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无限好,拉练路途遥;爬山扛红旗,矿区睡稻草。
几个月后,孙静同王静的小舅王秀军成了一对恋人,王静再次成了家里的功臣。二舅母杨建华是王静的同班同学,她曾经帮杨建华捎过一封信,大家都说她是红娘。这次王静的小舅和孙静相识相爱,又是王静在中间起了桥梁作用。
“王静岁数不大,却给她的两个舅舅帮了大忙。”同学们议论纷纷。王静听到后没有任何反应,只是一笑了之。她嘴上没说,心里却在嘀咕,我才没有给她们牵过红线、当过红娘,她们啥时间相爱的,连我都被蒙在鼓里。
转眼间,王静已经十五岁了。瓜子脸、丹凤眼,身高一米六三;秀气的鼻子,饱满的小嘴。白皙的脸上长了两个小酒窝,笑起来格外好看。
经过两年的艰苦磨砺,使她已经变成了一个多才多艺、性格外向,活泼开朗、能独挡一面的大姑娘了。她已经不是那个任人宰割、受人欺负后只会一面笑的李静了。
又一个学期开始了,王静到学校报到后,没上一天文化课,就被学校推荐到县里学习战伤救护。
“战伤救护,是在战斗现场对负伤人员实施的急救、隐蔽、集中和搬运等救护措施的总称。火线抢救是战伤分级救治的起点和重要环节,对及时抢救伤员、防止伤情加重、挽救伤员生命等均具有重要意义。”老师在讲台上讲着,王静在笔记上快速的记着。王静从小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学会了简单的包扎伤口,对于战争中伤员的救护,她还是一无所知。
老师继续讲:“对于伤员,首先是止血。战伤出血,是导致伤员休克或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救护过程中,必须迅速、准确地进行止血,才能有效地抢救伤员。止血的方法有:1、指压止血法,2、止血带止血法,3、无制式止血带,其次是通气、包扎,骨折的固定·····
王静在学习班学习了一个月,学会了各种战伤救护的知识。从止血、包扎到运送伤员,都在野外进行了实际操作。
回到学校后,上了一个多月文化课,老师告诉学生们说:“下个星期,咱们连要搞拉练。
“老师,啥叫拉练?”一个同学高声问。
“拉练——就是向解放军学习,拉出去进行野营训练。为了反修防修,加强战备,你们必须参加军训和拉练。”老师回答。
在拉练之前,学校还进行了动员和培训教育。讲解在野外需要注意的事项:怎样在野地里生火做饭;怎样进行长途行军,并指出了别的学校的学生,在野营拉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还让大家准备钱和粮票;准备一床被子和打背包的绳子;一双军用球鞋;一个军用水壶;一个饭盒;一个手电筒,连里学医的学生,还要背上一个药箱;每个排还要准备两个铁水桶,几个洗脸盆等。
“给你们放三天假,你们回去准备一下拉练时需要用的东西,因为在拉练时,早上给你们打背包的时间短,所以你们在家里一定要好好练习、练习,学会在五分钟内打好背包。”老师交代的很清楚。
星期天的早上,王静背着自己的背包,肩膀上又背了一个药箱和军用水壶,穿了一双军用球鞋。到学校集合后,在连长、指导员以及各排老师的带领下,排成行军队列,一个男同学扛着一面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经过人民路、文化路出县城,往六十里以外的一个矿山方向行进。走了大概有三四个小时,在一片野树林里,连长让停下休息。
这个时侯,王静和一些学医的同学,背起药箱到同学们中间去,看看有没有人受伤。
“王静!王静!这边有个伤员。”王静走过去一看,是张立国的好朋友刘明在叫她。“你们两个谁受伤了?让我看看。”张立国伸出了他的左手说:“我这里刚才被石头碰伤了。”王静看他的手背只是擦了一层皮,用碘酒棉球给他擦了擦,然后上了一点消炎粉,用纱布附上、又用胶布固定后说:“没啥大事,明天再换一次药就好了。
这时,王静又听到另外一个同学在叫她,她走过去一看这个同学的脚受伤了。“你的脚是咋受伤的?”“我的脚是被石头砸伤的。”她看到同班同学唐建华的脚正在流血,就用两个手指压着伤口附近给他止血,又拿出云南白药撒到伤口上,并进行了包扎,然后告诉这个同学说:“你今天晚上不要洗脚,以免感染。”
有位同学告诉王静说:“刚才,拉练队伍停在了一个石头堆旁边,张立国和唐建华两个人比赛搬石头,一个人擦伤了手背,一个人砸伤了脚。王静才知道他们两个受伤的真实原因。
有的同学,被酸枣树上的枣刺拉伤了,有的同学,在行进的途中扭伤了脚脖。王静一个一个进行了处理。
学生们组成的炊事班正在忙着,按照学到的要领,拿砖头垒成简易炉灶,一些学生到附近的山上找来干草、树枝、木棍生起火,煮开铁桶里的水,放点菜和酱油盐,让大家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喝着桶里的菜汤。
吃完饭后,同学们沿着山沟里那条崎岖不平的道路继续前行。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我们爬飞车那个搞机枪,闯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人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同学们年轻有朝气,走着唱着,很快几个小时又过去了。
夕阳西下,拉练的队伍停在了大山边上的一片空地上。连长说:”同学们,大家在这里休息一会,穿过这个山洞就到三零八矿了,今天晚上我们大家就住在矿山里。”半个小时以后,拉练队伍走进了一个山洞,穿过山洞到了一个矿山工厂。
有的同学带的干粮不多,老师就让他们去工厂食堂里买了一些馒头,炊事班的同学们又找来石头垒起了锅灶,把铁桶放上去烧菜汤。
大家吃了馒头,喝了菜汤。然后男女同学分开,老师给大家安排了住处。王静和女同学们住在一个大厂房里。
厂房很大,地上铺了一层稻草,王静打开背包整理好被子,连衣服睡在稻草上,就呼噜呼噜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吃过饭,老师对同学们说:“今天咱们往大山深处行进,你们各自带好你们的东西,今天晚上走到哪里住哪里,明天从另外一条路回县城。”同学们检查了自己的行李,就出发了。
拉练的队伍,走在一条盘山道上,走了一圈又一圈爬上了山顶,山顶上有一块平地。
“同学们,大家在这里休息一会,这里有一个山泉,你们可以到那里喝水,然后把水壶灌满。”老师大声地说着。山上风大怕学生们听不到。
“山泉水是我国民间的一种饮用水,山泉水是流经无污染的山区,经过山体自净化作用而形成的天然饮用水。水源来自雨水,或来自地下,并暴露在地表或在地表浅层中流动,山体在层层滤净与流动的同时,也溶入了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成分······”老师跟几个男同学在一起说话。
王静大脑里浮现出了关于山泉的传说:“相传女娲补天时,误将五色砚瓦石陨落人间后,为保护此石,以备日后之用。遂将七彩丝带顺手抛下,落地化为道道甘泉。”
“王静,你站在那里干啥?咱们一起去山泉喝水。”王静听见一个女同学在叫她,就跟着那位女同学,来到了山泉旁边,抬头一看,山泉不大,山上石头缝里,不停地往下滴水,形成了一个水坑;另一个水坑,下边不停地往上冒泡。王静用水壶灌了一壶,喝了起来。“山泉水真甜”王静一边喝着一边对那个女同学说。
老师吹着哨子,催学生们集合,到齐后排着长队又出发了。
走了二十多里,到了一个山下,老师让学生们休息了一会,参观了一个山洞。晚上,在山里的一个小村庄安营扎寨。同学们分住在农户家中,王静和另外两个女同学到了一个农民家里,这家人给她们三个人安排在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没有床,地下铺了一层干草,她们就在那里睡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起来,老师对同学们说:“今天咱们返回县城,走大路是七十里,走山路是四十里。”这一路下来,同学们有的受了伤;有的脚上磨了水泡,听老师说有近路可走,都一致要求要走近路。
走近路,必须要翻过两座大山,且不能排队行走,老师看学生们都走不动了,就答应让学生们自由结合,十个人一组,一组安排了一个组长,保证十个人一同回到县城,不能有掉队的。
王静和几个受伤的同学,安排在一个小组里,以便给伤员们换药。张立国和他的好朋友刘明也分在了这个小组。张立国是这个小组的组长。
出发后不久,王静看看张立国说:“你手上的伤好了没有?我昨天很忙,忘了给你换药了。”张立国的手本来就是擦伤了一层皮,包扎后一天就不疼了,昨天他也没有去找王静换药。听见王静问他就说:“好了,没事了。”
王静和其他几个同学,一起走在回县城的山路上,紧跟前边的同学往前走,走着走着,受伤的同学们都喊着脚疼要休息,张立国看受伤的同学们实在走不动了,就让停下来休息。
王静利用这一会时间,给几个伤员换了药。走到张立国面前说:“把你手上的胶布扯下来,让我看看你的伤好了没有。”张立国看王静这会不忙,就把手上的胶布揭开,纱布扔掉,伸手让王静看。“你的手发炎了,是不是昨天在山泉那里,你的手被水弄湿了。”张立国这才想起昨天在山泉那里,他拿着水壶接水,没想到纱布被水弄湿了,今天就发炎了。
王静给张立国手上的伤口包扎好,又给了他几片消炎药让他服下,这个小组又开始翻山了。前边的同学们跑着、跳着一直往山顶上爬,他(她)抬头往上看,虽然还能看到那些同学们,但是,距离却越来越远。
眼看同学们都已经翻过了这架山,张立国瞎着急,也没有办法。刘明不是伤员,只是陪他的好朋友张立国,才要求到这个小组的,他急得大喊大叫,催同学们快点走。
这个小组的同学们,终于爬到了山顶,张立国抬头往下一看,同学们都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