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在她们身后响起了三声掌声。是L在鼓掌,当K说道“《最后的审判日》”时,他恰好路过,就停了下来,继续听她们的谈话。
“K小姐,想不到你在绘画方面懂的也不少,一眼就看出这么多名堂。”L终于加入了她们之间的谈话。”
“活在当下的人是最幸福不过的,不仅可以享受到尖端科技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同时还能享受前辈伟人给我们留下大量文化遗产,从其超凡的手法中感受其所思所悟。”
“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不是一味的追求事业成功,就是一味的享受声色犬马。很少有人对这些画作感兴趣。向你这样愿意在这些生涩冷门的项目上花时间的研究的人太少太少了。”
“L先生,你过奖了,我只是略懂皮毛,我正有一事向你请教。”
“嗯,你说。”
“米开朗琪罗创作时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一睹面积达200平米的墙壁上展现这幅涵盖400个人物的鸿篇巨制,而现在这块不到1平米的画布上却传神的包含了原作的全部内容,那现在这幅画是出自哪位高人之手呢?”
“哈哈,正是米开朗琪罗的儿子本人。”
“当年米开朗琪罗尸骨未寒,教皇一意孤行,冒天下之大不韪,强令工匠为这些人物画上衣物,这种对原创者粗鲁冒犯的行为让他的儿子悲愤异常,于是就在画卷上重新创作了此画,以此纪念自己的父亲。”
“那您是怎样得到这幅画的?”
“哈哈,哈哈,这个说来就话长了。”L爽朗大笑。
K明白L不愿透露,就没有继续问下去。
“L先生真可谓世间最幸运的人,尽享人间财富的同时还能尽享人间艺术珍宝。”
“”
“不过我可以告诉你,像这种文艺复兴时期名家巨作,我私藏了不少,有空我带你去好好看看。”L继续说道。
K直抒己见:“文艺复兴时期确实是人类历史中艺术作品最高产的时期,不管是绘画,文学,还是建筑等等之类。不过对于这些作品的批判更多的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之类的作品虽然名气远远超越《最后的审判日》,但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来看,后者远远超越前者,前者之所以在当时引起轰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一反以往那种的以宗教人物,宗教典故作为创作主题的呆板,狭隘的创作思路,以一个市井平民作为创作主题,很大程度迎合了当时呼吁宗教改革的,要求宗教松绑的社会诉求。其实像《蒙娜丽莎的微笑》这种取得意外成功的作品,在欧洲历史上不仅出现过一次,典型的还有工业革命时期简.奥斯汀创作的《傲慢与偏见》,她彻底抛弃当时主流小说那种感伤和矫揉造作的写法,通过诙谐幽默的戏剧性冲突来嘲讽人们的趋炎附势与盲目自信,从而在感伤小说与哥特小说的重重包围中脱颖而出。
K一口气说了不少,L也听的分外仔细,此时的K不见了往日商业谈判中志在必得的强势锐气,散发出浓浓的知性女士的迷人魅力,让L不得不对K重新审视。行云流水般对欧洲文化历史独到见解使得K牢牢占据了L心中重要的位置。
<a href=http://www.*****.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