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大禹治水似乎就是干了一件水利工程。事情其实远远不止这么简单。舜帝派出大禹治水的时候,还给了大禹一个使命,那就是传播道德,考察国政,平息纷争,和睦部落。这是尧舜两朝的传统,在尧帝和舜帝看来,道德虽然是自上而下的,但要达到“而下”的目的,单单依靠尧或者舜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所以他们在流放三大势力和四大凶族的过程中,还特地给了这八个部落(其**工和驩兕两个部落为同一个势力)一个道德使命。既然如此,朝廷派出大禹长期战斗在治水的第一线,将接触几乎所有部落,当然更要带着朝廷的使命。而这跟舜帝发明巡狩的制度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尧舜是没有私心的。他们不在乎自己的政治得失,而是利用国家的政治资源,让更多的人去传播道德。有了这种朝廷的核心理念,大禹等人利用这个机会来搏仕途,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而舜帝在巡狩中积累的崇高声望,也促使大禹等人不得不按照舜帝的意图去做事。
从大禹治水的传说中,也可以让我们看出一个事实,那就是直到大禹治水,也就是舜帝彻底掌控国家的时候,国家的经济还没有能够从大洪水之后彻底恢复。当然,这跟急剧膨胀的人口也有关。另外,大禹治水还是一个移民过程。这次治水,几乎是在全国的土地上动手术,以当时的民力来说,长期征调人夫,必定会引起天下大乱。所以大禹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子。既然治水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平原的良田沃土,那就让参与治水的民众在治水过程直接得到平原的良田。这样,民众参与治水的目的不再是为国家做贡献,而是为自己谋利益。给自己做事与给国家做事,劲头方面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所以每当大禹治理一个地方的水患,总有一部分百姓在这个地方停留下来,在新开辟的土地上开始耕种,为自己搏将来。
但如果就此为止,那么最后的情况必然是,某些地方治理水患之后,就可以完全将全国的民众安置下来,大家没有了进取心,剩下的水患就不能治理了。在这方面,大禹进行了两方面的努力。首先,在被治理过的土地上,民众要向朝廷交纳赋税,以支持继续治水。其次,得到土地的民众除留一部分家庭成员耕种之外,其余的家庭成员继续跟随治水大军去治水。大禹的这两种动员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难办到的。因为得到土地的民众之所以得到土地,正是因为朝廷的治水。现在,他们自己得到了土地,是依靠广大民众的人力。所以他们怀着感恩的心情,当然要为治水继续出力,以使其他民众也有土地可以耕种。同时,如果他们不出力,土地这样少,他们也担心将来自己的土地会被分给别人。
可以说,大禹顺理成章就解决了治水的人力和财力问题。这个解决办法可以叫做“以治水养治水”。而也就在此时,大禹发明了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制度——赋税制度。大洪水以及随后的治水,造成了一个结果:在此之前,土地都是由人民自己开垦的,跟国家没有关系,国家没有收税的合法性。而治水之后,土地是因为整个国家的人民通过治水得到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整个国家所有人民的财产,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整个国家服务。在此基础上,中国赋税制度的发端没有受到任何阻碍。因为人人都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种制度在此后四千年一直存在,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废除。
四千年的赋税制度,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农民沉重的负担。但赋税制度也让朝廷因此而更有钱,可以办很多用钱才能办到的事情。尤其在大禹治水这件事情上,钱的作用就更大了。
大禹通过赋税制度和全民动员解决了财力和人力的问题,这就让治水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老百姓有利可图,决策者锐意进取,事情就这样进展下去。
但我们知道,在经济学上,最难的还是资金的原始积累。同样,治水这件事,如果没有财力和人力的原始积累,单单只靠大禹这两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还是办不成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在最初的时候,治水是如何运作的。
史料记载,大禹最初选择的治水地点是在冀州。也就是今天河北山西的南部地区。这是著名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而这个地区的北边,就是著名的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如果再回忆一下我们在前面记载的关于尧帝的传说,就知道这里是尧帝被封的故地,后来尧帝成为君主,又把前君主帝挚分封到这里。也就是说,尧帝和帝挚兄弟先后在这里经营过。其中,我们还知道,在尧舜禹的时代,有传说可考的治水专家共有四个,鲧禹父子居其二,另外两个就是尧舜。舜帝的治水只是把鲧以前乱修的堤坝毁掉,而尧帝的治水却富有成效。最初尧帝的唐部落在冀州,尧帝当时就发现平原地带水患频发,所以将部落迁移到并州的山地地带。所以在大洪水爆发的时候,尧帝这个移民活动成全了唐部落,让整个部落都生存了下来,并且拥有自己的故土。也就是说,在当时朝廷的政治经济中心,唐部落保存得最完整。而经过尧帝和帝挚两人的经营,这个部落无论是经济、政治、道德、文化都保持着强大的活力。这也是洪水之后尧帝依然能够控制局势的前提。
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尧帝在大洪水之后,对于冀州的发展比较重视。舜帝就曾经被派到黄河岸边的陶土作坊进行历练。由于唐部落在背后的强大经济支撑,冀州平原地势较高的地方估计在洪水后已经得到开发。所以说,就当时全国的形式,冀州平原后方补给线较短,距离大海较近,又得到一定的开发和治理,选择这里作为突破口,既有物质的支撑,又能够很快见到效果,正是理想的初始治水地点。
治水刚刚开始,大禹的治水委员会最高三人组大禹、后稷和伯益已经分析了形势。在冀州尚未开发的地方,根据后稷的农业技术,先行进行开发。而冀州的水患,由于黄河的冲刷,水道已经逐渐重新形成,只需要将冀州原有的水系重新打通就可以了。只是跟随大禹治水的百姓,由于各自的经济条件不同,能够带上的物资也多寡不等,所以大禹动员富足的家庭,帮助贫困的家庭,使所有人都有足够的物资。这在当时是一种无奈。新的殖民还没有开始,赋税制度还没有实行,只能依靠百姓自己准备物资,国家没有财力。百姓之所以愿意出来,纯粹是看中了平原的种植条件,和大禹治水之前分田分地的承诺。
而大禹互相帮助的提议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毕竟大家一起出来开荒,人多好办事。只要有好田好地,现在分点东西出去又算什么。估计在这个过程中,大禹还颁布了刺激性的政策,那就是为其他民众提供多余物资的家庭将优先得到土地。有了这种刺激,无论富户穷户,全都士气高涨,一个个奔向广阔的平原,等着美好生活的到来。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大禹没有忘记利用诸侯的影响力。很多政策都是通过诸侯传达下去的。其实在上古时代,各部落的大迁徙经常都在上演,有的是因为天灾,有的是因为战争。虽然先前的规模没有大洪水大,但毕竟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迁徙。而在大洪水这次大迁徙之中,无数的部落失去了从前的家园,经过几十年异地他乡的打拼,依然不能回复到从前的美好生活。这使各部落从诸侯到普通百姓,无不怀念平原农业的美好时光。别说大禹使用利诱的手段,就算什么手段都没有,现在要让这些诸侯跟着他打回老家去,解放全中国,恐怕各个诸侯也是踊跃响应。尤其是在舜帝挖开鲧所修筑的堤坝,使一大批诸侯失去了水利优势之后,这种要求更加地迫切。只是大家依然对大洪水心有余悸,没人出来领头,也就都不去触碰那个话题。现在大禹在舜帝的任命下负责治水,这种潜在的怀念瞬间爆发,形成强大的行动力。
诸侯和百姓只需要稍稍动员就能向平原狂奔,再加上后稷这样的农业专家和大禹这样的水利专家进行了精心的计划,在他们有力的论证下,更加增强了民众治水的信心。
当然,前期工作是要做的,例如提前到治水区进行开发,对人夫的具体安排等等。如此声势浩大的治水活动,相当于发动一场世界大战。这场战争的结果,要么是大获全胜获得广大平原的沃土,要么是虚耗钱米劳师无功旷日持久难以为继。所以对于治水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刻意安排,才能使好钢用在刀口上,用多少钱多少人就做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