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OR巡洋——战前远东地区军备竞赛纪事,马森帝国篇第一部分
马森帝国的铁甲舰造舰运动
昔日千年国,大洋败涂地,誓造铁甲舰,一雪战败耻。
“既然建设海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与萨克森温莎帝国皇家舰队展开海上决战,那就必须有足够的能击败皇家海军的舰只。以铁甲舰作为海军舰队的主力舰只和主要构成力量,再合适也不过了。”——马森帝国军机处首席大臣张廷玉
“速为之”,“凡铁甲舰事宜所需银两,帝国财政部应即刻拨付,若无现银可从国库支取。”
B世纪殖民地洲际战争结束后,B世纪世界军备竞赛如火如荼燃遍全球。
中央大陆各大强国之间展开各个军事项目的比拼,但社会主流风气是唯武器论模式的“不流血世界大战”。在远东,地方变了,风气也不一样。远东地区唯一世界级种子选手马森帝国,参赛伊始就是为了真正的战争而竞赛。马森帝国为报战败之仇重建海军,疯狂扩张军备。该国参赛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发动下一场战争——与萨克森温莎帝国决战,夺回本国在远东地区的区域霸权,恢复帝国战败前之无上荣光,重现万国来朝之中土皇国……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B世纪洲际殖民地战争,又称第一次洲际帝国战争,堪称B世纪最伟大的战争,或许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战争。野蛮强权理念的代表,马森帝国战败,海陆大军全败,但陆军在更大程度上是败于后勤供给,海外远征部队几乎被敌方掐断了后勤供应,以致无法作战,只能被动挨打。为了保障陆军远征军的物资供应,海军必须完全掌握制海权,确保航路畅通。为了制海权,缺乏远洋作战经验的帝国舰队频频出击,主动寻敌,明知于己不利却接连发起决战模式的较量,结果己方次次落败,舰毁人亡。海军主力舰队基本覆灭后,看似强大的陆军也就成了海外孤军,战败已是必然。皇家海军兵临春明城下逼着签合同,无非只是临门一脚,使得马森帝国的必然型失败提前到来。在历史客观角度观察,提前宣告战败反倒为帝国减少了损失。帝国陆军一直未遭受歼灭性打击,主力基本建制完好,仅仅是海军方面战败覆灭。单军种覆灭模式的战败使得帝国多数人认为自己这边只是偏科加细节操作失误,战争决策和主旨并没有错。这些人内心深处重复着一句话“你亲大爷不服”,虽然这位大爷被打的很痛。
对帝国高层来说,此次战败之惨痛尤甚断肢剖腹。这千年历史伟大帝国败给了朝贡蛮夷,可谓颜面扫地。军事上损兵折将,海军几乎被剃了光头,大型舰只悉数下潜至海底。政治上更糟糕,帝国“简直是丢光了祖业”(传统势力范围)。众藩属国重新站队,认那仇家作大哥,这才是令马森帝国最虐心的。旧版远东老大哥马森帝国完全丧失了从前众星捧月的自豪与骄傲,内心满满的失落感,虽未割地赔款,实际也强不到哪里去。帝国高层似乎要学习一下5060下岗工人老哥,KTV狂唱刘欢版“从头再来”……
曾经“伟大的帝国,你无比光辉,世界最强大,万国来朝拜。”(死大林版大苏苏国歌改写)
如今“帝国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万国朝拜傲然千年,这猪脚习惯实在难改……”
然而“心若在梦就在,老子还要当世界老大!!造舰队剿灭蛮夷,国库里有千年黄金巨财!!造舰队剿灭蛮夷,把帝国荣耀赢回来!!”
短暂悲伤过后,统治者决心从头再来,毕竟帝国基本家底还在且统治根基稳固,只需卧薪尝胆重整军备,即可再造强大帝国。打赢萨克森蛮子,帝国就会重现往日荣光,甚至比以前还要万丈光芒。“只要我们的海军足够强大,时机恰当,再来一场,彻底打败萨克森温莎蛮夷,让中央大陆诸蛮国来朝,这也不是不可能的。”统治者如是说。
上一次战争可算是交足了学费,确实也学到了东西。帝国高层和军方上下一致认为,必须要先在海上战胜对手,取得全面制海权,才可能达成地面部队的最终胜利,也就是所谓海权理论。重建海军,重建一支新式海军,是帝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帝国必须做出抉择,具体建立一支怎样的新式海军呢?
海军从来都是个技术密集型军种。如何建设发展海军,采用何种技术,选择哪种军舰作为主力?各个舰种数量配比?至今这类问题仍令世界各国头疼不已。
马森帝国当政者大爷们从小就接受严格理学教育,帝国君主集权专制这一统治制度也是千年传承。主政者与施政者都是内有孔夫子理学身心禁锢,外有封建高压统治牢笼,凡事因循旧制,以祖宗为尊。“凡事尊祖制大都错不了,搞创新试验纯属作死”,这种主流社会思潮之下,武器设计方面也只能是“走别人的路,即使那其实是条走不通的路”。尤其在大型舰只设计制造领域,这种呆板守旧表现得甚为明显。旧式海军几种古老船型沿用几百年甚至千年不变,新式海军也只能是重复与前者同样的道路。那时,马森帝国只能从敌方那里汲取经验,学习效仿胜利者模式来建设海军,也就是造决胜战舰铁甲舰,造大大的铁甲舰,造多多的铁甲舰。战争经验告诉马森帝国必须造铁甲舰,同时这也是基于实用主义的必然选择。
“启禀皇上,既然建设海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与萨克森温莎帝国皇家舰队展开海上决战,那就必须有足够的能击败皇家海军的舰只。以铁甲舰作为海军舰队的主力舰只和主要构成力量,再合适也不过了。”——帝国军机处首席大臣张廷玉
皇上欣然准奏。朱批“速为之”,当天又下旨“凡铁甲舰事宜所需银两,帝国财政部应即刻拨付,若无现银,可从国库支取”。这位老大帝国要大造铁甲舰,钱绝对不是问题,国库里真金白银已聚敛千年;材料不是问题,大木头砍树,铁矿煤矿有的是,铁甲锅炉大炮这些都可以买、可以仿,这些物质条件都有或者能轻易搞到,虽然多数只能算二流货。人更不是问题,各种劳动力,包括专业工匠多了去了。
马森帝国要自造铁甲舰,最大的问题在于人才。扫遍帝国全境,竟然找不到一个新式军舰设计师和相关行业工程师!!竟然一个也没有。至于那种能完整设计出自有知识产权铁甲舰的设计大师,更是从来就没有过。甚至到帝国的继任国完蛋了都没有这种人物。
Why??这是怎么搞的??
原因很简单。这国的读书人都去研究理学应付科举,走这种路才能掌握权力,有了权力就一切都有了。其余的聪明人和自认为聪明的人始终围绕着权力转悠。还有少数科举失败者见仕途无门,就转身从商,一心抓取那个钱字,所谓独善其身,自己富裕了,家里小日子过的舒服,也就不管其他了。可以说,这国的文化人几乎没有搞技术的。因为技术行业人员那叫工匠,匠人,不比刨地农夫高贵多少,甚至被当做贱籍、指望手艺讨饭的。但凡读了书,再当工匠,恐怕这书就白读了,足以令周围人捧腹大笑。读书人不会从事工匠类行业,富家出身的富二代们恐怕就更不会了。这国去做工匠搞技术只能是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的很穷的人家,再就是脑子不好使,只知道摆弄东西的那类准中等智商男。工匠们是为了讨生活而做这类工作,以师徒或家族传承模式将技艺延续,吃饭的本事不轻易外传。再者,就算是某位工匠想把某些东西总结成文,以传承推广提升自己的技术造福后人,但绝大多数“工匠贱人们”没有总结归纳能力和书写能力,他们的知识积累只会以经验模式零散的小范围延续。没有知识聚集度,没有经验汇总,也就没法诞生近代科技。
(人类历史上的东方大地,从没有诞生过真正的科学,也绝对不会出现现代科学。儒家理学文明模式的社会文化形态完全不具备诞生科学的诸多要素,这就是现实。这种文明即使是独立发展一万年也不会成为真正的文明,十有八九要来个****型玛雅神棍部落。)
在帝国眼里,没有人不要紧,只要有钱就行。可以雇人来嘛!国足臭脚踢不赢,那就雇人来踢,引进外援。这里问一句,真正的一流好球员,会来你这国际四五……八九流球队当外援??肯定不会。那些外援本国混不下去,或者混不出名堂,所以才来你这里赚快钱。人傻,钱多,速来。捞一把就走。
马森帝国与国内的足球队玩家类似,甚至更猪头范上更胜一筹。国内肥猪脑土豪组织足球队,多数是让自己人办理球员引进,挑好货降成本,商人本色。马森帝国方面,主张自造军舰的张廷玉大人不懂外务,加之政事繁忙,引进设计师工程师人才一事交由下属。一级压一级,几番委托,实际办理这军机大事的居然成了某地下型国际劳务输出公司,说得明白点就是一伙奴隶贩子。这伙人也就懂人口贩运,哪里懂什么人才引进?!不过,巨资砸下,他们顺利完成转型,真的为帝国请来了军舰设计师和造舰工程师团队。当然,这些“大师”都是冲着钱来的。
帝国仗着国库里满满的真金白银,巨资雇来若干设计师和工程师,造铁甲舰可谓万事俱备,该有的全有了。帝国认为一举突破了各个文明国家的军工技术保密铁幕,帝国造船业瞬间实现“火箭发射”,跨越了数百年历史的大型航海风帆战舰时代,直接由中古平底分仓运输帆船舰队升级为近代铁甲舰舰队。历史里就是这么写的,这就是政绩。张廷玉大人临终前,亲自撰写自己的墓志铭,将此事作为此生第一大功业。
可是,可是,这些捞仔设计师工程师必然都是在自己国内找不到好工作的三流货色。他们类似于充斥各个外语培训机构的洋老师,满口帝国人听不懂的造舰技术术语,唬的督造官员们一愣一愣的。其实,这些技术专家们未必真的精通相关技术。虽然专家团的表现高深莫测,但某些洋大人的真实身份足以把整个帝国朝庭活活恶心死。
不信我们看看近代历史上一位平民出身的牛人,美国人华尔(Huaer, Frederick Townsend Ward 1831-1862)。
华尔先生,美国人,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勒姆城(Salem),自称16岁入佛蒙特州的挪利友大学(原名美国文理军事学院),是那里的高材生,优秀军官,作战经验丰富,屡立战功,曾在白宫接受过总统的亲自嘉奖……家中有农场,兄弟开银行,自己当军官,还是顶级优秀军官,与多名政要是好朋友。(这么牛的洋大人,来中国作甚!?)
实际上,这位军校未及毕业即退学,或许是因为赌博欠了钱或失手杀了人,得赶紧跑路了……退学后,大概是当了诈饷逃兵型雇佣兵(领到钱就当逃兵,只拿钱不卖命),先后曾在墨西哥、法国投军,也就一大头兵,自称在墨西哥和克里米亚打过仗,也算是受过基础军事训练,为了生计长期在海上及中美洲从事冒险活动。
27岁那年,这位男子汉气质十足的国际流浪汉、一直没骗到大钱的资深诈骗犯,流窜到了中国上海,在航行长江的汽船上工作糊口,伺机作案。在清军水师炮船孔夫子号担任大副期间,华尔上校诈骗大青果道台吴煦得手。这位官职级别仅次于地方巡抚的高官出手自然是大手笔,启动资金白银十万两,委派华尔召募外国籍人组成“洋枪队“,华尔任领队。自此,华尔一步步飞黄腾达。
至1862年春,洋枪队已发展到5000人左右,且有水陆新式技术装备。洋枪队总部设在松江城中。华尔和地方官绅来往密切,娶杨坊女为妻,以邱家湾里仓沈氏宅为公馆……
成功了,成功了,有钱有房有娘们,他真的成了军官,且与多国多位政要熟识。作为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等大人们的小兄弟,慈禧老佛爷、鬼子六恭王爷等等京城大人物常把他挂在嘴边。
“那个美利坚合众国来的华尔上校倾心效力我大清,真乃忠义之士,古今未有。此等良善之人应重重褒奖之。”一大忽悠、洋吊丝、逃兵、诈骗犯就这么发达了,这是历史事实,不是穿越小说。这是一位“洋垃圾”先生在中国土地上取得的伟大胜利!!!全球讨饭吃的乞丐底层洋人从此在中国站起来了!!!
这是一个奇迹!!!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奇迹。(你也可以,买个外国护照,注册个离岸公司,弄身品牌范行头,最好再学几句洋话,然后……具体骗财还是骗色,那就看你的技术水平和个人爱好了。)
若是能100%揭露在华老外真实身份,恐怕很多人立马没饭碗,甚至直接被警察带走。那个时代,关山万里通讯不便,马森帝国可搞不清楚这专家团队里每个人底细,这里头操作空间极大。巨资诱惑之下,某军舰设计局实习生,民用船舶工程师,小船厂经验型技术员,统统成了优秀军舰设计师和工程师。
帝国土豪官员眼里,钱能解决的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可是,有些问题花了钱也未必能真正解决。超一流的建设资金投入,准二流的原材料和配套设备,约三流的建造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队伍,不入流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团队……上述配置下,马森帝国开始筹建自己的新式海军。
试造了两艘小型铁甲舰后,帝国海军开始大规模批量造舰,批量制造大型铁甲舰,继而爆发了铁甲舰时代规模最大的造舰运动。这场运动内部口号“狂造战舰三十年,全球海军难博万(NO1)”,“跑步前进,多快好省,赶超温莎蛮夷,一战打败萨克森”。B世纪50年代初,帝国海军进入了高速赛道,一场连自己人都觉着疯狂的野蛮发展,或者自我爆炸式扩张。该国自造大型铁甲舰主要舰只简要情况如下:
1,天圣级铁甲舰(该舰数据参照真实历史中法国海军“光荣号”)
马森帝国海军第一代自造铁甲舰,分三个批次(6艘,6艘,8艘),共建造了20艘。首舰武圣号于B世纪49年建成,舰体主结构为木质,但上层甲板以下全部覆盖110 一 120 毫米厚防护装甲,所谓“铁甲木壳舰”。满载排水量5800吨,船员640名,全长77米,舰宽17米,吃水8.4米,装配有36门160毫米来复线前膛火炮,可发射爆破弹。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静水航速13.5 节,螺旋桨推进,不受风和海流的影响,提高了航速,在战斗中可以自由进行战术机动,但它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
2,地仁级铁甲舰(该舰数据参照真实历史中法国海军“索菲诺号”)
该级舰共建造16艘,分四个批次,每个批次4艘。次级舰依然采用铁甲木壳结构,可以视作武圣级铁甲舰的升级版本。
舰体:排水量6715吨,全长85.98米,全宽17.27米,吃水8.43米,舰员674名;动力:9座锅炉,1台往复式蒸汽机,功率3450匹,最大航速13.0节,续航1840里10节,单轴推进,最大载煤740吨;武备:223毫米炮2座,165毫米炮34座。防护:锻铁带109-120毫米,炮廊120毫米。
3、君王级铁甲舰(该舰数据参照真实历史中法国海军“海洋号”)
该级舰共建造12艘,分三个批次,每个批次四艘。“武王”级铁甲舰采用木壳外包铁甲构造,风帆与蒸汽动力并存;舰体上层中央布置开放式炮位,下层布置舷侧火炮。自本级舰起,马森帝国开始制造全金属包裹壳体式铁甲舰,此前的铁甲舰只是在防护位置添加铁甲,其余位置为木质。此外,在火炮配置上,甲板上大量配置新式速射炮,以补充近距离火力,有效打击敌方中小型舰只。
舰体:排水量7580吨,全长93.9米,水线长87.7米,全宽17.5米,吃水9.1米,舰员660名;动力:9座锅炉,2台往复式蒸汽机,功率3460匹,最大航速13.5节,续航3000里10节,单轴推进;武备:270毫米18倍径大炮4座,240毫米19倍径大炮4座,140毫米21倍径大炮8座,47毫米速射炮22座,350毫米水上鱼雷发射管2只;防护:舷侧装甲178-200毫米,炮廊装甲160毫米,炮座装甲150毫米。
4、神霸级装甲舰(该舰数据参照真实历史中法国海军“菲俄德岛号”)
该级舰共建造12艘,分两个批次,每个批次六艘。该舰采用了双层炮廊结构,将半数主炮部署到了上炮廊中部,甲板上大量配置了速射炮,用以打击敌军小型舰艇和近距离作战。
舰体:排水量8850吨,全长101.1米,水线长96.7米,全宽17.7米,吃水9.0米,舰员700名;动力:8座锅炉,2台往复式蒸汽机,功率4500匹,最大航速13.5节,续航2660里10节,单轴推进,最大载煤630吨;武备:270毫米18倍径大炮8座, 140毫米21倍径大炮8座,47毫米速射炮22座,350毫米水上鱼雷发射管2只;防护:舷侧装甲180-200毫米,炮廊装甲150毫米。
5、魔旦级装甲舰(该舰数据参照真实历史中法国海军“科贝尔号”)
该级舰计划共建造8艘,分两个批次,每个批次4艘,实际只完工第一批次的四艘,第二批次虽已经下水,未完成舾装和火炮配置。该舰的特色是在炮甲板各门火炮之间,增设隔壁,以防止被击穿后造成连环爆炸,提高舰只的抗毁伤能力。
舰体:排水量8750吨,全长102.1米,水线长96.9米,全宽17.5米,吃水8.5米,舰员750名;动力:8座锅炉,2台卧式往复蒸汽机,功率4600匹,最大航速14.0节,续航3300里10节,单轴推进,最大载煤620吨;武备:270毫米18倍径大炮8座,240毫米19倍径大炮2座,140毫米21倍径大炮8座,47毫米速射炮18座,350毫米水上鱼雷发射管6只;防护:舷侧装甲180-225毫米,炮廊装甲160毫米,隔壁120毫米。
(补充说明:记录各级军舰具体建造情况及造价的相关档案已毁于战火,各级军舰建造成本已不得而知。)
除了君王级铁甲舰拥有船面旋台炮外,其他级铁甲舰都是纯正的船旁列炮型铁甲舰。这种型制铁甲舰是风帆战列舰的直系后代,第一代铁甲舰,在大多数国家只是作为风帆时代战列舰与未知新式战舰的过渡产品。但马森帝国却认定这就是未来海军的主要舰只型制,未来海军的主力战舰就是这个样子滴。于是乎,别国造出了过渡试验品船腰炮房铁甲舰,继而进入了船面旋台铁甲舰时代,马森帝国依然在固执的建造船旁列炮铁甲舰。
当马森帝国海军意识到船面旋台铁甲舰才是真正代表了铁甲舰的发展方向时,他们已经装备了太多太多的船旁列炮铁甲舰。这些第一代铁甲舰型制战舰建造总数竟然多达70艘(含试造舰和未完工舰只),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同时这也意味着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但那时已经无法追究什么决策者的责任了。张廷玉中堂已经病逝多年,相关洋人捞客团队主要人员也早就赚够银子回家了……
剩下的几位不幸成了事件责任人。欺诈帝国该杀!咔嚓!咔嚓!马森帝国显然没有大青果度量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坦诚,如果有钱赚,也可以不坦诚,去搞投机。但凡投机生意赚了钱,请切记及时离开。
真实历史中,设计师犯错误也是要负责的。某些脑偏设计师曾因为浪费国家资源罪被发配西伯利亚,或许亲自种土豆,或许被科学研究,更倒霉的直接就在设计院后院里被枪决了。与这些倒霉蛋相比,向德军士兵展示抽象艺术的毕加索是多么幸运。或者可以说跟小胡子和他家的德军,至少可以探讨艺术达成某种共识;可要是碰上了约瑟夫大叔和他的土豆蛋部下,那就只能为活命而同意他们的一切主张,虽然他们昨天说的与今天说的可能完全矛盾。
某些国家,决策者犯了错误,那也是足以掉脑袋的。死大淋时期经典笑话:监狱里三个人,第一个蹲监狱的人,罪名是反对卡冈洛维奇;第二个蹲监狱的人,罪名是支持卡冈洛维奇;第三个蹲监狱的人,就是卡冈洛维奇本人。瞧,或许正是这种危险的工作环境,荒诞戏剧风格的政治局面,专制型社会的生存主义高压,造就了决策者的果断凶悍以及武器设计师们的脑洞。所谓“达不到要求的设计标准,设计团队就会被全部处死”,那设计师们就只有想尽一切办法了。
马森帝国,君主专制集权国家,同样存在某国荒诞戏剧型政治局面,但多了理学文化高压束缚,虽然多少要温和些,尚有一丝道理可讲。一切创新都会遭到非议,稍微修修补补还是可以接受的。当然,历史上有很多军事工业经典之作都是旧货利用修补改造出来的产品,前提是这旧货有利用改造的基础,且设计师够优秀、思维活跃、头脑灵光、极富创造力。
为挽回损失,让海军赶上潮流,马森帝国再次投入巨资,对所有战舰进行产品升级技术改造,试图将老旧的船旁列炮舰升级为船面旋台舰。具体内容包括各舰增设速射炮,更换新式后膛火炮,并为各舰增设甲板旋转炮台,配置大口径甲板炮。但这些铁甲战舰诞生之初就是有缺陷的二等品,帝国旗下那些捞金大爷们更是绝对谈不上优秀。因此,这铁甲舰产品的再制造升级只会是个跨国捞金业2.0版大忽悠。
战前马森帝国完成了对所有在役铁甲舰的升级改造。帝国自认为旧版型军舰通过这些改造这些自造旧军舰完全可作为新式铁甲舰投入战斗。但这些翻新改造舰在战争中的表现却十分拙劣。除了在战争初期依靠偷袭取得部分胜利外,与敌军正面交战中,总是战沉,战沉,接连战沉。
实战无情宣布了帝国新式军舰制造业2.0版的破产,缺乏近代军事工业基础的马森帝国注定造出不好军舰。
军事科普时间到!!
接下来,军事科学扫盲,对铁甲舰的演化和分类科普一下。
铁甲舰的种类超过了历史上所有的舰船,一种新事物诞生,人们总要轮番尝试不同模式。但这种创新尝试不能无体止地延续下去。而随着B世纪海军军备竞赛的全面展开,世界各国只要有造舰能力的都在造铁甲舰,铁甲舰种类也实在有些太多,眼花缭乱,以至于无法预测未来海战中会遇上怎样的敌人。部分偏科品种可能就那么一两艘,设计师脑洞大开的作品,军方却认定没有实际战场使用价值。要知道,一支舰队如果每一艘军舰都样式不同,航行特点迥异并携带各种口径的火炮,则无法保持编队和有效作战。因此,那个时代的很多军舰没上战场甚至都没服役就废了。
真实历史中,铁甲舰主干品种根据其构造和功能来分门别类,可以粗略的划分成五大类型,本章先来介绍前两种:
1、船旁列炮铁甲舰(Broadside Ironclad Ships)
船旁列炮铁甲舰,顾名思义,从火炮的布置上来说,是风帆战列舰的纯正直系后代。它除了增加蒸汽机和装甲外,与之前的木质战列舰区别不大,只能算一个过渡产品。主要舰只几乎完全是风帆时代战列舰的延续,与三百年前的战列舰一样,把所有火炮排列在一条长长的甲板两侧;虽然已经安装了蒸汽引擎,但还是保留巨大的风帆提供动力;装甲大多是由一层长长的铁板镶嵌在更厚的一层木板上构成的。
这是最早的一种铁甲舰,由法国人最先提出,其设计思路非常简单,就是在木质风帆战列舰的基础上,增加了蒸汽动力和舷侧装甲。相对木质风帆战列舰而言,这种军舰改进的步子迈得不是很大,较为保守,除了甲板上多出了吞云吐雾的烟囱外,在外形上和风帆战舰区别不是很大,可以看作是过渡期的一种尝试性设计。船旁列炮铁甲舰的名字得自它的火炮布置方法,和风帆战舰一样,这种军舰的炮位也是依次布置在船的左右舷,即所谓“船旁列炮”,通过一个个狭窄的炮门向外射击。1860年法国采用这种设计思想,在木质风帆战列舰的基础上,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船旁列炮铁甲舰“GLOIRE”/“光荣号”,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之后英、奥等国也都开始陆续效仿。
早期船旁列炮舰的装甲敷设在军舰舷侧安装火炮的部位,属于一种局部防护。随着设计的发展,之后整体防护受到重视,舷侧的装甲带不再局限于保护火炮安装部位,而向前后延伸到了军舰艏艉,对船舵、螺旋桨等都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较之木质风帆战列舰,其生存力有了显著提高。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船旁列炮型战列舰逐步暴露出一些明显的弱点。
其一,机动性越来越差导致性价比严重下降。受限于火炮布置的方法,为安装更多的火炮,只能将舰体不断加长,使得整个军舰的尺寸越来越大,装甲带的面积也越来越大。而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为抵御更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军舰必须采用更厚的装甲,如此一来,装甲的重量更是大为增加,军舰的排水量动辄就是上万吨,舰船的机动性能为之大打折扣。例如,早期中国海军留学生刘步蟾、林永升等实习过的英国“马那杜”号船旁列炮铁甲舰,长度为124米,排水量高达10690吨。如此庞然大物,必然造价高昂,可实际战斗效能却未必抵得上花费低廉的其它舰种。
其二,明显火力的死角,实战中的死穴。船旁列炮军舰的火炮都布置在两舷,无法转向军舰的艏艉方向射击,这是一个极大的弊端,很早就有人提出批评。通过了利萨海战的实战检验后,舰首炮、横阵的价值更显突出。在这一潮流影响下,各国原有的船旁列炮铁甲舰大都从一线位置被淘汰下来,有些沦为杂役船,有些就干脆退出了现役。而之后新造的船旁列炮铁甲舰上,则开始出现了舰首、舰尾炮,许多年后,参加黄海大海战的日本舰队中就有一艘改进型的船旁列炮铁甲舰——“比睿号”。
2、船腰炮房铁甲舰(Central Casemate Ships)
当法国人还在为自己首创船旁列炮军舰而沾沾自喜时,不甘人后的英国设计师设计出了船腰炮房舰。这可以说是一种从船旁列炮舰改良而来的军舰,主要特征是在船的中部(船腰)用装甲围出一个四边形的“炮房”,将主要火炮都集中布置在这个四面有装甲的空间里,炮房之内的布置方法则和船旁列炮相似,都是将火炮分布在舷侧。采用这种设计后,军舰上的要害部位集中收缩到了一起,便于对这一区域实施集中防护,“炮房”前后左右四面都有厚甲保护,生存力比船旁列炮胜出一筹。
因为炮房内的空间有限,不能再像船旁列炮舰那样沿全舰舷侧布置火炮,船腰炮房铁甲舰上的火炮数量相对较少,为保证火力不受损失,设计师们决定以口径换数量,火炮的口径开始越造越大,这一思想对19世纪中后期的军舰设计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大口径火炮几乎成了那个时代铁甲舰的特征。除了装甲围成的炮房之外,船腰炮房铁甲舰还开始采用水线带装甲,到了后期,为防止敌方炮弹从顶部射入炮房,某些船腰炮房铁甲舰在四面用装甲保护炮房的基础上,又在炮房顶上也敷设了铁甲,装甲甲板即发源于此。
船腰炮房舰问世不久,就遇到了和船旁列炮舰一样的问题,即炮房内火炮的射界过小,无法转向前后方向进行射击,不符合当时海军船头对敌战术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人员绞尽脑汁,最后提出了个显得有些儿戏、也颇有些无奈的解决办法——把炮房的4个角各切去一块,在那里开几个炮门布置火炮,尽管这些布置在角落里的火炮射界只有40度左右,但靠着这个斜边,已经勉强可以向军舰的前后方向发射了。于是这些原本是四边形,只长了4个角的船腰炮房变成了八个角,这就是后来中国史料中经常提到的“八角台”。例如,大东沟海战日方主力舰之一“扶桑号”就属于船腰炮房铁甲舰。“扶桑”号采用的是八角台炮房,4门火炮布置在炮房的四个边角上,较之布置在舷侧的火炮,这样的设计可以使火炮向舰首舰尾方向射击。
历史上,日本铁甲舰“扶桑”和早期中国准备购买的两艘奥斯曼铁甲舰都属于典型的八角台铁甲舰。在“八角台”的船腰炮房之外,英国人又设计出了“换门架式”军舰,采用这种设计的军舰,炮房里的火炮通过铺设在甲板上的轨道,可以转移到不同的炮位,通过不同位置的炮门来射击,虽然操作起来过于费事,但是火炮却可以通过变换炮位(换门)而向不同方向射击,也不失为一种增大射界的办法。不过炮房里那些汗流浃背,推着火炮不断“换门”的水兵肯定打心眼里憎恶这种设计。
“船腰炮房”诞生后,很快各国都竞相效仿,为了增大火炮的射界,除了八角炮房、“换门架式”之外,各国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但似乎大家都钻进死胡同了,怎么也脱离不了“船腰炮房”这个框子,造出来的军舰几乎都是在变着法的增加炮房的“角”,以便在更多方向上开设炮门,各种模样古怪的军舰不断被制造出来。某些来自设计师的想法或许不错,但却不适用于实战中。
该型船的致命弱点、火炮射界,似乎是一个怎么也迈不过去的坎。随着海军技术的进步和海战战术水平的提升,船头对敌作战成为各国海军的共同选择。船腰炮房铁甲舰火炮射界过小,且无法转向前后方向进行射击,主炮战斗力发挥严重受限,这些无法克服的弊端特征已完全不符合当时主流海军的战术要求。最终,种种先天性无解缺陷导致该型舰种短短几年功夫就很快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