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先生,又是何许人也?马先生原名马启凯,字晟敏,生于1858年,贵州恩施人,是黔中心学的传人,曾在贵阳弘扬心学。
何为黔中心学呢?黔中心学,是阳明心学的一个支派,在大山里自开自败,似乎并未留下多少痕迹。五百年前的贵州,极为偏远,那时京城官员若被派往贵州,其沉痛感,远超过现在被派到索马里。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王阳明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开悟之后,王阳明在贵州讲学三年,培养了一批心学弟子,后来这些弟子在贵州各地开立书院,传播心学。尽管王阳明只在贵州呆了3年,但对贵州的读书风气影响极大。王阳明到来之前的一百多年间,贵州只有举人350人,王阳明后的一百年,举人达到1360人。
黔中心学最大特点,不喜空谈,注重简易,这很适应人文底子薄弱的贵州。那时,贵州心学弟子形成了一个传统,回乡建书院。明朝最鼎盛的五十年间,贵州新建了一百多座书院,差不多平均每年新增两座,在贵阳,龙场,司南,清平,都匀皆有较大的书院,也出了孙应鳌,李渭,马廷玺这样的心学大家。到了明朝末年,心学衰落,书院大都被毁,直到康熙年间,才稍有恢复。其中,马廷玺的司南学院一直传承下来,明国初年马廷玺的传人,马启凯,将书院转到贵阳,继续讲授阳明心学。
赵格心和刘仙人年轻的时候,是典型的革命党,从章太炎的文章中得知,日本明治维新之先导乃是心学,其主要人物也几乎都是心学有成者。所以在贵阳,赵格心等人听说有个马先生,就去请教,后来成为心学弟子。
马先生在众多弟子里面最器重赵格心,临终前曾抓住赵的手说:心学乃安身立命的至宝,汝等定要将黔中心学传承下去。赵格心当着同学们的面,点头答应。年轻气盛时的赵格心,自比曾国藩,王阳明,决心立功立言立德,也创造出一番功业,折腾数年之后,心气低沉,传承心学的事情也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