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被编为沿河街99号的神灯小院,在1645年的5月中旬,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客人。重新设计过后的小院,第一天收到的捐款就超过了5万两银子,第二天超过了8万,第三天接近10万两。如此多的收入,一方面说明了江南的富裕,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于打击鞑子的愿望有多么强烈。
这几天,张宝笑得合不拢嘴。作为曾经皇宫内的侍卫,不是没见过银子,但是让平民百姓,小市民,商家大户,自觉的掏这么多银子出来,这还是历史第一次。
朱一海也没见过那么多银子。老实说,前世的朱一海见过的真金白银绝对不超过20克。为了防止被偷,为了防止有人从中舞弊,朱一海还装了两个摄像头,把能找到的现代化设备都搬了出来。
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从电脑屏幕上就能看到外面的情况,这又让朱一海身边的人神神叨叨了半天。
天,魔鬼也变不出这些玩意儿吧?张宝心里想。同时心里在腹诽:以后得时刻注意有没有那个叫摄像头的东西,指不定在哪个角落挖鼻屎都会被王爷看见。
对于摄像头的神奇,朱一海不稀得解释。见得多了,就会习惯了。总不至于,每一样带点现代化气息的东西都要解释一番吧,那不得累死?
原本以为能捡个几百两银子就万幸了,没想到效果如此之好,于是朱一海想了想,又重新设计了一番。
首先,增加了警卫力量。
其次,对那些士兵担当的服务员们进行了简单的培训。
再次,重新设计了参观路线。增加了鲜花,对灯的展示方式也做了改动。
最后,决定除了白天的展览,还增加了夜间展览。
这一切都改装都是晚上进行的。
1645年5月20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神灯小院从这一天开始,真正变成了圣地。
朱一海的北京时间早上7点30分,人们看见两列器宇轩昂的士兵从神灯小院鱼贯而出。
随着中气十足的张宝一声“立定”,两列整齐的士兵同一时间停下了脚步。
“向左转。”
“上前一步走。”
“立定。”
“好,好。”此时围观者众,见此纷纷叫好。其中一位年约6旬的老者更是激动,忍不住感叹:“我大明有此军人,何愁鞑子不灭啊。”说到后面,竟是哭了起来。
张宝可没时间听周围人的指点,按照程序,接着大喊道:“第一排报数。”
“一,二,三。。。。。十。”
“报告长官,应到10人。实到10人。”
“第二排报数。”张宝又喊道。
“一,二,三。。。。十。”
“报告长官,应到10人,实到10人。”
“第一队警卫。第二队解散。”
“是。”
于是,第二队,陆续离去,第一队的队员则走到了各自的位置。他们的位置用石灰画上了圈。腰挂长刀的士兵,走进石灰圈里的位置站定,挺胸抬头,目视前方,向雕塑一样一动不动的站着。
接着,人们看见一群青衣小帽的服务员,抬着两块长匾走了出来。他们将两块匾挂于门的两侧。挂好后,认字的人马上就念了出来:右边是神灯不灭,左边是大明不亡。
这一次,慕名而来的人们在服务员的引导下,开始有序的排队。在门的右侧5米处,新设置了一个安检处。由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分别对欲进入参观的男性和女性进行搜身。虽然搜身的人态度温和,不过还是引起了一阵骚动。这时,又从天空传来了声音:“观众朋友们,乡亲们,为了保护神灯不被破坏,凡进入之人,不得携带任何武器。如果携带了武器,请在安检处主动交出来登记,参观出来之后,可到登记台领取。请大家配合理解。谢谢!”
随着广播一遍又一遍的播放着安检通告,人们开始自觉接受安检。
排在队伍中的一队乡村夫妇,听了两遍广播后,男人接过女人递过的包袱,离开了队伍,女人则继续跟着队伍缓缓前进。人们都想早点一睹新神灯的神奇,没人注意这两个普通人。
由于前一天朱一海又安排人在街上发了宣传单,鼓吹又有了新的,更神奇的神灯,于是曾经看过一次的人忍不住又跑了过来。其中就有令狐冲和金玉凤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