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这些人想要同生共死,李将军也不好驳他们的面子,马上拍板儿说行,他对自己的属下还是很有信心的。本来还担心出现个别牛人打败了自己的属下,赢得千人斩之战送死的机会,现在不用担心了,举子团再从小习武也比不上这些老兵。
既然双方都同意了,接下来就是协商该怎样实施了。按照“千人斩”的规则,双方都要步战,不能穿戴护甲,不能用暗器。没有其他规则,武器的选取相当自由,只要你有,拿个冲锋枪都行。
首先是赵国人防范辽国人的,第二三条都是辽国人防范赵国人的。辽国人的战马那自然是赵国不能比的,再说只是在一个耳城里战斗,骑兵完全施展不开。至于第二三条,赵国人曾经用过重甲和暗器,让辽国人叫苦不迭,后来在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以后赵国人才同意放弃使用重甲和暗器。
重甲和暗器都是辽国人所没有的,重甲不用说了,辽国没那么多资源;暗器其实简单的说一下大家也能明白:辽国没有那样的工艺。
辽国人的兵器一般都是弯刀,话说有一次战斗中赵国人使用了辽国人前所未见的重甲,虽然不知道这玩意儿有多大威力,但是看着这一个个的铁人还真是有不小的压力。辽国人那都是长年在草原上与天地斗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事物那不是一般的谨慎,一千号辽国大兵围着一千号赵国重步兵溜达了一圈儿又一圈儿。
没办法,重步兵穿上了重甲就意味着牺牲了相当大一部分的机动性,在给辽国人一些打击之前,他们被严令禁止主动出击。
赵国人有耐心,辽国人可没有,在经过了漫长的转圈儿之后,终于有胆子大的辽国大兵——或者说没有耐心的辽国大兵,因为他完全没看出重步兵到底有什么猫腻来,就打算上去试探一下。不过他做的倒也无可厚非,毕竟总要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惜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显然不是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在弯刀砍到某个看似注意力不集中的重步兵身上却毫无效果之后,憨厚的辽国兵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愣神儿,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秒钟,但是并不影响周边其他赵国朋友对他的热情招待——数把长矛大剑插进了他柔弱的身体里。
以辽国大兵的见识,实在是搞不明白怎么样破敌,但是看到了同胞的灵魂伴随着鲜血从身体里流出来,他们疯狂了。在以往的“千人斩”中,还没有哪次辽国人不是以大比分介绍战斗的,他们似乎有狂妄的资本。
但是很可惜,在重步兵面前,锋利的弯刀显然没有钝器比如大锤什么的更有杀伤力,不少冲锋在前打算领赏也在前的辽国大兵被赵国重步兵刺成了串儿,后面的辽国大兵又变得谨慎起来了。
冷静下来的辽国大兵们终于有一些恢复了草原民族应有的智慧,他们看出了这些重步兵之所以不主动进攻他们,实在是因为他们木有这样的能力,实在是因为这个重甲太重了——所以如果他们倒下的话,应该没那么容易站起来吧?
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打算这么做,但是很可惜,虽然赵国的重步兵们并不是铁板一块,但是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想要各个击破,实在不是简单的事。
其实这一方面是赵国士兵的部署,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因为实在是不太容易动,所以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一起面对进犯的辽兵。
于是辽兵郁闷了,啃又啃不动,跑又跑不了——倒不是赵国士兵会追他们,实在是因为“千人斩”必须一方全死光了才能结束。但是如果辽国人不主动靠近,赵国士兵也是拿他们没办法的,莫非要拖到最后,看谁先饿死?那得多久啊!
烈日下,身披重甲的赵国士兵实在是很难过,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汗水简直是把他们泡在了重甲里,个别士兵甚至出现了脱水的情况。当然,这是辽国士兵所不知道的。
但是,这也是辽国士兵不会一直都不知道的,因为有些士兵真心撑不住了,虽然他们经过层层选拔,但是他们毕竟也是人生父母养的凡骨肉胎。一个士兵扛不住了,这本来不要紧,你倒下也不会影响太大,毕竟还有九百九十九个兄弟呢!
但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这身让他们刀枪不入的重甲,却不能让他们金枪不倒——啊,不,是屹立不倒,一个战士倒下了——砸到了旁边的小朋友。这个可怜的士兵,倒下的速度虽然不快,但是力度绝对够分量,重重地砸在了他的袍泽兄弟身上,虽然这并非他的本意。
可怜他的袍泽兄弟,情况本来就比他好不了多少,这下子又有了这么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换做谁都难以承受啊。但是他顶住了,因为他深深的知道着,如果自己再顺着倒下去,会有更多的人受连累,所以他强忍着痛苦顶住了,然后用生命呼唤着他旁边的袍泽兄弟赶紧离开。
那个士兵显然是知道了这边的情况,之前一直没挪窝的他不得已离开了自己坚守的岗位——倒不是上峰命令他不得离开,而是他实在是没有力气离开。但是,他不得不。
就在他离开后一秒钟,两个赵国士兵倒在了地上,重重地砸在了地面上,发出的声响把不是太远处的辽国士兵吓了一跳,但是很可惜,他们并不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因为倒下的两个赵国士兵是在人群里面的,而不是最外层。而辽国士兵又不敢走近了看,所以在警戒了一会儿没发现敌情之后,又开始在阴凉处休息了。
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命运的天平正在向辽国士兵慢慢倾斜,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胜利正在悄悄地迈向他们。
毕竟,不只是一个赵国士兵,扛不住这样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