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长安前在东都附近的见闻让李月感到有些无力。
在她眼里大唐百姓的生活完全可以说是困苦不堪,而治理他们的还是李治和武后这样在后世历史被称为是明君的两位君主,若是换了宋徽宗一般的昏君,这天下又会是怎样一副可怕的场景。
返程的路上,李月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中原的百姓迁往江南。
在接触了大批百姓后,李月意识到而且此时的北方人似乎对江南有着某种误解,他们认为那里是烟瘴蛮荒之地,不适合人类生存。
在李月眼里,此时的地球上还真的很难找到比江南更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对这种误解她很无语。
要说江南有什么不好的,也就是夏天太过闷热潮湿,蚊子多了点。
蚊子确实很讨厌,要是有蚊香就好了。蚊香?好像是用的白花除虫菊的提取液做杀虫成分。
想到了花除虫菊之后李月不由开始兴奋起来,前世为了写架空小说时,曾经粗略地看过这东西的资料,这东西根茎叶都可以提取杀虫成分,经济和观赏价值巨大,她还记得这玩意的产地应该是在南斯拉夫那一块,此时应该属于东罗马帝国的地盘。
唐朝和东罗马的商人有来往,唐人似乎称东罗马那一带为拂霖,李月对无聊打听那些西域国家时也专门探听过东罗马的消息,她寻思着给拂霖来的胡商一些好处,或许可以把白花除虫菊移植过来。
如果利用除虫菊制出强效的蚊香,不光可以创造大堆新的就业机会,还可以帮助大唐开发岭南。
岭南也是李月十分想要开发的地区,此时的岭南除了几个大一点的城市,汉人很少踏足,人烟也非常稀少,开发度低得可怜,朝廷派去的官员也基本是贬官过去的,很多都因为水土不服死在任上。李月对岭南地区,最担心的便是越南北部,那里汉人人口严重不足,又离大唐核心区域太远,一旦国家陷入动乱就会分裂出去。
所谓烟瘴蛮荒之地,国人最害怕的还是瘴气。此时的人们对瘴气的认识非常有限,把这东西传得有些神乎其神,瘴气本来指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而实际这种瘴气不多,大多数致病的瘴气是由带有恶性疟疾病菌的蚊子造成的,带疟疾病菌的蚊子聚集在一起飞行,远远的看就像一团黑沉沉的气体。人畜被它们叮咬过之后,便会感染恶性疟疾。
如果能有效杀灭蚊虫,南方的所谓瘴气也就没那么可怕了。至于疟疾,那是现代医学才解决得了的,李月也不是医学专业的,想不出解决办法。
大唐现在连江南和荆湘都没开发好,李月对开发岭南自然也不报什么希望,不过还是想为保住自汉代以来就是国家领土的越南做些尝试。
回到长安第二天,李月就去了东宫找到李弘。
见到他李月就一把扑进他的怀里,“五哥,月儿想求你帮我办件事。”
李弘的病其实早已经确诊,是肺痨。不过李月不想让他伤心,一切举动照旧。
李弘有些惊慌,一把推开她,“月儿,你又不是不知阿哥这病…”
看了看李弘青白的脸色,比去年还有差上许多,李月只觉得好心疼,“五哥,不要信那些没用的大夫,没事的,会好起来的。”
说着眼泪却是像断了线的珍珠一般簌簌滚落。
她何尝不知道这些话都是自己在骗自己,就算是在现代,肺痨也是要用动用化疗这种极端手段才能治好的,在古代这就是绝症。
李弘退开几步,轻笑着道:“这么大了,还哭鼻子,羞也不羞。安心吧。阿哥会好起来的,阿哥还要瞧瞧月儿造的望远镜,瞧瞧月亮上的嫦娥仙子和月兔,阿哥还要瞧着我家的月儿长大成人,嫁个好人家。”
我好没用,这副身体太弱了。可是不想让弘死掉,一点都不想。
李月抹掉眼泪,勉强挤出一个笑脸,“那五哥要失望了,月亮上除了石头什么都没有。”
李弘还是挂着浅浅的笑容,“是么,可阿哥还是宁愿相信月亮上有嫦娥,有月兔。罢了,不说这些了。找阿哥有何事”
“月儿在东都时听一商贾说过,西域拂霖一带有一种白色的菊花,根茎叶研磨后的提取的汁液可驱取蚊虫。希望阿哥派个人去寻几个自拂霖来的胡商,让他们弄些驱蚊虫的菊花来大唐栽种。”
“艾蒿不也可驱虫?何必要去那西域寻那菊花?”
“月儿也是听那商贾说过,那菊花驱虫之功效十倍于艾蒿,若是真有那神效,弄些回来试试可否制成驱蚊药,也是件好事。不过,就是不知真假。”
李弘稍微想了想,点了点,“若是有那功效,倒是值得弄些回来栽种,那蚊虫也确实恼人。也好,今日阿哥便遣一小吏去问问长安的胡商。”
“阿哥真好。”
李月说着作势又要往李弘身上钻,李弘急忙躲避。
是人都不喜欢蚊虫,听说天下还有这种奇妙的植物,就算只有一丝希望也是好的,太子殿下很快就发动了东宫的属官,让他们去与来自拂霖的胡商接触,请他们帮忙移植这种植物,量越多越好,许诺事成之后有重赏。
让李月感到高兴的是,没有多久派出去的人就回报,他们已经接触到了拂霖的胡商,胡商回报说哪里确实有那样一种蚊子很厌恶的白色菊花,他们会立即派人把那东西移植过来。
回到长安前,李月把那位资质出色的沈晓留在洛阳继续管理所有的冶炼实验作坊,而她自己则带走了一半的工匠,有了经验,这些熟练的工匠们很快就把新的玻璃作坊快搭建成功。
完成了准备工作之后,李月的下一个目标,望远镜和显微镜也终于有了眉目。
研究过技术史之后,李月自然不会再用普通玻璃制造望远镜和显微镜,普通玻璃的折射率不高,性能会比较差,她要的自然是初级的光学玻璃。
光学玻璃烧制也不难,只需要往普通的钠钙玻璃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铅即可。
烧玻璃使用的燃料是煤,煤中含有大量的硫,烧制时硫化物会和氧化铅发生反应使玻璃变黑,需要赶制出一个隔绝燃烧气体的坩埚来烧制。
这个倒是不难,李月提出构想,工匠们动手,经过十几天的紧张研制,新的坩埚也很快制造成功。试验了几次氧化铅的添加量,报废了一些原料之后,初级的光学玻璃很快出炉。
这种玻璃的透光度和折射率虽然离李月前世见过的精密光学玻璃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用来制造望远镜和显微镜却是不会有什么问题。
从烧制出带有杂质和气泡的玻璃开始,李月就已经向李治申请调用了几位磨制琉璃的工匠,让他们去研究如何磨制和抛光玻璃制品。现在已经烧制出品质还算过得去的光学玻璃,望远镜和显微镜当然是要尽快研制。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这些工匠们本来就有一些磨制琉璃的工具,工艺水平也是顶尖的,在李月的要求下他们又摸索制造出了一些更适合打磨抛光玻璃用的简单工具。
制造望远镜和显微镜需要精细的计算,自然也需要一些尺度比较准确的尺子,好在李月平时一向比较重视量具制造,工匠们近一年来自制的简易切削机床就把尺子的精度提高了不少,此时也勉强能用上。
李月在光学玻璃烧制成功后,对每一批次玻璃的折射度都进行过统计,已经算出了比较合适的取值,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记忆中见过的结构图纸,再经过些简单的几何计算,两张设计图很快出炉,分别是望远镜和显微镜。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李月此时并不想造出来,这东西对神权的挑战太大,在玻璃制造技术扩散前,李月并不希望天文望远镜被摆在钦天监让皇帝当玩具赏玩。
当然,要磨制出符合要求的镜片还需花上不小的功夫,工匠们估计至少也得明年才能完工。
不过也有好消息传来,经过不断的努力,工匠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报废了几百块钠钙玻璃后终于磨制出了一块小凸面放大镜。
科学启蒙当然要从皇帝和未来的皇帝抓起,拿到放大镜之后,李月就兴致冲冲地找到了父亲母亲,并喊来了自己的兄长们,向他们展示了世界上第一个合格的放大镜。
“此物名为放大镜,乃是用玻璃制成,有很多妙用。”李月说着就把放大镜放到一张纸前,上面是她用羽毛笔写出的小字。
待众人看清了放大镜的放大功能,她又很快拿出一张黑纸,把太阳光聚焦到一点,很快,那张纸就被烧出一个小洞。
放大镜只是让李治他们惊讶了一小会,而那张纸被阳光灼烧却是让他们都目瞪口呆,差点没以为这是什么法术。
好一会后,终于从震惊中回过神的李治才疑惑地问道:“此为何故?”
“此为光的折射,女儿观光进入玻璃中时会发生改变行进方向,把玻璃制成这种形状便可将阳光聚集,阳光本有热量,热量聚集则纸张被烧穿。放大镜亦是光改变行进方向之后,致使物体在镜中的影像变大。”
李治不由拍了下桌子,“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此物甚妙,甚妙。”
武后则一脸疑惑地看着李月,“儿啊,此番你又是如何发现光会折射?”
李月想了想组织了下语言,“阿娘可曾见过清水中的物体。”
武后想了想,疑惑地看向李月示意她说明缘由。
李贤突然一拍脑袋,兴奋地说道:“原来如此,光进入水中亦会改变方向,月儿果然聪慧异常,世人皆未注意这等小事,月儿却能通过观察此现象,举一反三,判断出光进入玻璃亦会出现此等现象,独辟蹊径制成发大镜。”
这种简单的现象一看便知,宫人搬来一桶水,放入一枚铜币观察过后,很快众人便发现铜币看上去的位置和实际位置存在差异。
至此,众人弄明白缘由,对李月制作的放大镜也不再视为妖异之物。
清楚了这个现象之后,李月曾经说过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很快就成了她家人重点关注的事项,隔几天便要去工匠那里瞧瞧,看看研制进度。
李月已经把原理解释清楚,此刻他们已经对李月产生了迷信,自然是深信不疑。显微镜他们不知有何用处,不过望远镜这种东西的价值,他们光听这名字便可以判断出几分。
望远镜还在研制中,由朝廷给大唐的将军们人手配备一个望远镜都已经成了既定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