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舜帝之能忍,其实早在他的幼年时期,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忍父亲后母和兄弟,让他获得了部族和国家的认同,也让他得到尧帝的垂青。忍受尧帝,让他最终完全掌控了国家。可以说,一直以来,舜帝就是一个忍的典范,他在忍受中逐渐做成了自己的大事,并且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面对大禹,舜帝也是如此。他心中明白,大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敌人,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坏人。除了忍受,他没有任何办法打败他。而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尽量彰显自己的存在,要让自己的理想继续推进,并且不在自己的手中败坏。同时,这也是改造大禹的必然选择。自己不倒,大禹哪怕拥有全天下的政治资源,他也只能继续按着自己的老路走。无论大禹打算对国家做怎样的手术,都只能一步步来,不可能一推到底。
忍受大禹,对于舜帝来说,是困难的,也是简单的。因为他起于草根,深知如何分析他人。在舜帝的脑海里,哪些是必须忍受大禹的,哪些事情可以在大禹的逼迫之下继续坚持,舜帝一直了然于胸。以舜帝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重的性格,自然能够游刃有余。当然,舜帝的心情到底有多坏,这又是另外的事情。
所以在皋陶提议特意为了大禹归来而举行朝会的时候,舜帝同意了。他必须看着这些人如何在他眼皮底下表演。
由于这次会议是皋陶提议的,所以舜帝让皋陶先发言。皋陶于是亮出了他的政纲:以道德为中心,实行开明政治,提倡和谐。对于皋陶开门见山亮出这个政纲,在这次朝会的背景之下,我们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乍一看,这似乎就是舜帝一直在实行的政治,皋陶不过就是说两句废话。其实不然。要知道,这次大会是皋陶和大禹的政治演讲,所以实际上就是表明心志,捧出政纲。而这其中,也体现出皋陶和大禹的某些分歧。尽管皋陶和大禹结成了政治同盟,但皋陶无疑在向大禹传递一个信息,从理念上,他还是拥护舜帝的。当然,这需要点到即止,不能太深入,否则朝会就变成了舜帝的庆功会,而不是大禹的庆功会。
对于皋陶的表现,大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很清楚,再这样搞下去,今天的目的很难达到。所以他现在要开始引导话题了。他必须告诉皋陶,今天是我大禹的大日子,你要分清主次。再喋喋不休,还要不要做二把手了?
所以大禹站了出来,大肆夸奖了皋陶一番,对呀,你说得真好啊,我想大家都想继续受教啊,皋陶你继续吧。如果谁以为大禹也是喜欢说废话的人,那就错了。他之所以说废话,只是因为他现在不需要说有内容的话,达到让皋陶知道他存在的目的,他就够了。
皋陶心里估计在暗笑,这大禹还真是猴急。但他不能点破,所以他下面的内容就有些变了。说出了让大禹如愿以偿的话。皋陶在这里提出了五点政纲:第一,谨慎修身;第二,凡事多思考;第三,搞好部落关系;第四,既能发挥诸侯百姓的积极性,又能对诸侯百姓的意见高屋建瓴地采纳;第五,让周围的人佩服,让远处的人归心。
表面看来,皋陶这五点政纲无懈可击,似乎跟舜帝提倡的道德和政治完全能够相印证。但仔细分析之下,我们就能够明白,这五点政纲,全都是说的大禹的强项。从头到尾,几乎就是大禹治水的工作总结。
五点政纲一出,大禹终于安心了。皋陶没有让他失望。于是大禹又出场了,皋陶你说得真好啊,简直说到我的心窝子里了,皋陶你继续吧。
又是一段废话,但这次的废话,体现了大禹对皋陶发言的肯定。潜台词是:皋陶啊,你老哥终于把该说的话都说了,正确,加十分。不过,老哥你能不能再多说两句啊,我的优点就那么少吗?
大禹让皋陶继续,皋陶不得不继续。所以皋陶又用两句话作为总结陈词:第一句叫做知人善任,第二句叫做让百姓安定。看上去又是两句废话,但依旧是说的大禹的强项。
这两句一出,大禹彻底安心了。现在他要做的,暂时已经不是为自己表功。因为他心里明白,现在坐在中间那个人,虽然一直被自己挤兑,却还是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在自己跟舜帝的战争中,自己必须拥有更加有利的政治条件,而这个更加有利的政治条件,必须由这个目前还有一定影响力的决策者给自己。
于是大禹开始表演了。现在的主角虽然是自己,还必须捧捧配角。同时,这样做,还可以让参加朝会的大臣,不会一下子看明白自己和皋陶唱的双簧。
不知不觉之中,大禹将话题引到了舜帝的头上。
大禹首先还是说了一句废话。对呀,皋陶你说得太好了。但是,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君主要做到这样就更加难了,看我们的舜帝做得多好。能够知人善任,才能让我们这些大臣发挥自己的作用。能够让百姓安宁,才能让百姓归心。有了这两条,驩兕那些人算得什么,三苗族又算得什么,那些巧言令色做坏事的人又算得了什么?
看完大禹这些话,不由我们不叹息,这个大禹还真是说话的高手。相比于大禹,先前做吹鼓手的皋陶只能算是小儿科了。首先,他对舜帝的赞扬,的确迷惑了其他大臣,不让自己和皋陶显得太显眼。其次,大禹在赞扬舜帝的过程中顺便揭了舜帝的伤疤,又为自己表了功。最后,打击了“巧言令色”的人,也就是宣布自己不是“巧言令色”的人。最后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被宣布不是“巧言令色”的人之后,也就拥有了合法的“巧言令色”的权利,并且再也不会有人说他巧言令色了。
舜帝的伤疤是驩兕、共工等人。在我们前面的分析中,驩兕、共工只是被官方宣传为十恶不赦,但在民间,这些人还是有口碑的。这是纯粹的政治斗争。而就算在朝廷里,恐怕也还有人对这些人抱着同情之心。大禹表面上说舜帝知人善任,能够安定百姓,所以不怕驩兕和三苗等族,实际上的潜台词是,正因为舜帝在处理驩兕和三苗的问题上处理得不好,才最终造成了政治斗争。
同时,提到三苗族,也是为大禹自己表功。大禹一生,曾经多次跟三苗族作战。而就在治水过程中,估计已经打过一两次了。这种战绩,大禹不失时机地在朝堂上提出,已经不是借助皋陶的嘴巴,是直接表功了。但大禹做得很隐蔽,借着赞扬舜帝的话题发挥出来。
对于大禹的无耻行径,固然可以欺骗其他大臣,却欺骗不了跟他结有政治同盟的皋陶。这次朝会本就是他们两个人的主意,大禹到底要干什么,皋陶一清二楚。关键时刻,皋陶的人格体现出来了。他旗帜鲜明地站在舜帝一边,维护舜帝的声望。于是皋陶提出了自己新的政纲。
这次皋陶的政纲为:说话做事都是要讲道德的。可以说,这才是皋陶真正的政纲。前面那些吹鼓手言论,并不是他的本心。而接下来,皋陶根据他真正的政纲,对舜帝的言行进行了比对,在在说明,舜帝是符合皋陶心目中圣人的期望的。尽管舜帝对于皋陶个人的愿望进行了压制,但皋陶对舜帝只有公心,没有私仇。他跟大禹结盟,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为了自己获得名利。
或者可以说,皋陶作为一个吹鼓手,在吹完大禹之后,现在转而鼓舜帝了。吹大禹只是一桩政治生意,鼓舜帝却饱含激情。
皋陶对舜帝给与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舜帝宽厚而有法度,政治宽松而能够坚持,能够集中解决诸侯百姓盼望已久的事情,严肃治理让百姓对国家充满崇敬,面对变乱能够处变不惊,性格耿直而温和,崇尚简单而廉洁,既有刚强一面又能从实际出发,拥有强力的战斗力却始终不改德行,制定的制度能够得到一以贯之的执行,实在是一个大好人。
进行了总体评价之后,皋陶对舜帝的“九德”进行了评价。认为只要有其中三种道德,就可以让家家户户过上快乐的生活;有了六种道德,就可以让国家生机勃勃;如果有了这九种道德,所有的官员都会尽忠职守,德行昌明。
最后,皋陶谈到了对驩兕等人的处理问题,认为这些人是密谋做坏事,他们得到自己的官位后,可以利用官位做更多坏事,他们搅乱天下,自然要进行讨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