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棉花的试种已经有了不错的成效,李月回归长安时,李家兄妹几人都拿到了宫女们制作的棉被。
忙于冶炼技术改进时,李月也没有疏忽对农业技术发展的关注,对开辟的试验地也多有指导,开辟了近百亩的棉花试验地,在种植的同时,她还让李弘派出识字的小吏,全程关注试验过程,对栽种的植株间隔,根系种植深度,种植的土地类型,施用的肥料种类等都进行了详细准确的记录。
拿到记录数据后,李月发现最好的一亩实验地产出的粗棉有一百三十七斤十三两。
此时一斤大约折合现代600克左右,一斤折合十六两,这个产量让李月很不满意,倒不是她这个见惯了工业时代高产技术的现代人在吹毛求疵。
此时的棉花纺布技术非常粗糙,粗棉纤维纺织非常麻烦,纺成布成本不低;这个产量是在老农的精心培育下完成的,完全是精耕细作下的实验数据。而此时的大唐人口只有三千多万,很多地方还是在实行粗放式的耕作,实际推广后,棉花的产量会降下去一大截。
综合了各种数据后,李月发现棉布对丝绸和麻类织物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没有看到巨大的优势,再加上很多农民对这种新作物的保守思想,推广难度会有点大。
而与棉花同期进行试栽的占城稻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试载的地区还是只有岭南的一些州县,长江流域的试验被官员们用各种理由搪塞掉。而且仔细研究过岭南官员给出的记录后李月发现,占城稻的试种情况也不如先前朝堂上估计的那么乐观,岭南的官员给出的记录数据模棱两可,栽种方法也完全没有记录,栽种的田地类型等重要的试验数据统统没有。
这时李月才意识到,借着李弘的权势自己对北方还有些影响力,所以试验基本还是按照自己的要求,遵循了科学的实验态度。而李弘的影响力到了遥远的南方就减弱了太多,占城稻的试种完全没有经过科学指导,从那些简略的数据就看得出来,那些官员对试种完全没有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更不会有半点科学思想指导种植。
经过反思,询问过一些东宫系统的低级文官,让秋香派人下到长安周围调查一番后,李月很快发现,大唐虽然一直喊着重农的口号,而实际上重视农业也仅仅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号而已。
大多数唐朝的知识分子都是地主,完全不用自己下地干活,对农事他们其实打心眼里就不屑去研究。
这些人眼里所谓的重视农事,也仅仅体现在收获时关注下自己能拿到的地租,关注下哪里有更好的田地可以购买——此时虽然还是均田制,但是士人和贵族购买永业田已经成为大家都知道的秘密。
至于田地该怎么种才有好收成,大唐的士人们其实一点都不关心。
比起农事,大唐的知识分子们对诗词歌赋的关注都要高一些。在调查中,李月发现那本离这个时代并不远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这些知识分子们大多只是拿去摆在书架上装点门户,没有几个认真研读过,他们对那些格调低下无病呻吟的诗赋的兴趣都比《齐民要术》这样的伟大著作要高。
对这些虚伪做作的“上等人”,李月只有深深的愤怒和无奈。看多了“上等人”的嘴脸,李月才认识到贾思勰这样具有实干精神的知识分子是有多么伟大。
愤怒归愤怒,李月终归是个做事的人,对这些人她没有一点办法,只好再次找到李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上报。
“士者为四民之首,却视耕种为贱业,作叶公好龙之伪状,轻慢良种引进,有宝书在手却束之高阁。农事为国家根本,此非国家之福。”
叙述完她的见闻后,李月忍不住又补充了这么一小段话。
李月的一番话让李治也觉得有些尴尬了,他是皇帝,不可能不关心农事,但是他作为帝国的皇帝要关心的事情太多,并没有精力亲自去关注农业生产中的细节,更不可能有一种科学认识,不过他对农事的态度也确实和被李月斥骂的那些人一样,同样也被李月骂了进去。
此时的唐朝大臣们指着皇帝鼻子骂的时候也不少,何况李治也不是第一次被女儿斥骂,何况李月也没有指名道姓,尴尬也是一瞬间。
很快李治就同意了李月关于加大棉花和占城稻推广力度的要求,并下旨让内廷新成立的印书局把《齐民要术》刊印一千册。还让自己身边官员把李月的原话记录组织了下语言后,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斥责了天下的士人,并要求士人们为深入推广耕作技术作表率。
此诏书一出是不是真能让那些“上等人”开始重视农业技术李月不知道,不过赞扬之辞倒是马上来了一大堆,李治倒是小赚到一点声望。
回到长安之后,李月惊喜地发现,水泥烧制技术扩散的效果已经开始呈现,长安的一些破损的街道开始用水泥进行建设,甚至已经有喜欢新事物的人还开始试着使用水泥建造房屋。这个生产量离李月满意的程度还是远远不够,但终归是进步。
下面的人还上报了一个好消息,一批批竹纸也在不断地上市,不出一年纸张价格就下降了两成多。
读书的成本不光是纸,要让普通家庭供养一人脱产读书,单是竹纸出现还远远办不够,竹纸出现不会让天下瞬间出现大批知识分子而影响统治,只会部分降低知识推广的成本,部分打断豪强对知识的垄断,帮助皇帝抑制豪强。
像五姓七望这样的汉人豪族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经常拒绝和皇家通婚,帝后一向对他们非常恼火,各种因素叠加后,让帝后对推广竹纸非常支持,有了帝后的支持,这些技术的推广速度之快让人咋舌。
经过撒网式的发放技术手册,大批制造作坊开始采用竹子做原料,很多新作坊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且新的作坊还在不断涌现,价钱还会一路下跌。
看到竹纸的推广,李月不由在想。要是玻璃也能得到竹纸一般的推广力度,她再把天文望远镜制造技术也推广了,神权就会进一步衰落,这世界就会离进入科学时代更近。
李月从电学展示那次开始就已经看出了帝后的隐藏的心思,对和天有关的他们会非常敏感,儒家虽然有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成分,但也讲君权神授,李治对君权神授的维护也是非常重视,还有严令只准钦天监观测天象,禁止有人借天象搞迷信活动鼓动人心。
帝后看到天文望远镜扩散会是怎样的反应,李月不敢去想。
而且她也对玻璃作坊产生的巨大收益放不下,要搞科研就得要很多钱,玻璃作坊是被帝后唯一特许的可以进行经营活动的作坊,她无法放弃这个唯一的垄断盈利来源。
现在均田制已经逐渐瓦解,大旱过后财政还是有些困难,皇帝也要钱用,本来耻于言商的李治也在瞒着臣子把玻璃作坊当作吸金工具,李治也不会愿意轻易放手。
考虑了很多因素之后,李月还是暂时打消了把天文望远镜扩散的想法,毕竟那东西现在也创造不了太多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