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日,也就是洋历1812年11月10日,在湖南省湘阴县东乡左家塅的一个村子里,一个被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当今天下第一人”、“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左宗樾出生了……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伟大人物在降生时,总会有一些异兆或传奇。这一天,在一处老宅子里,年近八旬的祖母杨老夫人似睡似醒,恍恍惚惚,突然看到一个神人从天而降,落在自家的庭院里,自称“牵牛星”,来拯救人世间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神仙降临,怎敢怠慢,本想好好款待一下,却一个不留神,摔倒在地,老太太被惊醒了,才发现是一个梦而已。就在此时(凌晨寅时),隔壁房中传来婴儿响亮的啼哭声,家中又添了一个男丁。据接生婆说,这个男孩很不一般,出生时,产房中出现了一片白光,如同白昼一般。
杨老夫人把这些异相和自己的梦联系在一起,左宗樾是“牵牛星下凡”的传说便流传开来。
牵牛星又被称为河鼓,也就是牛郎星,与织女星隔河相望。传说牵牛星与织女星是一对苦命夫妻,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相会一次,可见,牵牛星是一个苦命的星星,这是否注定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在未来的日子里要经历一番磨难呢?
这个左宗樾天生是个读书的料子。他天资聪慧,生性颖悟,少负大志,记忆力超强,活生生地就是一个神童。左宗樾的父亲曾是一名私塾先生,因此他从小就在父亲的要求下习诵儒家经典。后来,在其母亲过世后,家族开始衰败,以及连年的战争造成的民不聊生的境况,使其父不得不关闭了私塾而靠种田为生,因此左宗樾在17岁时才得以再进学堂。后来,不幸的事情又发生,其父遇祸身亡。
父亲管教严厉,在他5岁时,就领着他到省城长沙读书,开始诵读儒家的经典《论语》和《孟子》,还读了朱熹的《四书集注》。8岁就学做应举的八股文章。这个神童,14岁就开始引起了外界的注意。那一年,他到湘阴县城,参加在大成殿考棚里举行的童子试。所谓“童子试”,是地方官府重视教育的一种举措,对辖区内念书的少年进行的摸底考试,借以了解本地有哪些少年特别聪颖,具有发展潜力,或者有什么特长,可以因材施教。左神童交出的考卷,令考官大为赞赏。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文章也有独到的见解。
第二年,左神童15岁,他从湘阴来到长沙,参加长沙府的府试。通过这种考试,可以获得参加省一级科举考试即乡试的资格。
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是长沙知府张锡谦。他看了左神童交上来的考卷,非常喜欢,对其他考官说:“这个姓左的少年,他手中那枝笔,比我们大家都强,前途无可限量。”
张锡谦很想把左宗樾取作第一名,可是他遇到一个问题,有些考官说,有一名老童生,已经参加了许多届考试,精神可嘉,应该照顾照顾他,把他取作第一名。当然,大家都承认,那位老童生的文章,比起左神童的文章来,确实差了一大截。但是他们说,少年人嘛,将来还有机会,那就还是照顾一下老童生吧。
于是,发榜的时候,老童生的名字排在第一,小左的名字排在了第二。也就是说,左宗樾被当时的“潜规则”轻轻地撞了一下腰!
左宗樾从17岁起,就开始阅读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齐召南的《水道提纲》。这些科举考试不考的“杂书”内容,完全不同于儒家经典。
左宗樾18岁那年得到了贺长龄主持、魏源参与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编》,如获至宝,贪读不止。这是一个大型的文献汇编集,汇总了清朝初年以来有关中国务实学问的文章。
1830年,左宗樾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次年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
左宗樾到了20岁的年纪,正好是乡试开科的年份。他见哥哥左宗植正在打点行装,要去长沙赶考,不由得心痒痒的,对哥哥说:“我也要去。”
左宗植向弟弟扬一扬手里的纸,说:“你没有这个东西,去了也是白搭,人家不会让你进考场的。”
左宗樾知道,哥哥说的那张纸,就是生员的执照。由于左宗樾没有在官学念书,他没有这个执照(也就是现代人参加省考、国考的准考证),是不能参加乡试的。
但左宗樾脾气很倔,没有准考证,他也要想办法混进考场,当然他能想到的作弊方法,就是冒名顶替。他想起他在两年前跟随父亲到文洲围拜年,在老监生左宗棠家见过他的监生执照。他对哥哥说:“宗棠老爹以后不会再参加考试了,我去把他的监照借来一用,岂不是就可以进考场了?说不定这一去,就会马到成功哦。”
左宗植虽然不愿意伙同弟弟作弊,但是架不住弟弟的软磨硬泡,同意了他的要求。毕竟,弟弟苦读诗书,锐意考试,不是什么坏事情。
于是,兄弟俩一起出马,坐着划子,来到文洲围,找到了左宗棠老爹。兄弟俩一个动之以情,请求长者提携后人。另一个则晓之以利,左宗植以家长的身份,表示愿意拿出三石谷子做报酬。在情与利的攻势下,终于达成了左宗棠将监生执照转让给左宗樾的协议。
1832年,左宗樾拿到了左宗棠的监照,和哥哥一起赶到长沙,混进考场,参加了大比,他因“搜遗”中第,考取了第十八名,中了举人。从此,在官府的举人名册上,左宗樾就成了左宗棠,左宗樾这个名字,从此不复存在。
这次考试,左宗樾假冒左宗棠的名义参加乡试,他写了一篇文章,题为《选士厉兵》,写的是如何选拔有用的官员?如何训练能打仗的军队?这篇文章见地不凡,但是左宗棠只考取了第十八名。严格地说,他是名列副榜第一名。那么正榜第一名是谁呢?是他的哥哥左宗植。
左宗棠走出考场之后,就抄了一份底稿送给贺熙龄,请老师给他估一估分数。贺熙龄认为,左的文章言之有物,文采飞扬,但那些考官多半是死脑筋,便说:“文章虽好,但是不合程式,恐怕没有考官会赏识。”
果然,阅卷的考官在左宗棠的卷子上批了“欠通顺”三个字,按照这位庸官的意思,左宗棠是连文章都写不通的弱智。左宗棠眼看就要落选了,但他很幸运,这一科考试,是为道光皇帝五十大寿特别开的“万寿恩科”,可以在落选的考卷中再择优录取一些,列为副榜,以示恩典。
主考管徐法绩打算从5千多份考卷中遴选6份,看到左宗棠的考卷,不由大吃一惊。这么优秀的考卷,怎么会变成了“欠通顺”呢?他连忙去找写批语的考官,请他修改一下批语。那位老兄却很执著,偏着头斜着眼说:“中不中是主考大人的事,推不推荐是我的事。你要让他中,悉听尊便,要我改批语,办不到!”
徐法绩只得拿出皇上的谕旨来压他,还搞了个民主程序,把左宗棠的试卷让其他考官传阅。大家原以为这是一份“温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关系卷”,打算卖给徐法绩一个人情。可是一看文章,真是写得太好了,于是少数服从多数,把批语改成了“尚通顺”。
按照徐法绩的意思,怎么也要把左宗棠取在正榜的第二名或第三名。他在晚上做出了这个决定,可是一到早晨,他去正榜的考卷中寻找左宗棠的那一份,发现考卷不见了!一问诸位考官,才知道大家又在搞平衡。他们说,惟楚有才,湖南人才太多,左家两兄弟,哥哥取在正榜第一名,中了解元,弟弟就给别人让让路吧。正榜只有17个名额,都有人占着,那就让左宗棠屈居副榜第一名吧。
但此后的6年中,左宗棠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
左宗棠是那个时代的“新新人类”,他“不好八股,但文才非凡”。一般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只要把儒家经典和八股文学好就行了。但是左宗棠的兴趣不在这里,他不喜欢迂腐的应试教育。
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地则是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
左宗棠后来对于中国的地理,了解到如此透彻的程度:他对中国有史以来历朝历代的版图,都能了然于胸。他对全国的军事重地,包括所有的山隘与河卡,都有清楚的了解。结婚以后,他让夫人周贻端把地图绣在绢布上,制成可以长期保存并且便于携带的湘绣地图,可见用心之苦。
什么是有用的知识?左宗棠认为,一些被食古不化的封建士大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书籍中,就有真正有用的知识。读书固然要读有用的书,但是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必须获取功名,那么去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无奈,也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他又在贪婪地摄取经世之学,执着于自己另类的追求。而后来的实践证明,掌握实用的知识,对于他成就一番大事业,才是根本所在。
左宗棠有两个偶像,第一个偶像就是三国时期的名臣诸葛亮。诸葛亮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一肚子实在的学问。此外,同时代的邵阳人魏源,也是他非常景仰的大学者。左宗棠年轻时自称“今亮”,即当代诸葛亮,自许“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科场失意,使左宗棠不能沿着“正途”进入社会上层,进而实现他的志向,但左宗棠的志向和才干,得到了当时许多名流显宦的赏识和推崇。
早在1830年,仅18岁的左宗棠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时,贺氏即“以国士见待”,意思是把他当作国士看待;贺熙龄则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氏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意思是左宗棠人才非凡,跟他讨论学问他确实有真才实学,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陶澍也以一代名臣之尊主动提议将他唯一的儿子与左宗棠的长女定婚。
左宗棠天生就是一个“暴脾气”,他初当幕僚时,为抓住展示才能的时机,经常为一件小事而与人大吵大闹;在当上巡抚,官及三品时,脾气却越来越小,“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这句著名的话就是他说的。
三试不中,左宗棠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但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似乎并不甘心就此隐世。23岁新婚时,左宗棠写下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也十分器重,1849年,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家读书的左宗棠。左宗棠在夜里急匆匆前去拜见,结果由于心情激动,一脚踏空,落入水中。见面后,林则徐笑曰:“这就是你的见面礼?”
林则徐与左宗棠长谈,并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他。林则徐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林则徐意思是说,我老了,想抵御俄国只是一个空想,到最后还是没有成就的希望,这许多年来我一直留心有没有将帅之才,现在我想把这个重任托付给你。他还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意思是,将来东南洋鬼子与南蛮,能够打败他们的或许会有人出现;西边收复新疆,只有你左宗棠有这个本领。我花了几年的心血整理出的资料,现在把它献给阁下你,或许将来收复新疆后进行治理时能用得着。望着年逾花甲的林则徐,左宗棠的眼睛湿润了。后来,在征战新疆时左宗棠没有忘记带上林则徐赠送的地图。
临别,林则徐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左宗棠以对联时时激励自己,他说:“每遇艰危困难之日,时或一萌退意,实在愧对知己。”,意思是说,我左宗棠每当遇到艰难危险困难的时候,有时也有一瞬间萌生退却不再过问之意,但细细想来,实在愧对林则徐这个伯乐与知己。
林则徐回到福建后身染重病,知道来日不多,命次子林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咸丰帝开始关注这个人才——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