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初听到这里我也将一颗心提得高高的,万分好奇雪皇后究竟是用什么法子取到汉白龙玉的,依她的性子应该是用武力夺取的可能性高些,可毕竟当着许多人的面,将太子殿下打倒合适吗?我心里揣着这个疑问,结果及至听完却差点一个跟头栽倒在地,那便是整个大蜀国众口相传的一段,说的是年仅十五岁的雪皇后面对太子殿下提出的刁难问题丝毫不慌,反而沉着从容地迎了上去,众目睽睽之下扒开太子殿下的衣襟,将汉白龙玉拿了出来。
尔后太子殿下果真兑现诺言,当即封了她为蜀国未来的太子妃,整件事情可谓出人意料,又意料之外地平静,其中最最不能理解的想来当属底下那一众秀女了。
从小,父母一辈便教导她们,女孩子家要生得贞静娴和,这样将来才能嫁个好夫君,她们时时恪守着这个传统美德,自云守拙,无论什么样的场合绝不妄言轻动,以此彰显大家闺秀之风范,没想到最后反而因此误了初衷,这让她们以及她们的父母情何以堪哪?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太子殿下对此非但没有苛责反而颇为赏识,秀女们愈想愈悔,愈悔愈悲,有几个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当场便昏了过去。
以宁静肃穆著称的宜翔殿顿时一片忙乱,据说在这个当口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不知是不是被雪皇后大胆的行为所启发,两位锦绣华服,姿容艳丽的女子齐齐跪倒在地,言称太子殿下此举有失妥当,并陈述了不妥当的原因。
原来这和雪皇后的身世有关,她的母亲并非蜀国人,而是位于蜀国边境地区的一支旁系民族纳西族人氏,那时蜀国和周边国家经贸往来频繁,位于纳西境内的青塔大道是必经之地,一个是沉稳的蜀国商人,一个是活泼的异域少女,身份与文化的差异并没能阻挡两人之间碰撞出爱情的火花,他们的结合可谓应了那句“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美言,只可惜人生在世没有谁会一直得到命运的垂青,历经一番波折的二人最终没有博得个地久天长,那是子丑年六月二十七,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风浪自沉丰江面席卷而过,造成了过往船只尽数被吞没片甲不留的人间惨状,共有三百多人在那次灾难中身亡,包括本为回京探亲的华氏夫妇,那时的雪皇后尚在襁褓中……
这一段故事听来令人倍感唏嘘,雪皇后的身世着实可怜,当然,由那两个一看就没安好心的女子说起来就没那么动情了,她们避重就轻,简明扼要,其意就是眼前的这个女子身份低微,不足以做大蜀国未来尊贵的皇后娘娘,请太子殿下三思。
在一片鸦雀无闻的静默中,风炀果真低头思索了一会,完了问:“你们是谁?”
“都城商贾华修明长女华妍。”
“都城商贾华修明次女华姗。”
风炀“哦”了一声,半晌慢吞吞地道:“你们可知本殿的母后出身何处?”
和静皇后当初虽是顶着韩国公千金入的宫,但实则为韩府养女,她的亲身父母其实是沉丰江畔以捕捞为生的渔夫,这是蜀国众所周知的事情,那两位女子显然是急功近利将这茬给忘了,待反应过来双双脸色煞白地扑倒在地:“我们只是为了蜀国的未来着想,并无半点对先后不敬之意,请太子殿下恕罪。”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想太祖皇帝当年也是布衣出身。”风炀边说边站起身,走到她们面前,“念你们和本殿未来的太子妃是姐妹,这次就算了,不过类似于刚才那样的话,本殿以后不希望再听到了。”
两位女子叩了头,含恨离去。
记得幼年我曾问过娘亲长期和父亲分隔两地会不会想念他,当时她和我说了一句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不知道这两者之间若是反过来其意是否也会发生逆转,总之在雪皇后初入宫的那几年她和风炀确是琴瑟和鸣,恩爱程度羡煞旁人,可惜随着风炀登基后这一切发生了变化。
或许是从小失了双亲的缘故,雪皇后外表冷傲刚强,内心实则敏感而又脆弱,作为夫君的风炀自是深知这一点,故即位之后任凭朝中大臣三番五次上表,对充实掖挺一事充耳不闻,然而就像之前所说,身为国君哪能事事都按着自己的喜好来,另风炀其实也并非十足十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人,因此登基第二年初选了一批官宦之女入宫。
大概就是在那时,雪皇后心中原本芬芳馥郁的花园渐渐有了凋零的迹象,嫁入帝王家女子最悲哀之处莫过于此了,虽然也知他是身不由己,但到底意难平。
从强颜欢笑到欲笑还颦这个过程对塞外长大的雪皇后可谓相当艰辛,念及一个“理”字以及与风炀的“情”,所有的不快都暗自吞回了心里,直到遇上仪妃,一腔不岔之意彻底爆发了出来,杨燕仪可不是简单女子,以柔情解意著称,入宫半年便被封为贵妃,最是擅长以退为进,以柔克刚,这么截然相反的两个女子势必会为了一个男人形同水火,起初都顾及着身份彼此之间还有一套虚情假意,时间一长连表面工夫都免了,按理说雪皇后身为后宫之主,若是杨燕仪出言顶撞她大可以依着宫规对其进行处置,可偏偏这仪妃天生善伪装,从未在任何公开场合露出一点坏形,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一向自信刚强的雪皇后感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有输有赢,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显然不适宜于情场,对于在这场争斗中究竟因何原因惨败的雪皇后,比较官方的记载是这样的,承佑二年初,刚入主凤和宫不久的后与前来探望的仪妃因事发生口角,冲动之下竟挥剑欲刺之,恰遇陛下撞见,大怒,遂令将其关进碧延宫,终生不得踏出一步,后未有多言,当场允之。
这个结局听得颇令人想叹息一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何必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