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843年——尼萨星浩劫后16年。
艾融星太空总署内,所有人都被尼萨星人造卫星所发送过来的信号惊呆了!
真空中的无线电波与光同速,光速不可超越,收到的信号已经是第一手资料,但是,尼萨星到艾融星的距离为16.4光年,也就是说即使无线讯号从尼萨星发出后,不受任何干扰以光速到达艾融星,时间也已超过了16年。
一阵沉寂过后,抽泣与哀叹声四起。信号画面显示,他们的临盟尼萨星遭受的空前浩劫,已经使尼萨文明在星际共同体中消失了;不仅如此,那里还有许多前往援助的艾融星人,以及各个智能星球的观光游客,这些人同样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他们还能生还吗?
2860年——尼萨星浩劫后33年。
茫茫无际的宇宙中,一艘庞大的星际母舰正以每秒二十九万多公里的速度,疾驰在艾融星通往尼萨星的航道上。这艘救援母舰是在收到灾难讯号后的第15天(艾融星日),从艾融星启航的,按照恒星际距离来衡量,它现已非常接近尼萨星。
艾融文明已长达21000年,艾融人是星际共同体中最为高等的智能生物。他们早在3000年前便探测出了宇宙中无处不在的暗物质,使得“宇宙真空”概念作古,并在后来对宇宙暗物质的研究中,掌握了如何利用它作为调动航天器运动所需介质的技术。对于星际航行而言,这项技术的应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解决了航天器在宇宙中加速、减速、转向等难题,大大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使得真正意义上的恒星际航行成为现实!
我们都知道,促动物体运动需要介质的存在。比如潜水艇,水便是动力介质:潜水艇的螺旋桨搅动水产生动力推动艇身前进,如果没有水,在陆地上发动潜水艇,它的螺旋桨只能空转,艇身不能运动。宇宙中航行也同样如此,如果大气层外的宇宙空间是真空的,那么运载火箭只能在大气层内利用大气作为推动介质来加速、导向,脱离大气层进入真空后没有了介质,加速便成为了一道难题。在暗物质发现之前,能够使运载火箭加速的方便有效的空间,基本限定在了地面至大气层边缘之间的狭小范围内,虽然在真空中仍可利用各种方法产生反作用力来推动飞船继续加速,但想要达控制自如并接近光速却困难重重。因此,航天速度受到了很大限制。
还有就是减速及导向问题:即使制造出了极高的速度在宇宙中行驶,在没有介质的真空中,减速同样难于把控,而若不加以控制,这个极高的速度会一直保持直到我们想要到达的地点,宇宙飞船会一头撞向目标而粉身碎骨!导向问题也同样需要介质存在,否则我们要想去往一个非常遥远的星球,需要借助起点与终点之间、其它的星体作用力为“跳板”,一步一步方可到达。
而宇宙暗物质的发现与利用,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宇宙航行不再需要超强的起始推动力,不再需要为改变飞船运动状态而大量携带的辎重,不再需要繁复的软着陆系统,也不再需要飞船做“蛙跳”式运动——航天器在太空中借助暗物质为介质,便犹如潜水艇潜入大海般来去自如了。
但是,艾融人也没能突破“超越光速”这个瓶颈,他们所创造的星际宇航最快速度为光速的98%,也就是每秒约29.5万公里。虽然这个速度在前人看来已经难以想象,但对于过度遥远的生物星球之间的距离来说,每次航行仍会是一次漫长而又艰苦的旅程。
艾融星与尼萨星之间十六余光年的长度,已经是五个智能生物星球之间比较近的距离,但星际母舰也需要十六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幸好还有“相对论”中“时间膨胀”的理论存在:人若处于高速行驶的物体中,会感觉时间变慢,速度越快,时间也就相应越慢,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停止。这样,虽然在相对静止的地面上的尼萨星人若要等到艾融星人的到来需要十六余年时间,但在每秒二十九万多公里速度下的星际母舰中,宇航员们却大可不必煎熬如此多个年头,他们会感觉只过了不到三年的时光,便会到达尼萨星。
庞大的救援星际母舰命名为剑豚,外形呈扁状的橄榄形,长度约800米,中间最宽处约300米,最高处约150米,满员时可容纳6000人。它显然是艾融人的又一杰作:母舰长途跋涉所需的动力燃料非常有限,而舰内余下的巨大的空间能够存储乘员所需的所有生存必需品——水分与食物可完全保证供给;被压缩成固态的空气可逐步转化释放,以保证乘员们的正常呼吸。
母舰内部并非布满了管道与仪表,而是非常人性化的设计。由于中间部分空间较大,因此被设构成为了一个两层的中央大厅,是乘坐人员休闲与集会的场所:上层是由诸多娱乐设施所组成的娱乐区,还有一座大礼堂;而下层是一个带有水系的景观花园,人工湖、花草灌木、丛间小道、休闲桌椅等设施一应俱全,乘员们可以在这里散步、观景、聊天。中央部分上下两层种类较多的娱乐项目、优雅舒适的景观布置以及高敞的空间,多少能使长途航行中的人们心情的烦躁得以缓解。
纵向从母舰中央大厅向两边,空间高度逐渐降低,一边是驾驶舱、中心控制舱及子舰舱,而另一边则是存储仓和乘员们休息及工作的地方。
驾驶舱位于母舰的最前方,有5名驾驶员和5名导航员轮流负责驾驭母舰的航行;中心控制舱负责监控母舰的行驶、内部环境的调控以及人员的指挥调配等工作;中心控制舱后面至中央大厅之间是子舰舱,也分为上下2层,共携带有24架碟形子舰,每个子舰直径约为40米,最快速度可与母舰同速。
中央大厅的另一侧是存储仓及乘员们休息及工作的场所。存储仓内不仅存放着航行中所必备的生活用品,还储存着救援物资及各种救援机械设备的组装部件;而乘员们休息及工作的场所主要是由休息室及办公室组成。
为尽快拯救尼萨星生物,艾融人在接收到卫星画面后仅用了15天时间,便组织起了这支人员精干、设备齐全的救援队伍。可以想象,倘若尼萨星上真的还有幸存者,那么他们的生存环境也会相当恶劣,所以这支救援队伍仅为400人,以便给母舰让出尽可能多的空间将幸存的尼萨人、艾融人护送回艾融星。至于其它智能生物星球的使节或观光者,由于本身人数不多,他们生还的人数会更少,即使发现幸存者,预计使用子舰将他们护送回自己的星球,运载容量也可以满足了。
救援团中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名领导及医务人员外,由4个不同任务的大队组成,包括了100人编制的驾驶舰队、40人编制的事件调查队、200人编制的搜寻营救队和60人编制的工程队。每个队还会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小组,甚至在必要时进行队与队之间人员的换岗抽调。
救援团带着拯救尼萨文明的任务起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肩负着艰巨但却神圣的使命,无论成功与否,他们都会竭尽全力。
“我们已清晰地看到你了——尼萨星。你的保护神在你最需要保护的数十年前没能兑现承诺,但我们又怎会将你遗弃?我们要让你重生!尼萨星,我们已在母舰里渡过了3年的时光,如今已旦旦而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