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轮回,时光稍纵即逝犹白驹过隙,一眨眼期末将至。就在这骄阳似火的六月,有比这烈焰还焦心的事。
人送外号"大头"的李于全,和三娃子同班同学,学习成绩应该在三娃子之上,聪明,大胆,喜欢乐于助人,只因为头相对大一点,再加上聪明,所以认识的人都戏称"大头",人缘很好。
三娃子和李于全应该算是胡老师的得意门生了,每次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读书声音宏亮,写字工工整整。
听说两家还有亲戚关系,家里的事应该是互通信息的,有一天李于全对三娃子说:"胡老师将调往县城的烟厂子弟学校上班。胡老师的弟弟是那里的领导呢!这事千万别告诉其他人!"
三娃子信守诺言,并未告诉任何同学,只是将此事告诉了父亲,其实三娃子的父亲也早就知道了。
三娃子并不知道,他的父亲和胡老师一家的关系,胡老师的父亲曾经在村子小学教过三娃子的父亲,而他的父亲又是胡老师的老师,因此两家有层层的特殊的师生关系,而三娃子的父亲又经常去他家给老人看病,关系密切,所以胡老师调动的事三娃子的父亲是早就知道的。
但是这事还是没能保密,大家基本都知道了,很多男生特别伤感和婉惜,因为胡老师经常会讲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特别是孩子们喜欢听的战争故事,本地的传说与传奇故事。虽然胡老师对孩子们要求严厉,但他从不忽视对孩子们的理想教育。用许多本地走出去的名人事迹激励这些还不太懂事的孩子的心灵。
印象最深的是胡老师讲了本地的战争故事:皮定钧将军转战大别山,打击土匪恶霸,消灭地方民团武装。红二十五军发展革命根据地,痛击国民党军,狠杀乡绅地主,蚕食民间恶匪,给村民分田分地。张国涛"肃反",屠杀无辜革命,血雨腥风,党内自残,痛彻心扉,军民敢怒不敢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山村乡民一路上送粮送肉,拥护子弟兵杀敌救国救民。
其次就是当地流传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三娃子们最好奇的神话故事就是唐宋山的传说,相传唐宋山与旁边的白云山互比高低,结果唐宋山肆意疯长,直插云顶,影响了天宫,于是玉帝发怒,一个金簪下去,压低了唐宋山,因此至今唐宋山顶部平坦,正因为如此,唐宋山又叫赛山。好神奇的赛山,好神秘的玉帝。三娃子们每听一次都会对赛山遥望几次,仿佛这个神奇的故事马上会再上演。
"马千金"镇守唐宋山寨劫富济贫打土豪恶霸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了,几乎班里每位学生都烂熟于心了。那些传说中的地点,孩子们都在现实中去找寻,似乎找到了地方就像走进了传说中一样。
还有本土的叱咤风云的家喻户晓的尤将军万将军,他们的事迹成为了孩子们身边现实的学习榜样和奋斗目标。
这些似乎与学习无关,实际上对于小孩子们认知历史,了解过去,知晓身边对照自我,甚至是人生观的萌芽都密切相关。对他们的人生影响深刻。
胡老师在讲叙故事时神态十足,表情丰富,语言时高时低,语调抑扬顿挫,激动处面容肃峻,血脉喷张,手势强劲有力;伤感处神情淡淡,嘴角蠕动,眼光黯然无色。
胡老师身材属中等,声音宏亮,音质较好,话语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举手投足间富有气势,平时精神饱满,眉宇间气宇轩昂。他的脸削瘦俊秀古铜肤色,平时穿中山装机会较少,大多是军装式的制服,整个人干练精神,属典型的乐观主义者。
还有一件事三娃子记忆深刻,那就是拾柴取暖,小山村到了冬季特别寒冷,教室里冷得像地窖,孩子们冻的手脚溃烂皲烈,严重的脸和鼻子都肿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因此胡老师就给同学们安排了任务,规定班级每位同学向班级交40斤的干柴,可以分批上交,且必须是自己利用星期日上山拾的干柴,不可以拿家里储备的干柴,如果听说了有这种情况,胡老师一定会狠批的,一般情况下也没人不听。
因此,寒冬到来之前教室后边都堆满了干柴,胡老师还从家里带来了烧柴用的木架子和铁锅,这是山民们烧柴火必不可少的工具,冬天烧柴取暖是乡亲们沿袭了世世代代的传统习俗。
一到天气变冷,胡老师就组织同学烧柴,别以为烧火是小事,其实不然,会烧柴火的并没有几人,刚开始有几个同学自告奋勇毛遂自荐,结果烧了半小时不见火烧起来。看来烧火还真是一门学问,最后小平成功了,从此,烧火的重任就交给他了,被同学们戏称为"火神官"。小平和三娃子同村同队,而且同龄,是供一个老太太的近门本家。
火烧起之后,胡老师组织同学们有序去火堆边取暖,整个教室都暖哄哄的,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内心温暖如春。
总而言之,对于胡老师除了极个别不知事的人外,大家都很留恋。
不久又听说以志也将离开学校去白雀园镇上学,因为全家都要随其父亲搬到白雀镇上了,在同学眼里,那就是城里人,其实,同学们都很留恋。心里都有点不舍。
三娃子和以志虽不是最好朋友,但是对他非常好,以志在班里学习还行,就是有点皮,平时好动好玩,喜欢搞些恶作剧,以志平时在村子特别活跃,尤其是月明之夜,带领着十来个小伙伴,从村北头直奔南头主动"挑战".三娃子他们也不甘示弱,快速组织了近十个伙伴在村间巷道,打谷场展开"激战",效仿胡老师讲的战斗故事情节,模仿学着电影里的镜头,都高喊着:"杀呀","冲呀","缴枪不杀呀",有时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短棍,有时拿着树条,或腰里插着木块那是当枪使呢,还有时,每人头上都带着枊树条缠绕而成的草帽,学着解放军的样子,或匍匐前进或急速行军,或隐藏射击,给乏味无聊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乐趣。寂寥的乡村夜晚变得热闹沸腾。三娃子和伙伴们飞驰奔走,狂呼乱叫,村南村北忽隐忽现飞驰而过的身影,有点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出没场景,很有几分惬意。三娃子们不到累的走不动不肯罢休,尽兴而玩,畅快淋漓,直到有好几个心急的母亲不停的喊叫,游戏才停止。很多人还意犹未尽,一边退回一边埋怨,只恨那中途退场的小伙伴,"下回不跟他玩了,太没意恩思,"恨归恨,该回家了,也无可奈何。
如今三娃子说实在也舍不得这位给自己很多快乐的好伙伴,没有了他,村子的夜晚变得空寂无声,小伙伴们都缺乏勇气“夜战”,害怕家人的呵责,也只有以志在的时候大家,那勇气才会有。自此快乐的夜晚不再有以前那么快乐啦。
有几个夜晚,三娃子独自一人来到古槐树底下静静的仰望皎洁的月光,还在回味那快乐的时光,除了几声小孩子的哭叫声和狗吠声,山村的田野里一片寂静。他时而朝村北头望去好像在寻找梦幻的感觉,又时而朝打谷场方向看望,似乎渴望发现奇迹。一切都不是,唯有自己一人空空的静对明月,他觉得这时的世界就是他的,无人打扰也无人闯入,正如那月宫的嫦娥般寂寥。思绪在翻滚,对自己较有影响和意义的人都将离开,说不出的一种情感袭上心头,那滋味真如五味杂陈,真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管咋样,暂时的分别又不是生离死别,何必太在意呢,三娃子也学会啦自我安慰呢,不仅又想起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了“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许是三娃子最好的自我麻醉的托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