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君主依然是尧帝,肯定是不会承认“荒服”部落的地位的。但同样,如果君主依然是尧帝,只能造成“荒服”部落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尧帝的理想主义道德能够得到认同的机会并不多,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阳奉阴违。已经成为“荒服”的部落继续做“荒服”,跟从前不是“荒服”现在要做“荒服”的部落,在法理上根本没有区别,得到的惩罚也是一样的。这就给了本来不是“荒服”的部落更容易做“荒服”的机会。
而在舜帝采纳大禹的改革建议之后,却可以造成一个新的结果。那就是,原来的“荒服”如果继续做“荒服”,舜帝就承认他。而原来不是“荒服”的部落现在要做“荒服”,那就是自甘堕落,就是有罪,舜帝就要打他屁股。
制度的威力也就正在这里。而大禹也正是看到这种制度的威力,在帮助舜帝解决其他部落不再成为“荒服”的问题的同时,也顺水推舟送给“荒服”部落一个人情。从此,“荒服”部落将对大禹感恩戴德。而其他没有成为“荒服”的部落,也因为各自的等级不同,为国家尽的义务不同,在不同程度上对大禹有着感恩。甚至那些尽义务最多的部落,也不会对大禹产生怨恨。因为他们生活在君主周围,这本身就是一种荣耀。献出的虽然多,却因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得到的也更多。相比之下,他们献出的跟得到的相比,也只是九牛一毛,却更能彰显自己皇城根下的特殊身份。走出去跟其他地方的人吹牛,也感到特别拉风。
总而言之,等级制度一出,求名的求名,求利的求利,各有所需,满足了不同部落的欲望。而大禹却因此达到了淡化尧舜道德的目的。就连舜帝自己,也被大禹的制度网进去了。他的政治利益也得到了一种满足。
现在,我们可以来描述一下此时此刻,舜帝和部落贵族的幸福愿景。在舜帝看来,部落分等级进行管理,可以先将目前的局势稳定下来,然后一步步用道德将低等级的部落引导到王化上面,使自己的道德能够得到进一步推行。而在部落贵族来说,从此天高皇帝远,距离舜帝越远,自由越多。如果在天子脚下混得好,就继续风生水起;如果混得不好,就集体迁徙,跑到化外之地,做个花果山美猴王。
最终的结果,是舜帝发现自己被大禹给涮了一道。问题就出在这里,地域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最终的利益划分,舜帝变得最被动,必须继续依靠他“三年CD”的魅力,吸引各部落在自己周围定居,自己的道德才能继续推行。而贵族从此就牛起来了,愿意鸟你就鸟你,不愿鸟你就拉倒。
但制度已经推行下去,天子无戏言,否则将完蛋。舜帝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
更加严重的后果是,一夜之间,舜帝忽然发现,今后要找一个接班人,就只能找大禹了。因为找了其他人,都不可能有大禹的人望,天下诸侯也不会服。如果强行不用大禹,又止不住他在背后继续搞鬼。
现在的大禹,变成了一个烫手山芋。舜帝倒是想丢掉他,但天下人不同意。唯一的办法就是杀掉大禹。但一则舜帝的修养决定了他不会下这个手,二则大禹一死同样天下大乱。
可以说,大禹改革之后,他对舜帝政治资源的巧取豪夺已经彻底完成。对于一个报仇的男人来说,人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让对手自己下一手臭棋把自己将死。而大禹已经完成了这最重要的一步。
接下来,大禹就可以乘胜追击了。让诸侯在下面闹腾得越欢,越让舜帝不堪忍受,他就越有机会激怒舜帝彻底摊牌。这是他留给舜帝的最后一步臭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间,他依旧不能让自己的意图暴露出来。他必须尽可能利用舜帝的名义,去做舜帝不愿做的事情。而这样一来,他更能给舜帝造成一种不堪承受之重。
对于这一点,从舜帝跟大禹皋陶等人在朝堂上的一次对话就可以看出来。
大禹治水成功以后,舜帝赐予大禹一块黑色的玉(玄圭)。这是一种高规格的奖赏。当然,舜帝还对大禹进行了分封。但相对于大禹此刻得到的政治利益来说,一块封地已经不是他最大的兴趣了。回朝之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巩固了跟皋陶的政治同盟。
前面我们说过,大禹跟帝喾后人和皋陶结成了政治同盟。但帝喾后人道德高尚,虽然愿意支持大禹,却也同样支持舜帝,要依靠帝喾后人来打压舜帝是不可能的。所以大禹唯一的政治盟友,就只有皋陶。
而皋陶这个人,我们先前说过,也是当时著名的大知识分子,进入朝廷之后成为重臣。皋陶的最大理想就是实现他的法制和法治思想。但皋陶的法治理想,在尧舜那里碰到了阻力。由于对“从上到下的道德”理念很执着,尧舜都害怕法治形成后,不能掌控国家,从而失去继续推行道德的机会。
所以皋陶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一天能够做一个君主,然后将他的法治理想推行下去。但尧舜并没有给他政治上的发展机会,只是根据他的专业,一直让他做法官。
大禹对于皋陶的需求,是不是一开始就很清楚,这一点我们是不能臆断的。但随着两个人走得越来越近,大禹和皋陶两个人之间,肯定都对对方要干什么是一清二楚。两个人都很明白,以自己在朝廷的根基来说,只有互相联合,才能走得更远。到大禹治水成功之后,皋陶已经可以肯定,下一个君主非大禹莫属。而大禹这时候也正需要皋陶火上浇油。两个人最终的同盟确定下来。具体的内容是:皋陶捧大禹上位,而大禹立皋陶为继承人。
这次著名的政治同盟,造成了两个结果:首先是两人的政治图谋都将得到初步实现;其次是皋陶成了被大禹涮了一把的老实人。
如果我们还记得尧帝和许由的故事,就对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了。许由之所以不同意尧帝的禅让,虽然有着更加根本的原因,但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许由的年纪本来就比尧帝要大。而皋陶在这个问题上,却没有许由那么英明。皋陶跟许由一样,自己的年纪也比大禹大很多。在君主终身制的时代,要成为一个年纪比自己小的君主的接班人,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实际上,在政治妥协的背后,大禹还有着更加隐蔽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从现在开始,大禹再也不会把国家的权力交给本家族之外的任何人了。当初自己的父亲惨死在舜帝的屠刀之下,这让大禹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国家大权不在自己的手上,自己就永远是待宰的羔羊。所以大禹一直以来都在追求权力,追到后也不会再把权力交出去了。而选择一个年纪比自己大的接班人,就是实现这个理想的第一步。
但皋陶毕竟不是大禹的仇人。所以大禹在深深的城府之中还是表现了自己的厚道,政治同盟中加上了另外一句:大禹当权之后不仅立皋陶为接班人,而且立即让他全面管理国家事务。只要最高权力在自己手里,大禹并不怕皋陶当二把手,因为他心里明白,还有比当二把手更加重要的事情。
无论如何,老实人皋陶和伪君子大禹终于结成了政治同盟,下面就轮到皋陶当吹鼓手了。于是皋陶向舜帝建议,现在名满天下的大禹回来了,是不是应该开一次朝廷大会,像十几年前一样,商谈一下天下的大事。
而黄帝列朝的绝对主角舜帝又该出场了。他的决定是同意。前面说过,舜帝的政治资源已经被大禹巧取豪夺尽了,这时候他也明白了已经被大禹涮了一把。但多年以来,舜帝都隐忍不发。一提到“隐忍不发”,很多读者一定会想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但我会告诉各位一个失望的答案,舜帝的“隐忍不发”,永远不会有“一鸣惊人”的表现。他将一忍到底。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曾经提到的,舜帝早已对大禹的心思摸了一个透。他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的隐忍绝对不是明哲保身,而是为了黄帝列朝新道德的未来作想。他的心中明白,只要他不倒下,无论大禹闹得多欢,在将来,还得继续沿着他的老路走下去。只有舜帝自己能够打败自己,只要他不出手,谁也不能打败他。
大禹是个快意恩仇的男人,舜帝更是一个男人。大禹没有杀他父亲,他不必报仇。所以他只需要坚持自己。所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最能忍的男人既不是大禹,也不是勾践,而是舜帝。从那时开始,一个忍字写了几千年,并且还将继续写下去,而我们总能从中看到舜帝慈祥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