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圭月津津有味的吃着邵音儿带来的干粮,是用黍子面做成的糕一般的饼,虽然依旧黏牙,吃起来却比一般的黍糕要爽口很多。
吃着黍饼,渴了就撩点面前的溪水喝。这节气,春寒倒过没多久,这小溪源自山间泉水,虽然带着点寒气,喝上去却很是甘冽解渴。
不一会周圭月就把袋子里的三个黍饼吃干净了,也难怪,从醒来到现在周圭月除了喝了点茶水,真是滴米未进。吃完后,周圭月将袋子折好放在一边,刚打算从石头上下来活动活动身子骨,邵音儿就从旁边走过来,收起了袋子,看了眼周圭月,不着痕迹的问道。
“周大哥没吃饭吧?”
“嗯,是啊,这黍饼真好吃啊音儿。”
“哦,好吃啊,还想吃吗。”
“嘿嘿,当然想了。”
“想你个头,为什么不在家吃点东西再出来?”
面对画风突变的邵音儿,周圭月竟是一时之间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开口。
还未等周圭月开口,邵音儿便拉着他来到溪边的一颗桑葚树下,两人一道依树而坐。
“音儿,你也知道,今天……”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你周大先生就是事多人忙,那现在总不忙了吧。”
“唔,这,我想回去……”
“我帮你涂了酒,还没想好问你要什么报酬呢。”
“这样啊,那音儿你想要什么尽管开口,周大哥保管给你找来。”
周圭月一听到这,哪还能不把胸脯拍的嗷嗷响,却没料到邵音儿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村里人都说周大哥你学识多,我就想问你,为什么这条小溪边明明种的都是桑葚树,却是叫做桃花溪呢?”
邵音儿依靠着树,阳光透过枝桠间的缝隙洒将下来,映在邵音儿的眉眼间,更是增添了几分明丽。周圭月看她一脸认真的看着自己,原本打算放任孩童们在这采桑葚,自己也可早些回去翻阅手札的想法也就放到了一边,整理了一下头绪,就给邵音儿讲了起来。
“我爹说过,相传,在我祖上出村寻找生计的时候,这故事啊就已经是个传说,这小溪边也已经满是桑葚了。”
“那是在不知道多少年前了,你听我慢慢道来……”
百年前,蜀州还不是蜀州,剑南府还只是某个小国昆的领地。虽然国土多是山陵,但是那时候还有众多的村庄相互依存在大山中,互帮互助的生活在一起。所以即使国小力微,靠着丰富珍贵的山产和与世无争的态度,倒也在各个大国的夹缝中得以生存。
可惜好景不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各路英雄纵横捭阖,各大国邦勾心斗角,都是以吞并他人势力增长自身为根本。当时不少小国为了避免战火波及,不得不臣服依附于周遭的强大国邦,以期庇佑。昆的国君心仁念慈,为了使得国民免受战火摧残,自愿到东边的大国蜀作为人质换来国土平安。
昆蜀两国国土相接,素来商旅相通,一直互有往来相安无事,所以两国交情颇为深厚。虽说昆君作为人质来到蜀国,但是蜀君也并非利欲熏心之辈,不仅给予昆君优厚的待遇,并保证只要蜀国尚有一兵之力,就不会弃昆国于不顾。得知此消息的昆君自是感动不已,曾为此颂词一篇,以记昆蜀友谊,到后世这也正是昆蜀之交一词的由来,当然这就是后话了,在此暂且不表。
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开端,而故事最早则发生在昆国内,群山间的一个乡镇中,这个乡镇就叫做飞仙乡。
那是在昆君入蜀的十多年前,飞仙乡乡镇设立的学舍里。
一个年纪轻轻远未及冠,眼神却异常坚定的男孩子,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我就是要去外面,做一国大将,然后给我们的国君,打下一片大大的天地!”
说完,就引起了满堂的哄笑。
“想什么呢你蒙木头?”
“好好和你爹学木匠功夫就行了,做什么大将哈哈哈。”
“木头将军吗哈哈哈?”
男孩子听到了周遭同窗的笑言,也没有露出丝毫懊恼羞愧的神色,而是大大方方的坐回了座位,一言不发的看向了窗外的山景。
春末了,满山的桑葚,紫红一片,仿佛给低矮的山峦披上了一件大红袍,像伏地的舞姬般就要展袖起身。
“蒙木头!你怎么又在授业的时候心不在焉!先生不知说了多少次了,这是当初墨大家亲笔所撰的檄文要义,怎可不学!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去,给我到养心房去把这篇《非攻》抄到放课为止!”
被叫做蒙木头的男孩子咬了咬嘴唇,大声反抗到。
“先生!我认为,在这乱世之中,唯有养精蓄锐扩大国力,才能免遭战火!而不是在这里学这些所谓的兼爱非攻!”
“你,你,你这大逆不道之子,你小小年纪怎能懂得墨家要义,还偏偏一副学之无味的惫懒样子,这样长久下去学舍之风岂不是都被你败坏了,你走,这里留不得你!”
年近古稀的学舍先生双眼通红,听玩男孩子的话不由气急败坏起来,坐起枯朽身来就要去拉扯男孩子的衣服。
男孩子默不作声,没有任由老先生将其推出门外,而是一甩手,自己走出了学舍,出门的时候依然倔强的不肯低头。
学舍重归了平静,学子们又摇头晃脑的念起了兼爱非攻尚同尚贤,窗外的矮山依旧着大红袍,似匍匐似起身。
邵音儿似乎听得入迷,在说到男孩子自己走出学舍的时候,却啧啧出声。
“这芽儿怎么这么调皮,要是在你周大先生手里,可不是被赶出去这么简单了吧?”
周圭月只能无奈的摸了摸鼻子,点头称是。
“那后来这芽儿怎么了呀,还有不是说要讲这桃花溪的故事吗,怎么说着说着就说到这芽儿身上去了呢?”
“别急音儿,这故事啊,才刚刚开始。”
男孩子回到了家中,一个木讷精悍的汉子正在院子里整理木料,今天天气大好,为了防止木头受潮生虫,便拿出来摆好晒点阳光。
“阿赤,怎么现在就回来了,先生放你们的课了吗?”
“嗯,阿爹我来帮你吧。”
“好咧,你阿娘去镇上的集市给你买书去了,待会回来的时候我们爷俩可要好好喝上一杯。”
“阿娘去镇上了?”
“是啊,你不一直嚷嚷着要看什么战国列传啥的嘛,耳根子熬不住就去了呗。”
被男人叫做阿赤的男孩子一想到自己已经被先生逐出了学舍,就没再言语。
忙活完没多久,爷俩正端起水壶痛饮一气的时候,一个妇人就急匆匆的跑进了屋,还没定神就大声说道。
“他爹,不好了,阿赤他……”
“阿赤,阿赤他不是在这么,怎么了阿泠?”
妇人急忙放下手里的篮子,半蹲在男孩面前,问道。
“阿赤,究竟怎么了,听市集上的人说,见到先生把赶你出学舍了,这是为什么啊?”
男孩注视着面前妇人心痛不解的眼神,张了张嘴,原本想好的说辞来到嘴边却吐不出来,只能又统统咽了下去。
一旁的男人听到妇人问的话,也沉默了。
“阿赤,你爹为了你能去镇里的学舍,究竟给胡家送了多少银锭子你知道吗?”
“家里积蓄下来的那些钱,都换成了银锭子送走了呀!”
妇人甚至有了哭腔,男人依旧一言不发,皱着眉头看着门外。
这时候男孩终于开了腔。
“阿爹阿娘,是我不好,我给你们磕头了。”
“算了,阿赤不想去学舍就别去吧,明天开始跟我学点手艺,也好赚点家用。阿泠你去做些吃食吧,今晚我要和阿赤喝两杯!”
男人一把扶起了就要跪倒在地的男孩,平静的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先前强忍着的男孩终于忍不住哭出了声,嚎啕大哭。
“阿赤,记住,好男儿虽说跪天地父母跪大义君王,但是能不跪则不跪,这不是大逆不道而是一股气,这股气万万不能失,失了则再难出头之日。”
这夜,爷俩虽然兴起,却也就浅尝辄止。酒罢,妇人便把从市集带回来的春秋战国之类的书交给了男孩,男孩帮着收拾了碗碟就带着书回到了自己的屋子,燃起油灯,饶有兴致的看起了书。
“哆哆哆,哆哆哆。”
男孩疑惑的放下了书,这时候爹娘应该已经就寝才是,这会是谁。
“阿赤你开门好慢啊,今天后来先生可生气了,不停的说像你这样的人只会败坏学风,留之不得,最后胡家的管事实在翻不过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啦。”
来人竟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孩子,还没进门就生气横秋的说了一大段话。
“这么晚了穆曦你来做什么,你家人不会惦记吗?”
“嘻嘻,我家里那些人哪管得住我,倒是你,今天被先生赶了出来,感觉怎么样,好玩吗?”
“还能怎么样,明天开始跟我爹学木匠功夫就是了。”
“那你不打算回学舍了吗?”
“还回去干嘛,我不喜欢那里。”
“哦哦,是啊那个胡百里可讨人厌了,我也不想去了……”
两人一问一答,直到月明星稀,男孩不知剪去了多少次灯花。
“穆曦,你看过春秋吗?”
“看过啊,本来我爹还不肯,还是家里老爷子开了口我才看到的。”
“那你肯定直到大义咯?”
“不知道诶,是很大的衣服吗。”
“你连大义都不知道,你还说你看过春秋?”
“哪跟哪啊,春秋不就是两个季节嘛,春夏秋冬,一年四个呗。”
“算了不和你说了。”
女孩趴在桌子上,目不转睛的看着男孩默默读春秋的样子,不动也不说话,男孩不一会就抱怨道。
“你也不帮我剪剪灯花,每次看得正入神,就被一个灯花爆的晃眼!”
女孩只一笑,换了个姿势继续看着男孩抱怨,没多久只见她猛地一拍桌子。
“诶呀都这时候了,我要回去了,明天正午镇子后的小溪边见,要是我明天到了看不到你人,你可要小心点嘻嘻。”
说完女孩便起身开门,先往门外张望了两眼就偷偷摸摸的跑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