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很快就结束,正月下旬,李治和武后打点好行装,准备带着李哲、李轮和李月去东都洛阳,让李弘和李贤留守长安,由李弘监国学习处理政事。
李月自然不愿意去洛阳的,那里有父母管着,哪里有没人管得住她的长安好,另外,洛阳那里还有个她非常讨厌的贺兰敏之。
临行前李月如论如何央求帝后都没答应让她留在长安,李治和武后这次是铁了心要好好管教下她。不过,除开有人管束和贺兰敏之这两个因素,李月倒是对洛阳这座城市挺有兴趣,毕竟她还没去过洛阳。
李月的研究材料和器具大部分都在长安,此次帝后也没准她把那些带上,国子监那些老先生也没什么前来长安的资格,加上她算虚岁也到了七岁,按照封建礼教也到了不能轻易和家族以外的男性见面的年龄,她的数学传授工作也变成了和那些老先生进行书信来往。
正月过后,李治很快接到了太子李弘的一份长达几万字的上书,在这份奏疏中,李弘根据李月的提示系统地分析了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变迁史,比照黄河各支流的现状,指出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正是黄河变浑浊的原因,要求将保护河流上游的植被,禁止滥砍滥伐,禁止过度放牧,加大煤炭的开采力度鼓励使用煤炭作为燃料,逐渐迁移黄河上游人口等。
李治对这份诏书非常重视,很快召集了重臣进行讨论。扯了好几天的皮后,帝国的最高决策者们只是陆续同意了李弘的一些要求,这份有理有据的奏疏说服了大部分人。
不过迁移黄河上游人口这件事还是被帝后和大臣们一致否决,国库此刻并不充实,西北边境还有吐蕃这个大敌,迁移人口在此时并不是什么明智的提案。
经过几天的讨论,正式的诏书很快下达。
内容为基本是将植被的重要性解释了一遍,并昭告天下鼓励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不提倡过度伐木和放牧,尤其是在西北黄河流域上游地区。
朝堂上的事情并不是李月能插手的,对治黄她也没有什么好的想法。系统地将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这种先进理念解释清楚,当时提出这个只是想着要为保护这条母亲河做点事情。李月很清楚要阻止黄河变成地上河很难,不过就算只是减缓那个进程也是好的,后世那条河的水患制造的苦难实在太多。
几天的讨论让大唐的君臣们意识到,要解决黄河治理问题,就必须要把黄河上游控制在帝国手中。甚至已经有人提出要占领所有大唐的重要河流的上游,迁出那里的人口,让子孙万代不受河流上游流域泥沙流失之祸。
当然这种过于激进的想法,他们只是嘴上说一说,谁也没当真,毕竟现在的大唐连占据了黄河部分上游流域的吐蕃都没搞定。
这样一份明诏,很快在大唐国民中引起了一阵热议,支持者有之,不屑者有之,讨论得最热烈的当然要数国子监的学子,两派士子们吵得差点没动手打起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士人关注起这件事,大唐也掀起了一阵有关生态保护的大讨论,借着这阵讨论的东风,煤炭开始成为热门的燃料。
焦炭的推广遇到了一些问题,鼓风技术李月暂时没办法解决,也只好把注意力放到煤上,写信拜托李弘申请了些工匠下到产煤地,对煤炭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进,并提出了蜂窝煤和小煤炉的设计理念。
煤炭这东西中国用来做燃料历史已久,煤炭压制成型技术倒也不复杂,制造出简单的压制工具之后匠人们很快把李月描述出的蜂窝煤研制成功。煤炉结构也不复杂,即使用纯手工打造也是非常容易,与蜂窝煤配套的煤炉也一同诞生。
首批被制造出的这两种新事物,被拿到长安的市场上展示后,前阵子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热议也为煤炭打上了一种造福子孙的光环,很快就销售一空。蜂窝煤是直到现代都还有人在使用,这种方便的燃料,人们试用过后更是赞不绝口。
推广煤燃料是为了保护环境,所以李月完全没有把这项技术当生财的方法,要求匠人们把制造过程详细记录大力向全国推广。
没有了数学教学工作,闲下来的李月只好把视线重新投入可以改良的事物上。
西北的冬天还是比较寒冷,没有羽绒服和羊毛衫就只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虽然李月已经基本习惯,不过她对后世才有的羽绒服和毛衣还是有着不下的野心。
羽绒服到底是禽类身上哪儿的毛,这个问题李月都没搞清楚,而且她也发现这时代的似乎没有成规模的禽类养殖,不具备批量生产的前提,所以只好先决定去搞定羊毛。
闲得发慌的她,知道自己可没有纺毛线的经验,也不可能有那实力,求助帝后调动大批有经验纺织女工是必须的。
好在崇尚男耕女织的古代,女子琢磨这个也不算太出格,帝后对改善纺织技术也有不小的兴趣,两人没有怎么为难就批准了李月的要求,很快让内廷划给她五十个富有经验的女工和几个富有纺织机器制造经验的工匠,还派了个识字又懂牲畜的小吏按照李月的要求依照羊的品种和羊毛色泽分类采购了大批羊毛。
拿到羊毛之后,李月就开始了正式的研究工作。
没有接触过羊毛,李月是不知道没处理过得羊毛是有多脏,第一次看着那一大堆夹杂着泥土和油污的羊毛,闻着那股让人不快的气味,李月差点没被恶心得吐出来。
要把羊毛做成衣物,显然得把这东西给洗干净了,不过这倒是不难,去年开始她就有了固定的碱土供应地,在她眼里把羊毛投入弱碱液进行漂洗去除油污和异味实在很轻松。当然,事实是她不用亲自动手,在一旁看着确实很轻松。
随后的工作就是女工们的事了,她们进行纺线试验,李月则在一旁进行记录,并听取这些专家的意见改进工序。
很快女工们就发现,这些羊毛完全不能用现有的纺织机纺线,也很难纺成可以织布的细线。
不过这不是什么问题,李月前世也见过毛衣,知道毛线大多都是粗线,提出这个建议后,女工们还是没能得到李月理想中的毛线。
就在李月看着大堆羊毛头疼时,她突然发现劳动人民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女工们在改进工艺无果的情况下,试着在羊毛中加入了麻和丝绸等纤维,结果很快就制得了一种比较理想的毛线。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研制,宫人们终于制得了一大团灰色的毛线。
李月回忆了下前世时母亲给自己织毛衣的工序,耐心地给女工们讲解了一番后,很快两件毛衣就被制造出来,这些女工不愧是有着心灵手巧的美称,她们第一次织出的毛衣就有了看上去还行的花案。
她一开始就是命宫人们比照帝后的身材织的,拿到毛衣成品后,李月当然是在第一时间带着这两件衣服找到了帝后。
“阿爹。阿娘。此物就是前阵子提过的毛衣,今日大功告成,正式献与爹娘。”
李治和武后接过羊毛衫,仔细地瞧了瞧,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到爹娘跟前来,”武后朝着李月挥了挥手,待她快要走上来时一把将她拉入怀里,轻轻摩挲着女儿的小脑袋。
李治也欣慰地看着武后,“我们的女儿长大了,越来越孝顺了,甚好,甚好。”
李月从武后怀里钻出一个头,“爹娘赶快试一试吧,趁现在天冷,天头热了,就穿不成了。此物,有些粗糙,不可以贴身穿,隔着一层衣物穿着才是最好。”
李治和武后试穿后发现这毛衣果然是轻便保暖,一件顶普通衣物几件,更对这毛衣赞不绝口,高兴之下所有参与研制毛衣的人都获得了赏赐,自然是皆大欢喜。
帝后都有了毛衣,兄长们自然也少不了,李月赶制出的第二批很快就给了四位哥哥。
帝后的全力支持下,宫内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毛衣制作部门,不过帝后显然都没有什么生意头脑,这么好的商品全被他们当成了赏赐之物,赐给了王公贵族和各位大臣,制作工艺也被要求保密。
李月也早料到是这结果,不过她也无所谓,她也巴不得这项技术不要外传,她还想要办一个毛衣制作工坊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