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城市往往出‘剩女’,而小县城却又反过来会多出来许多‘光棍’呢?”这是红心测在刚“下放自己”那阵子所缠绕在他心头的一个大疑问。
刚开始,他曾以为这是“独生子女”政策所导致的副作用。然而,当他了解到很多农村家庭事实上并不太遵守“限生”的制度:好多夫妇会坚持不懈地孕育出许多孩子,直到生出个儿子之后才收手!——女人多的地方竟然还会出光棍?!这很显然肯定就不是“制度”方面的问题了吧……
在与周若彤“亲密接触”了一段时间之后,红心测才终于逐渐地找到了心中疑问的答案——
【相同条件下,导致结果不同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标准”设定的不同。】
而“所设标准”的不同,也正是相亲这一场“招标行动”中所蕴藏着的最大的矛盾!——因此,要把它说清楚或许容易,而想要让它顺利实行却又并不见得会容易……
依照储沪苏“相亲像场招标会”的比喻,也还是逃不开要牵涉到红心测所说的那样一种“双重”界定标准:“自我认定”的标准,以及“真实状况”的标准。说白了,在“相亲的世界”里,无论“真实状况”究竟是怎样,自家女儿首先永远都是自家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只有这一条,是唯一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而储便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她的那一套“相亲.招标”理论的。
在储沪苏看来,相亲过程中,女方一家心目中的“虚设标准”是这样的——
女方的目的:找到一个乘龙快婿,这就好比是用人单位在招聘;
女方的标注:其实只要能够到达“平均水平”以上,那便是OK了。而这就好比公司的那个“合岗”的要求;
女方的“选材要求”:正因为能够“达标”的人员过众,才会想起来还要附加上诸如“有房”、“有车”、“无贷”之类的额外要求。而这就和“公司多会对‘名校’、‘漂亮’这一类的头衔产生不假思索的偏爱”是完全相同的道理……
用一句话来做总结,储觉得:【女性正是因为对于男方一无所知,才会用提出那些“高标准”、“严要求”的方式来保卫自己!】
若是女方对于男方都能像自己对于红心测那样:对于身旁的这个男人完全知根知底——了解他是个有“雄心”、“勇气”、还有“追求”的这样一个潜力无穷的年轻人;那么,哪怕他眼下真的非常“穷”,只怕也还是会给他一次“先处一处”的机会的吧?~
总之,【想要在“物质”上索要得更多,无非是一种对于“精神空白”的外在补偿!】
翻译成大白话就又可以这样来说:正是因为彼此之间完全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才需要他至少在物质上提供绝对充足的保障!!——那否则,又凭什么要把自己(女儿)的余生托付到一个陌生人的手上呢?!
多年以后,当储沪苏在婚姻大事的问题上,切实得感受到了妈妈所带给她的那样一种强力牵制时,储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兄弟或者姐妹,可以来替自己分担一下妈妈所施加到自己身上的这一份太过浓烈的母爱呀!——【太过强烈的东西,哪怕它是“爱”,也都会是种负担!】
在母亲的关爱方面,周若彤则要显得“幸运”了许多:她家里上有一姐,下有一弟;哪怕父母再管“头”管“尾”,也不会来管到她!~
然而,周自己则是把她那“有姐有弟”的身世理解为:“并不像旁人那样,是可以有父母作为依靠的!……”
周若彤曾经有一度非常担心自己以后会嫁不出去!!她很小便休学在外打工了,因此,她的生活中很早就被切断了“异性的来源”;而且更要命的还是:她自认为自己完全不具备“开源引流”的能力!周的“自我认定”标准是低到“不忍直视”的——
她认为自己并不是个“相貌出众”的女孩儿,对于异性应该不会有什么吸引力;
她家境贫寒,每个月都要向家里定时寄钱,不知道会不会被男生认为是种累赘?!;
她“一无是处”,即,同其她女孩子比较起来,自己并不具备一技之长,也完全没有任何出挑的地方……
“自己根本就是个泯然众人,很不起眼的小人物!”直到工厂时期,周若彤也依然还是把她自己看得这么低:“如果要是有人愿意追我,那我就一定会答应嫁给他!!”
然而,当她“破罐破摔”地成为了一名“女技师”之后,周却出乎意料地发现:竟然还真的会有人来追求自己呢!~而且,追求自己的那些人当中,还有不少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呢!~
可是,真到了“如愿以偿”的时候,她终究还是觉得自己不应该随随便便地就去答应人家。“毕竟,任凭谁都不愿意在自己后半生的重大问题上敷衍了事的吧!!”周若彤觉得到头来自己果然还是一个有立场的人呢——话说回来,又有谁会真真正正地把自己给看得非常“轻”呢?!
那么,难题就仍旧还是盘横在那里:她这么“低”不成、“高”不就地制定出了如此不遵常理的“择偶标准”之后,周若彤自己岂不是要愈发得嫁不出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