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了些玩乐,主动性大的相亲,在陆莹莹印象里留下的印象还算不浅。后面的几次相亲更像是快餐,吃得快,散得也快。有那么点印象的剩下寥寥可数的几小件。
C男,某国企公司中层职工,有房有车,陆莹莹毕业后相亲的对象。虽祖籍不是本市的C男,当地的方言说得已很溜。第一次见面,C男的善谈,博得了陆莹莹的几分好感。从他身上,陆莹莹体会到一种自信、特能说的气势,而这点恰好吸引了她。跟C男吃顿饭,陆莹莹发现她自己的口才实在差到不行,尽管C男只是大专的学历。首次见面后,陆莹莹和C男差不多有一个月没有联系,连电话也没打过。C男的总公司在本市,他本人则不在本市上班。有一次陆莹莹想主动给C男发短信,后来还是觉得不妥,放弃了。陆莹莹想:C男应该没看上自己。大概想了一下,陆莹莹也随它去了。事情的发展如果就此就结束了,便真不会在陆莹莹健忘的大脑袋里,留下点点记忆。
一个月多后陆莹莹意外地接到了C男的电话,第二天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约会。他们先是吃了顿饭,之后便在附近闲逛了下。与C男的相处,陆莹莹也在他的感染下,言语中少了一些矜持,她能和C男像很熟的人般偶尔斗下嘴。C男离家学校进入社会时间太长,加上本性使然,他的话里让陆莹莹很多时候找不到、无法进行反驳。陆莹莹刚踏入社会,从C男那听来的一些观点,无形中对她来说,就像首次的相亲般,她觉得好奇。她是个时而感性时而理性之人,对C男的话,她听来找不反驳的下一句,这让陆莹莹忘了他们学历上的差距。有关两人学历差距的讨论,陆莹莹曾经坚信,只要是人品休养好,加上肯学,这应该不会是太大的问题。C男身上表现出来的也让她坚定了自己的观点,可是C男最终也不是那个例外,他没有成为陆莹莹信念中的那个人。
“两人的学历、背景、生活习惯等差距太大,首先沟通上就会出现分歧。长久之后,生活就会不断出现小矛盾,这些小矛盾长期积累,最终将酿成灾难的爆发”朋友的话,还未来得及证实,陆莹莹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坚定了。
第二次的闲逛中,C男的健谈让陆莹莹突然担心他说的可信度。他的一些行为也让陆莹莹开始感到低俗、没教养。约会回来她静静想过后,对C男原有的崇拜、好感顷刻间转为了失望、愤怒。“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陆莹莹的“恼羞成怒”的根因或许在此。陆莹莹所认为的学历不会全是爱情的障碍,她相信的只要有爱,其他的都不是问题。真是学校呆太久,把她给熏陶成了一个过于理想之人。C男不像其他会因学历差距而拒绝比自己学历高的男人,反而言语间都是自信,可是C男又无法具备陆莹莹所向往的那种可以有效沟通的思维及绅士的休养。她与C男谈的话题只能是琐事的纠缠中,对C男两次变化之大的情绪,让陆莹莹也有些茫然了。可能是自己过于挑剔了,又或是自己的耐心太不好?陆莹莹猛地发现让她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疑问,也为她对自己以后找到合适一半的机率没了自信。
话说经历得越多才能更加明白自己想要的。陆莹莹困惑了,为啥这样的真理到了自己这里却成了“选择越多,越不好选择”般的烦恼。之后的相亲活动,陆莹莹大多是碍于盛情难拒而去的,活动方式不是吃饭便是喝茶。对象们要么就是太过学识、优秀,这类人陆莹莹想自己本就不是研究型的人,前三十年的人生已经很无趣了,她不想再和一个无趣的人再过N多年。而那些学历不高、物质条件不差的,则有种傲慢、低俗的习气,让陆莹莹不喜欢。对比分析后,陆莹莹越发糊涂,真是自己严于对人,宽于律己吗?自己想找的是什么样的人,陆莹莹感觉更加无助了。
再有相亲介绍,陆莹莹感到无力选择。不去的话,总不能一个人这样将就着,况且不能让父母有牵挂,也不想他们总唠叨。尽快解决个人问题,也算是一举两得之事。可去了话,见一次感觉更差一次,她真有些怕了。那种怀揣着希望,收获失望的感觉,陆莹莹想起来就怕。现实不同于演戏,影视中的剩女们不但最终能找到伴侣,且伴侣还很优秀、完美。二十三岁前,陆莹莹还是会相信的。她甚至很执拗地认定“好人有好报”,白驹过隙,时间一天天侵蚀了陆莹莹那怀有的一个个坚定信念的心,三十的她已没资本仍活在那些虚渺的信念里。她仍然要世俗地活在世俗的现实里。期望值逐渐降低,尽力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活,只是某个时候静心停下来反思时,看着镜子里那个陌生的面庞,多了厌恶、反感。《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的变化算是他意还是天意呢?相亲让陆莹莹思考太多,从爱情、婚姻到家庭、亲情,想了一通,头绪乱了不少。不得不感慨EQ太低,很早之前该明白的事,现在才渐渐明了,是件并不让人愉悦的事。或是以前无忧无虑的日子太多,只顾着学习,不用想其他,忽然直接跳到什么都得想的时候,少了过渡期的陆莹莹不得不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避免乱想的最好办法便是让自己忙起来。陆莹莹剩女的世界,除了相亲,更多的需要其他的事来滋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