着,是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雳。闪电不停地舞动起来,雷声隆隆,黄色的亮光不时将屋子照得通明,院子里猛然响起了激烈的雨声,击打的大地都在震动。我将窗帘拉严,尽量将干扰降到最低,然后在一张炕桌边盘腿而坐,开始摆弄那些骨头。
马无尘教授将那些牛腿骨翻弄了一阵后发现,这些骨头竟然还排了顺序号。于是,我们先按顺序将牛骨作了排列,马无尘教授激动地说:“这可是一部完整的书呀,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
马无尘教授从包里拿出了放大镜,又准备好了纸笔,从第一支牛腿骨开始,尝试着释读起来。这些用刀刻在牛骨上的字迹,远比那张羊皮上的字迹要清晰的多,却是一种独立的文字,没有古文字基础,连一个字都释读不出来。马无尘教授一边释读,一边为我解释夏篆的特点。我则不时为教授的杯中续水,整理他释读出的文字,又将他释读过的牛骨上的文字与他已经写在纸上的文字相比较,竟然也熟悉了不少牛骨上的文字。窗外的雷声不知何时已经停止,而哗啦啦的雨声却并没有因为没了雷声而终止,仍然时紧时缓地落着,敲击着屋顶,或而轰轰隆隆如万马奔腾,或而又清脆如马驹离群放蹄。
认读这些古文字也如少儿识字,开始的时候很难,当掌握到一定数量以后,每遇到生字就会牵强附会顺着文意胡猜,猜的次数多了,生字也成熟字了。起初,马无尘教授释读出的字并不多,也远不成文。午夜后,马无尘教授的释读速度突然加快了,还将开始读出的字照着牛腿骨重新写了一遍。
我是有幸最早读到马无尘教授释文的人,荣幸。释文为中国最古老的文言文,实在难懂。这里,为便于阅读,我还是直接将文中内容翻译给读者吧。
释文说,大夏朝太史令终古书史于此,北地无竹,只能修书骨上。
终古?终古可是史籍中有记载的不多的几个夏朝人物中的一个,难道牛骨上的字迹出自终古之手?我更加激动,心里像有一只小老鼠在跳撞。
释文大致说,大禹治水之时,天下有三支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分别为华夏、东夷和苗蛮。大禹向南赶走了苗蛮,向东征服了东夷,使华夏国土一下子增加了几倍。大禹将国土分为九州,将自己的宗室夏后氏成员分封为诸侯国国王,规定这些诸侯国每年要给华夏中央王室朝贡。
大夏朝在孔甲时期,华夏王国遇到了罕见的大旱灾,雨该下的时候不下,不该下的时候又暴雨连连洪水肆虐。孔甲认为这是由于没将敬天放在第一位的原因。天即龙,龙乃天之化身,下雨时躲在云里狂呼乱舞时隐时现,来无踪去无影,神秘莫测,于是取其形为字取其声为音,将敬龙放在了首位。
哦,我恍然大悟,后世所谓的龙,原来竟然是雷雨天的闪电!所以称其龙,原来是闪电过后发出的雷声——隆,而最早的象形“龙”字则是一种天象,既电闪雷鸣的雨天,所谓“龙乃潜藏”。就在今夜,龙还与我们同时来到了这龙城边的牧村!
华夏是农耕民族,风调雨顺对他们来说犹为重要,而雨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之关键,不下雨是旱灾,雨水多了又会形成洪涝。所以,孔甲将敬龙祁雨放在敬祖的前面是可以理解的。可他在推行这一法令时忽略了一点:祭祖是各诸侯国共祭的同一祖先,将祭祖降为第二位,无疑会失去种族凝聚力。
任何社会制度必须在不断的修正中才能保持先进性。大夏朝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昔日的宗室亲情,早已经变成了简单的姓氏符号。由大禹创立的王位继承制,有一个要命的弱点,那就是不能将国内最优秀的人才立为国君。大夏朝的君王继承者们大多昏庸无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尽管那些诸侯王的日子并不比华夏国王差多少,可总觉得自己的上面还有名义上的“领导”,心里不舒服,有的也想当华夏国王风光一下,有的想从联盟中脱离出来。于是,找理由想办法为自己的独立找借口,根本不拿华夏国王的号令当回事,更不向华夏王庭朝贡了。孔甲将敬龙放在首位的做法违背了祭祖第一的祖制,一些诸侯国乘机借题发挥,煽风点火,借着华夏国灾情未解,纷纷宣布独立。原来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了,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到桀继承王位时,情况就更糟了,联盟组织名存实亡。桀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软硬兼施,一边用和亲怀柔的方式与各部族联姻,一边用武力镇压顽固不化者,竟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华夏集团中央王室在诸侯国中的威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中兴有望。
读到此,我已经被牛骨上记载的故事完全吸引。中国的历史都是胜利者为失败者写的历史,所以,胜利者总将失败者写的一塌糊涂,以显示自己是救民众与水火之中的救世主。马无尘教授就曾经对我说过,我们这些搞历史学的,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还原历史真相,将史书中不正确的记载纠正过来。商汤是胜利者,他将他的对手夏桀说的荒淫无道,妻妾成群,一无是处,为的就是给自己使用武力夺取天下找理由,让人觉得他理所当然,他的行为是替天行道。我现在明白了,这种颠倒黑白的记录方式,就是从商汤开始的。显然,牛骨上的字所记录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夏朝历史。
释文说,在黄河下游有一个叫商的诸侯国,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国家。商国国君主癸有一个儿子,叫汤。这位汤公子从小行事便异于他人,又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结成狐朋狗党,整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无事生非,连朝中大臣也怕他们,主癸拿这个儿子一点办法都没有。长大以后,汤突然对旅游产生了浓厚兴趣,用了几年时间,足迹遍布九州,对各诸侯国的情况更是了然于心。他重点对华夏王国作了认真研究,包括华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最后发现,好多诸侯国已不再给华夏王庭朝贡,华夏已经是一个外强中空的躯壳。
在薛国游历时,汤偶遇薛国国君仲虺,交谈之下,两人对天下形势的看法竟然非常一致,气味相投,有一见如故之感,都将对方视为知己。
汤的研究重点还是大夏朝王庭所在的华夏国。一次,汤在华夏与人争执,竟然忘记了自己身处异国他乡,一怒之下,拔剑将那人杀死了。按照华夏法律,杀人是要偿命的。汤被华夏缉拿,关进了天牢。关键时刻,汤大声喊道:“我是商国公子商汤,我要面见君王!”
决狱官听说这个自称叫汤的杀人犯竟然是商国国王的儿子,不敢擅自决断,将案件上报到了国君桀那里。桀听说将商国的公子关进了大牢,先是一喜。因为商国国君主癸是他坚定的反对者,主癸的儿子落到了自己手上,正好将商汤作为人质,逼主癸服从于已,将欠了几年的朝贡如数上缴上来。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妥,如果将商汤按人质对待,必然彻底得罪了主癸,显然不是君王之策。将商汤不加任何责罚放回商国?显然也不对,既没有了法律的尊严,也让主癸得到了便宜。考虑再三,桀突然想到,主癸的年事已高,何不乘机给商汤一些恩惠将其收买,商汤日后当上了商国国王,还能不服从于我?
有了这样的意图,桀立即亲自到大牢去看望商汤。当看到商汤身材魁梧一表人才,心中立即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对汤说:“公子到华夏来游玩,怎么也不言语一声?我好给公子派卫士相随,也免得受此番惊吓。”
汤自知理亏,涨红了脸,尽管平时能说会道,此时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应答了。
桀将商汤接进了宫,以最高礼节相待。汤本是绝顶聪明之人,没有想到自己一个阶下囚竟然会受到如此厚待,受宠若惊,却一时想不明白桀的真实意图。难道仅仅因为自己是商国公子就要受到这般礼遇吗?
桀拉着汤的手,像长久未见的好友,与汤促膝相谈。桀征求汤对天下局势的看法,汤却装疯卖傻,故意将自己装扮成不问政治的花花公子。汤本是能言善变之人,此时却用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