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根源还是起于十七年前。当时的东夷校尉何龛已任职近八年,在通过一番打点之后,何龛升任帝国兵部侍郎,调回都阳。帝国新任博陵望族崔氏出生的崔毖为东夷校尉,这也是帝国在帝国任命的最后一任东夷校尉。但是崔毖到任之后不及一年,弘武大帝驾崩,帝国内乱爆发,从此崔毖这个东夷校尉便逐渐开始成为摆设。虽说东夷校尉麾下有五万强大的边军,但是皇室诸位亲王打起来之后,便没有人再顾得上幽州边地这五万大军。没有了来自帝国的补给,五万大军不是随便谁能养得起的,即便崔氏乃是世家大族,沈作为军中主将也是一筹莫展。不到一个月,五万大军散去大半。
皇室诸位亲王的混战不仅是导致幽州边军从此断了供给,也使得帝国中央几乎完全失去了对边境各州的行政管理能力。帝国的混乱刺激了不少人的野心,这些人中间便包括了幽州刺史王浚。借战乱之机,王浚截留了幽州全部的地方税收,开始大肆扩大幽州州军的编制,并趁机吸收幽州边军逃散的士卒。没有了五万大军,崔毖这个东夷校尉便逐渐成为一个空架子。
偏偏祸不单行,大陆星历200年整,幽州遭遇了一场百年一遇的洪灾。一时之间,幽州处处灾民,饿殍遍野。但是由于诸亲王之乱,帝国中央根本无力赈灾,幽州刺史王浚却一心扩军,有力无心。而此时慕容廆却力排众议,打开慕容部粮仓,大力救济和收留灾民,短短数十天时间,大量幽州灾民涌入辽东。伴随帝国内部战乱的扩大,幽州也逐渐被卷入战争,因此大量来到辽东的幽州灾民便从此定居下来,不再返回幽州。众多灾民中除了绝大部分是普通平民之外,还有不少诗书传家、才华出众的士人。这些人如同当年的宋弈一般,看到慕容廆将一个辽东偏远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各方面都效法帝国的典章制度,不由得对慕容廆深感欣赏和钦佩。在慕容廆的诚心邀请下,一些杰出的士人欣然留下在慕容部效力。慕容廆的这些做法,不仅为慕容部招揽了大量人才,免除了慕容廆事事亲力亲为的困境,而且为慕容部补充了人口,提高了慕容部的声望。
慕容部蒸蒸日上,慕容廆声望渐高,这都使得作为东夷校尉的崔毖心中愤愤。自己出生世代簪缨的豪门,是帝国正式委派的东夷校尉,但自己这个东夷校尉却做得要钱没钱,要兵没兵,要名望没有名望,做得还不如理应归自己管辖的一个小小的蛮族族长风光。因此,多年来,东夷校尉府一直不断的来给慕容部找麻烦。但是如今帝国动荡,五万幽州边军变成了幽州军,崔毖这个东夷校尉早已不如先前那般受人待见了。东夷校尉府几次发出敕令,要求幽州流民返回幽州,却都被对方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无论是流民还是慕容部,都没有把这个东夷校尉府放在眼里,更何况本来这件事就不在东夷校尉权限范围之内,对方明显是在找麻烦而已。
终于,被无视的崔毖出离了愤怒。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密谋,在拉拢和威胁之下,鲜卑段部和宇文部,以及高句丽,三部联合出兵攻打辽东慕容部。并约定,灭慕容部后,三方瓜分其地。当时段部老单于段务勿尘已经过世,新任族长是嫡长子段匹磾。虽然与慕容部向来交好的段疾陆眷苦劝,但慑于崔毖的威胁和慕容氏领地的诱惑,段匹磾仍然决定参与发兵攻打辽东。三部合兵近五十万人,兵锋直指辽东慕容部徒河新城和棘城两地。
面对来势汹汹的三部联合大军,慕容部举族震动。虽然慕容部曾在慕容廆统帅下屡胜强敌,但还从未打过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即便是最惨烈,慕容部损失最重的幽州边军攻棘城一战,双方军队加起来也不过十万人而已。
不过慕容部军中众将却没有丝毫惧意,反而斗志高涨。近二十年来,慕容部的发展极快,部族人口从三十万左右已增加到了五十万左右。当然,这主要还包括了大量因战乱逃到辽东托庇于慕容部的华族流民。而慕容部的军队则已经扩大到十万人,在帝国内乱的情况下,慕容部迅速获得大量铁器,将十万大军武装了起来。慕容重黎、慕容赤、慕南云等年轻将领也已经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经验丰富的老将。此外还有一批年轻将领逐渐成长起来,其中最为出色的却是慕容廆的两个儿子,慕容翰和慕容皝,而其中慕容翰尤其突出。此时的慕容翰已经年满二十,长得高大魁伟,不仅武艺出众,猿臂善射,而且同自己的父亲慕容廆一样,喜爱华族文化,也一样熟读并精通华族百家的经典——来到辽东避乱的并于慕容部中效力的华族士人中不乏学识渊博的才华之士。慕容翰性情豪迈豁达又不乏权谋机变,在军中深得士卒拥戴,又能与一众华族士人相处融洽,族中不少长老甚至觉得慕容翰的才干尤在当年的慕容廆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慕容翰同他的亲生母亲一样识大体,知进退,从不因为自己才华出众而刻意争夺自己的嫡亲弟弟慕容皝的风头,反而还处处谦让,兄弟两人的感情也相当融洽。慕容皝也是已经成年的青年,虽然没有哥哥慕容翰那么才华出众,但同样是文武双全,而且待人谦和,在族内也是深得人心,从未有人怀疑过他继承族长之位的地位和才能。除了这两位族长之子,慕南云的两位族侄,慕舆句和慕舆河也是武艺出众,精通战阵谋略。既有精兵又不乏猛将,慕容部军中众人自然不把远道而来的一伙乌合之众放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