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自己,在不断的否定中减损骄奢;
肯定别人,在每一此肯定中肯定了自己,肯定了这个时代。
——《闲话》
********************
拜师的对话简单明了,会突兀,会生硬,会有些难以接受。
我本可以让情感变化一点,让描写细致一点,可以在言谈举止间稍稍修饰一点,可我没这么做。
为什么?
有一点瑕疵,有一点遗憾,才更有味道。
我的生命是这样,我的书,也是这样才好。
······
如果有一条路,被一座高山截断,那么你有两个选择:绕过去;翻过去。
你会选择哪个?
如果这条路是生命的进程,那么这座山就是生命的痛苦磨难:选择躲避;
选择挑战。
你怎么看?
生命的进程其实一直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绕过去,陆地其实不一定好走
——翻过去,山路其实不一定难行
这些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但我们还是做出了彼此不一样的选择,为什么?
因为:不一样的追求,和不一样的走来的路。
但是:有一种人却不是这样。
他们的眼看到的不是陆地或高山,而是生命的进程:有山就爬山,有路就走路,眼里没有简单与困难之分,一颗心与生命同步,每一步走下去,都只是生命的进程。
这种人也许是天生的,也许是在成长中磨练的。
而不语,是天生的。
他本应在花园小洲安度童年,待到仙术有成之时再赶赴天下,可在他决定拜师的一刹那:
「生命的险峰,已经崛起」
·····
“入我门下,不需要礼节仪式,也没有师门信物,我传你一套入门步法,只要你练成了,我就正式收你为徒”。
话音刚落,一道精光闪烁,“嗖”的一声便已没入不语眉间。
步法,已在不语脑中。
“你有风灵契约,这套步法是最适合你的。回去吧,等你练成的时候,你母亲自会带你来见我”。
还没来得及说话,不语坐着的荷叶已经变成了风之森林的草地。
究竟是怎么出来的,谁也不知道。
起身,凝神,望天,不语在想些什么?
一步,两步,三步,不语正向家的方向走去。
·····
晴空,微风,庭院。
不语静静的躺在草地上,就像睡着了一样。
【风者,来去无踪,无量也;步者,一跨而已,咫尺也;以咫尺之步包罗无量之风;萦回缭绕、尽在步履之间,是谓“迷踪”。】
连同那些身法一起映入不语脑海的,还有这句话。
这句话并不难懂。
简单来说:风是无限大的,而一步是很小的。
可怎么才能用很小的步子去含纳无限大的风,“迷踪”又是什么意思?
不语想不明白,可他不想去问父亲和母亲,他觉得自己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寻求帮助,也许可以更快的得到答案,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放弃。不语虽然不确切的明白这个道理,可他似乎能隐隐的领悟。
所以,他想靠自己。
不语猛然催动灵气,霎时间风满庭院。
起步,飞身,不语御风而上,模仿着脑中的影像在空中翻转腾挪,看起来有模有样。但只不多时,不语就轻轻落地,庭院的风也停了。
“不对,不应该是这样的,那些动作虽然很独特,但都不是很难,稍稍练习就是做到,重点一定在那句话里”。
不语眉头紧皱,陷入了思考。
有些人一旦专注于一件事情,就会忽略很多东西,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不语正是这样。
他只专注于钻研步法,竟然没有发现家里的反常之处——父亲和母亲竟然都没在家。
他们去哪了?
·····
“老公,这能行吗,不会有什么危险吧”?
“放心吧,没问题的,咱们不是已经把周围全部勘察过了吗”。
“话是这么说,可是…可是我还是有点怕……”
丈夫的手温柔的捧着妻子的脸,就像捧着一朵易碎的花,轻轻道:
“当妈妈的都会这样,别怕,孩子已经长大了,到了外出历练的时候了,等过了这关,他就可以走上属于自己的修仙道路,我们应该高兴才对”。
“嗯…我只是有点舍不得……”
“是啊,满打满算才九年而已,是有点舍不得,但长笼子里的鸟永远都飞不了”。
妻子轻轻的依进丈夫怀里,一句话都没有说。
那脸上的表情不似话中的感伤,一眼看去,满满的都是幸福。
如此的美丽。
·····
不语还在练习,不是在庭院,而是在树林里。
现在是白天,树林还在睡觉,林子本来很黑,却有梦幻般的光晕伴着树林的呼吸缓缓扩散,宛如仙境。
可不语无暇驻足,他在枝上飞快的穿梭,直奔树林深处而去。
转眼间漆黑一片,已是树林深处。
清爽的风从四面八方喷涌而来,不语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遁入黑暗之中。
我什么都看不见,只有面上徐徐涌动的风,和耳边“沙沙”的响声。
那感觉,就像初中的时候放学回家,那条满是红枫的小路,每每起风的时候,我都会停下脚步,看着一串串红色的叶片飞舞盘旋,还有那“沙沙”的响声。
那场面,真的很美。
********************
午饭时间,不语从来不会错过。
那幸福的吃相,会让每一个看见的人忍不住再吃一点。
所以刚刚放下筷子的父亲又拿起了筷子。母亲依旧双手托腮,看着儿子的吃相不住的笑。
又吃了一点,父亲终于放下了筷子。
“儿子,你说是这一桌子的菜大呢,还是你的嘴大呢”?
不语吃得正香,听到父亲的话微微一愣,吱吱唔唔的说:“菜大。”
“可是这么‘大’的菜却被‘小’嘴全部吃掉了,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
“!”“!!”“!!!”
不语的样子就像被人定格了画面,眼睛直直的,不知看到了什么,竟连嘴里的食物都忘记了嚼。
父亲对不语的表现非常满意。
回想起儿子刚刚的吃相,他再一次拿起了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