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显然不是寤生的性格,他等不了这么长时间,他认为打仗就要像蛇一样,别人进攻时,暂避锋芒,先把头缩回来,这不是乌龟般的缩头,缩进去就不出来了,这缩头是为了后续更加强有力的进攻。
当初没招谁没惹谁,莫名其妙被人给包围了,虽然没什么损失,但面子上总过意不去,就好比你突然被五个人围住,虽然这五个人没敢动你,但你没出击,难免被人说闲话。
人都爱面子,寤生也爱面子,堂堂王室左卿士、郑国国君被人到处宣传,被五国联军打的不敢出门。
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初公孙子都和颖考叔摩拳擦掌极力主张打他丫的,被寤生和祭足劝下,这次寤生要主动出击,公孙子都和颖考叔欢呼雀跃,世子忽和公子突也跃跃一试,好似这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旅游似的。
如此君臣上下一心,郑国不强盛谁强盛。一个国家强不强盛,首先要君臣团结,人民爱戴。
前718年,距五国联军围攻郑国东门仅仅过去一年时间,寤生挥军南下攻打当初的组织者——卫国。如果不是卫国,他也不会被人到处宣传被五国联军打的不敢出门,想想就生气,真是岂有此理。
这时卫国的国君州吁已经被杀死了,上台的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晋卫宣公。这个卫宣公除了对女人感兴趣外,其它都不敢兴趣,更不会带兵打仗,听说寤生率军来攻打,一下就傻了,埋怨道这可怎么办啊?寤生,不带这样的啊?是州吁惹你的,我又没得罪您,这不公平啊!你去找州吁好不好?还想,要是州吁在就好了,这家伙最喜欢打仗了。
可傻归傻,想归想,敌人来袭,还是要想办法御敌的。于是命令一边抵抗,一边派人去南燕国求救兵。南燕国很爽快就答应,派大军直扑郑国。可惜没能成功,不然这肯定是“围郑救卫”,哪里有后来的“围魏救赵”哦。
南燕的将领率军与郑国的三军主力对峙,只顾前不顾后,直直地注视着面前郑军主力,双方就这样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动,好像在比谁有耐心。
南燕的领头将军转头对身旁的末将说:“他不动,我们也不动。”
末将拍马屁应道:“对,不动。”
郑国的三军主力不动是有原因的,而南燕军不动就跟傻瓜似的在晒太阳,也没注意身后,当注意时已经晚了,郑国的世子忽和公子突率领的一小股机动部队已经袭来。
世子忽和公子突都是将才,领兵打仗的好手,这个主意就是他们兄弟俩向寤生建议的,寤生觉得甚好,即命令兄弟俩率领精锐战车,绕到南燕军后面,对准正在晒太阳的南燕军狠狠的冲过去。由四匹马拉着的战车就像小坦克似的在南燕军中冲开一条血路,南燕军死伤无数,惊慌失措,阵型被冲散。
这古代打仗不像今天有海陆空三军,更没有导弹,你射我一飞毛腿,我回你你爱国者。那时全靠的是排兵布阵,谁的兵阵排的好,排的奇,谁就能取胜,阵型一乱就意味着失败,也是对方进攻的好时机。
寤生看见南燕军已混乱一团,当即命令三军全力进攻,南燕将领只见郑国三军跟烟雾弹一样杀来,不禁叫道:“妈呀!”这仗还怎么打?然后转头就跑。《左传》上风趣地评说南燕军将领,不会打仗,竟然还能带兵?
卫宣公听闻南燕军被郑国的俩公子打败了,骂道:“猪,连小孩子都打不过!”
南燕军败了,卫宣公也节节败退,寤生一直率军打到卫国的郊外才撤军,毕竟卫国也是有军事底蕴的,点到为止,不能逼的太紧,教训一下就行了。
郑军撤了,卫宣公终于能松口气了,可一口气还没松过来,郕国又打来了,郕国是来趁火打劫的。
听到郕国打来了,宣公不仅没慌还笑了,被气笑的,心说郑国打我就算了,你个弹丸小国也来打我,你算个什么东西!宣公紧了紧铠甲,底气十足地道:“三军听令,随我杀过去。”
郕军打劫不成,被卫军打的落荒而逃。宣公一直打到郕国的都城,要不是大臣的劝谏,宣公非灭了他不可。这也说明大国虽然吃了败仗,也不是弹丸小国能撼动的,就好比武林高手,虽然被人重伤了,只要丹田不破,筋脉不断,也不是三教九流的功夫小子能杀得了的。
教训了卫国,寤生整顿军备望向了西北方,那里是宋国的方向。就在这时,邾国的使者来了,邾国跟郕国一样是个弹丸小国。不过年不过节的,使者来干什么?原来宋国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向邾国要土地,邾国不给,宋国就派兵给硬夺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强盗。
使者代国君来请求郑国帮忙教训宋国,顺便把被夺的土地给夺回来。
寤生正想打宋国这龟孙子,当初要不是宋国有心病,害怕公子冯跟他抢君位,卫国怎么也组织不成五国联军,一想到五国联军,寤生就生气,还从没被人这么欺负过,立马答应,顺便请邾国出点军费,邾国觉得理应如此。
但打宋国跟打卫国不同,宋国是大国,不仅爵位高,而且地位特殊,与周为客,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没有特殊的理由或周天子的授权,怕很难服众。寤生从来不打没把握的仗,决定上雒邑请求周桓王的支持。
要知道两年前,寤生可派祭足割了周桓王的麦子和禾,按道理周桓王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支持寤生的,不仅不会支持寤生,相反要支持宋国,不能明面上支持,也要暗地里通个气,支持宋国狠狠的揍寤生,已解割麦拔禾之气。但令人头脑发晕的是,周桓王略顿一下竟然同意了。也不知道周桓王是咋想的,也许是他认为宋国是大国可以揍得过郑国。
得到周桓王的支持,寤生以王室左卿士的名义号召诸侯讨伐宋国,但除了被宋国夺了土地的邾国响应外,其它诸侯国都装作没听见。没人响应,寤生只得率领郑军和邾军汇合王师向宋国进军。《左传》记载:“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
郑军和王师一直打到宋国都城的外城,眼看就要破城了。宋殇公一边抵抗,一边派使者去鲁国求援。鲁国也算是宋国的盟国,虽然不是太萌呆萌,但起码是同盟,想当年还一起围攻郑国东门呢。正因如此鲁隐公一直很关注战局,见郑国联军打到了宋国外城,就准备出兵救援。
这时使者到了,鲁隐公问:“郑军打到哪里了?”
“还没打到外城呢。”使者没好气的答道。
鲁隐公也生气了:“既然还没打到外城,那就不用去救援了。”
历史上对这一问一答有好多评论,有人把这说成是历史上的公案,也有说是悬案,不管是公案还是母案,抛开这一问一答不管,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问一答背后的人性。
首先鲁隐公是明知故问,宋国使者是隐瞒谎报,这看似两个人都有错,但细致分析下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打个比方,张三的父亲生病住院,到李四家寻求帮助,借钱也好,请求去帮忙照顾也罢。李四当然首先要问“伯父怎么样了?”这是关心的问候,没有其它意思,说不定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帮助,但张三很不客气的回答“还没死呢?”这让李四情何以堪,既然还没死就是不需要帮助喽。所以面对宋国使者不客气的回答,鲁隐公很生气,既然还没打到外城,说明情况还不是很紧急,你回去吧,告诉你们国君,等打到外城了,鲁国再发兵救援。
鲁隐公拒绝发兵。
这似乎就是人性的劣根性,有利益可赚的时候,你我都是平等的,你好我也好,亲密的很。但当一个人有难需要另一个帮助的时候,此时就是不平等关系了,就不能以平等关系来要求另一个人帮助你了,所以当你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还是把姿态放低一点的好,因为此时你是落难者,落难者还有什么可高傲的呢?
所以也有人评论宋国的使者,意气用事的人不适合做外交官;当然也有人说鲁隐公不是好的同盟者。
鲁国不救援,郑国联军压力甚小,在宋国都城外城把宋军痛打一顿,打的屁滚尿流腚朝天,但宋国都城墙高城大,寤生深知无力吃掉宋国。于是,寤生下令撤军,他做事总是留有余地,更像在告诫宋国不是我郑国灭不了宋国,而是给你留面子,以后给我老实点。
其实只要郑国有决心在后来对宋战争中还是可以灭掉宋国的,但从春秋诸侯分布的地图上可以看出,郑国处在晋楚几个大国之间,各大国都以宋国为天然屏障,作为战争的缓冲区,在春秋几百年的诸侯征战中意在征服对手而不像战国时意在灭掉对手的这种大环境下,郑国注定无法灭掉像宋国这种有利于别国的对手,几个大国也不会允许郑国这样做,就像郑庄公以后,郑国逐渐衰弱,在各大国的夹缝中摇摆不定苟延残喘,也没被灭掉,直到战国后期韩国实在看不惯郑国的摇摆不定,谁招揽就听谁的,一道命令把郑国灭了。
所以此时的郑国只能打了胜仗就撤。
打仗能使人上瘾,打惯了胜仗更使人上瘾,就跟吸毒似的,寤生又把眼光瞄向了陈国,陈国当年也是五国联军参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