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先生只管说说看。”辛相又一次欠身请求。
“我的初步想法是,”房玄龄稍做停顿后,才一字一句地开了口:“化干戈为玉帛,把坏事变好事。青龙山的弟兄们承认误会,主动把拦截的计划改为护送行动,给和亲马队提供补给和帮助。和亲马队给予谅解,为答谢青龙山的帮助,以适当数量的银两馈赠。这样一来,和亲马队没有什么损失;青龙山也不会一无所获。能不能做到两相兼顾,还请杨昭仪和青龙山的弟兄们一起斟酌。”
“好办法,好办法。”房玄龄话音刚落,辛相和他的大小头目们就如释重负般地兴奋起来,连声叫好。杨昭仪则一脸满意之色,她笑吟吟地用目光向房玄龄表示;你的确利害,这件让人棘手的事,你居然化解得比我想象得还要好。
双方的协商顷刻间气氛急转,势如破竹,杨昭仪和辛相很快在房玄龄的见证下相互作了承诺。房玄龄刚刚松了口气,准备离席,那知道还有戯唱。辛相这时突然起身走近他,冷不防拉住他就往寨主的大座上按。不等房玄龄的屁股坐定,辛相和大小头目们竟已黑压压地在他面前跪了一地。
“房先生,你德才盖世,众望所归。大家对你心悦诚服,衷心拥载,恭请你留在青龙山主持聚义大事,你,你就答应了吧!”辛相带头,情词恳切地说了这番话后伏地不起。“房先生,留下吧!”顷刻间,这一呼声响彻了聚义大庭。
对于青龙山有意挽留自己,辛相有言在前,房玄龄并不感到突然。可是,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下子让自己面对众多弟兄,陷入众情难却的境地,房玄龄却怎么也没有料到。他一边“这事好商量”的模棱两可地应承着;一面把辛相扶起,招呼大家重新坐下,这才斟词酌句,神情郑重地说:“大家的厚爱和信赖,使房某不能不郑重考虑以我目前的才具能否担当起大家的重托。坦诚地告诉大家,我还不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为什么?缺少真正的知识和实实在的历练。我辈读书人要派上大用场,既要知天下事,更要能行天下事。象我房某:论事,不能知民识君;行政,不能兴利除弊;用兵,不能攻防布阵;聚义,不能广交天下。小小文官县吏都干得诚恐诚慌,无所建树,又怎么能妄自尊大,号令一方,统率众多的义军将士呢?”
说到这里,见大家默默地听着,带着几分认同,又有几分失望和不甘,房玄龄很诚恳地进一步表白了自己的态度:“我虽然不能担当主持山寨的大任,但,房某愿意与青龙山的弟兄们一道,共同站在一个旗帜下,替天行道。”
“房先生的意思是,只要不勉为其难,愿意和我们一道共襄大举?”黑鬚大头目首先听明白了房玄龄的意思,转忧为喜。
“是的。”房玄龄回答得很爽快:“我可以这样承诺。不过,大家必需给我一年的时间,也许不到一年。”
峰回路转,听得出房玄龄已经把心交给了青龙山,弟兄们大喜过望。辛相不禁急切地问:“房先生,想必这一年,你一定有什么要事要办。只要用得着青龙山,大家一定竭尽全力。”
“谢谢弟兄们盛情。”房玄龄微笑着拱手相谢:“实不相瞒,我这一年要办的事是:考察山川形势,体验风土人情,辩识豪杰面目,决定前途取舍,寻找奋起机遇。这一切不仅是青龙山当前和今后用得着的,也是我房某这等读书人要知天下、行天下,必需补上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