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很早之前,那个属于诗与梦的朝代。
在唐贞观年间,朝廷初建六部之时。
唐太宗为扫除前隋朝的残余势力和各地绿林豪强,命刑部建立“六扇门”部门,训练新锐少年,名为“鹰犬”,涤荡八方,捍卫大唐。
而后,历经宋元两朝,这“六扇门”发展平平,无大的起色。
至大明王朝,时间已经过去了八百余年,朝代更迭,六扇门却得以保留至今。
永乐年间,朱棣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然而盛世之下,也有暗流涌动。
朝廷为了查办当朝重大的案件,加强集权,六扇门得到来自于皇帝很大的支持,数年之间,逐渐发展,广聚各路奇人,"六扇门"成为了一个集武林高手、密探、捕快和杀手于一体的秘密组织。
其实,早些年“六扇门”有它的正名,只不过因为它行事的机密性,又因为六扇门总部大殿是一个又是一个坐北朝南、东南西三面开门、每面两扇门总共六扇,所以叫做“六扇门”,组织成员由于行动机密也叫总部为“六扇门”。
从此,六扇门三字竟然成它的正式之名了。
六扇门总部虽然远在京师,但是六扇门的势力遍布大明境内的每个州府。
说到势力,六扇门在朝廷的势力无法与锦衣卫,东、西厂相比,可是它在江湖的影响举足轻重,让当朝任何一方望尘莫及。
这个组织行动诡异、手段凶狠、专办大案,民间广为传诵六扇门的威严恐怖。
时间久了,六扇门在江湖上也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甚至有人以其以“江湖刑堂”相称。
这一切,却与一个人息息相关。
此人复姓上官,单名一个“羿”字。
上官羿,生于元末的一名衙役,自幼习武,喜好读书,朱元璋起兵,上官羿拜于徐达帐下为将,历经乱世,文韬武略,了然于胸,戎马半生无一败绩,又熟悉吏道,可谓是智勇双全,少时曾教燕王朱棣骑射,深得朱棣信任;燕王朱棣夺皇位后,仍然任用上官羿为将;羿年过天命之年后,厌倦沙场,疲于官场之事,便有了退意。
上谏后,皇帝不忍,彻夜劝说之下,将上官羿调遣至六扇门。
六扇门远离庙堂,又无关沙场;上官羿如鱼得水,不过五年,便把原本被江湖朝廷摒弃的六扇门治理的井井有条,发展壮大。
上官羿一身武艺韬略,早年曾经精挑细选,暗中收徒九人,这九人由上官羿从小到大二十余年悉心教导,上官羿更是将其所知所学倾囊相授。
这九人便是最初的九名神捕,几年后,其中三人在一次大案中不幸中计命丧当场。上官羿悲痛之余,几乎让放弃。
后来经过一不知名的高人点拨,上官羿幡然醒悟。上官羿深入民间,走访山野,求教各派,让六徒历练,后因缘相遇,几年之内,收得七位奇人为六扇门神捕,上官羿传授追踪寻径之术,江湖礼仪等等。
这十三人的六扇门捕快之伍由此而成。
在上官羿之外,其他的一十三位捕快,世上竟然无人得知有关这十三人中任何一人具体之事。
哪怕是他们最起码的武功路数,手段兵器,祖籍出身,性情修养,甚至是十三捕中个别人的名字相貌。
江湖之上,官僚之中,不乏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暗中派人去查实一十三位六扇门捕快的资料背景,可是竟然毫无结果。甚至那些被委派去打探消息的人从此也在世间除名。
知道了其中的利害,那些好奇心重的人也就此罢手了。
上官羿现已年过花甲,却依旧神采奕奕,目光睿智,只是两鬓略微斑白而已。处理各地林林种种事宜,思绪敏捷,丝毫不乱,高瞻远瞩,极有远见,可谓是一个传奇人物。
这当然与上官羿的神捕们息息相关。
上官羿为了能在大江南北办案查案更加得心应手。除了自己在京师亲自坐镇外、另有四大捕快分别在幽云十六州范围内暗中协助;且还有九大捕快则行踪不定,在大江南北各个州府县内出没。
这十三捕,他们的年龄相仿,性格迥异,爱好不同,身手参差不齐,绝技也是各有千秋,但并不能影响到他们的情同手足的关系。
他们遇到的事情千奇百怪,有令人恐惧惊悚之事、毫无头绪之事,再或者案件之中与朝中权贵牵连极深的棘手之事。
他们处理事情灵活多变;往往能够凭借自身高超手段或与同伴的默契相助而化险为夷。
他们是衙门中的江湖人物,是江湖中的衙门掌门。
他们代表衙门统管江湖一方,他们运用着自己的智慧和胆量,捍卫着属于他所忠于的一切。
六扇门多年之内,破悬案重案冤案无数,皇帝闻之,龙颜大悦特命打造御制令牌一十四块。
一十四块神捕令上,皇帝金笔亲书“神捕”二字熠熠生辉。
神捕令一出,州府县衙,六品以下官员,尽皆听命;四方捕快衙役,无有不从。
六扇门震慑九州四海平定数年,同时励精图治的大明永乐达到了盛世的一个巅峰。
国民安泰,生活富足,一片祥和景象。
盛世的背后究竟藏匿着什么?
所有的故事,由此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