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秀才家
当周仁气喘吁吁的赶到秀才家时,看到周义正站在高处给村民讲道理。
周义:“大家请安静一下,听我说几句,我和秀才非亲非故,并不想偏袒他,他祭祠会的账目不清不楚,确实对不起大家,是他的不对!可大家也要设身处地站在他的位置替他想一想,有些事他也是被生活所迫。秀才会耕田吗?秀才会打稻子吗?秀才会推车吗?秀才能挑担吗?是的,他这些都不会。他只会写字,记账。可秀才为你们写对联、读书信的时候要过钱吗?而秀才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要养,你们让他们一大家人喝西北风吗?希望众位乡亲给我们庄中唯一的秀才留条活路!大家要实在觉得心里不平衡,秀才在祭祠会的欠账算我的,我负责补上。大家说怎么样?”
村民甲:“周先生说的有道理,秀才和周先生自己平时也没少帮我们写契约、书信,从没要过一文钱。”
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旁人的话我们可以不听,周先生的面子我们一定要给,各位拍拍良心,我们村里有几户人家没有受过周先生的帮助?周义的那份家产一多半都花在了我们村上!”
村民乙:“我们都听周先生的劝,饶了秀才吧!”
周义见有些村民已被说动,乘胜追击盯住了其中一个领头闹事的主:“李二楞,抄秀才家是不是你挑的头,你赶紧负责找几个人,跟着我把这三顶神轿送回去!”
受过周义帮助的李二愣满口抵赖:“李先生,你冤枉我了!我也是被人叫来的。赵老大、李小牛……你们几个人过来和我一起跟着李先生把轿子送回去!”
周仁见几个领头闹事的被周义带走了,便开始装起了和事老:“祭祠会的账目和已经分走的猪肉都不再追究了!大家都散了吧!”
几个领头闹事的一走,众人便跟着散了回家。
见村民散去,躲在后面厨房不断哭泣的秀才老母亲颤颤巍巍的转了出来。她隐隐约约听村民议论说有和事老出面劝和,所以准备出来对和事老道谢。周仁看见了满脸泪痕的秀才老母亲,便拍着胸脯对她说:“婶婶放心吧,我叫弟弟把这帮混蛋打发走了!”
秀才母亲听了周仁的话,心中对周仁生出了无限感激,“扑通”一声跪在李大善人面前,磕头如捣蒜。周仁见秀才家已无油水可捞,又急着找弟弟商量教孩子的事,匆匆安慰了秀才老妈几句,便走出了秀才家的大门。
4—6周义府
周仁一路追到周义家中,继续缠着周义要他做自己俩个孩子的老师,周义受不住哥哥的软磨硬泡,只好答应了下来。可是他自有一番计较:
“我可以答应哥哥教两个孩子读书,但请哥哥不要把我当西席,我也不把哥哥当东家。哥哥只管叫两个孩子过来到我的书房里和大同一起读书就是了!这样可好?”
“这怎么行?我又不是出不起学费?还是请弟弟——先生过来教两个孩子吧?”要知道当地的习俗是富豪之家,即使是小康之家也绝不会把孩子送到外面去上学的,他们通常都是不惜多花钱把先生请到自己的家里来专教自己的子弟。只有穷苦人家出不起请先生的钱,才把孩子送到别人的私馆去与别人的孩子一起读书。周仁对弟弟的提议当然不能同意。
“你要是让我教孩子,便是这个条件,你要是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要不然你还是另请高明吧!秀才的学问也是不错的!”周义做事常常我行我素,不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周仁哪里敢请秀才,又掰不过弟弟,心想两家共用一个大门,关起门来就可算是一家,再加上被迫的省了一笔开销,便不情愿的答应了弟弟的条件:“好吧,一切都照老弟的意思办,不过书房虽然在你这边,你只当是在我家里教你两个侄子罢了!茶水我那边送过来,至于饭菜嘛——送过来不太方便,到我那边去吃可好?”周仁用征询的目光望着弟弟。
“两个孩子回去吃饭,我就不过去了。哥哥不要客气!”周义的回答打消了周仁要为周义准备饭菜的担忧。
“弟弟你看需要我拿多少学费?”
“这个我无所谓的,你意思意思就行了!”
“亲兄弟明算账,学费每年三千文可好?”
“没问题。”
一切议定之后,周仁站了起来,深深的对他弟弟作了两个长揖,深感意外的周义慌忙连连回礼。
周仁告辞后仍从正门回家,弄得周义哭笑不得。周义只好忍着笑送哥哥到正门。
4—7周义府
正月二十这天早上,周义正在家中像往常一样睡懒觉,忽然听到一片噼噼啪啪非常响亮的鞭炮声,被搅了好梦的周义恼怒的向外喊:“夫人,大早上的,你这是搞的什么名堂?”
话音未落,周义太太已从外面跑了进来:“我搞名堂?夫君赶快起来吧!周仁带着两个侄子拜师来了!”周义这才想起今天是周仁定下的开学日子,于是慌忙更衣起床。
却说这边周仁命下人备下两张小书案和两把高椅,手中拿着聘书,带着一双儿女浩浩荡荡来到周义家的中堂,等了半天才见弟弟周义衣冠不整的从里面迷迷糊糊地走了出来,哪里有为人师的样子。周仁心中忍着气向弟弟行了一个礼,随后叫过两个孩子向孔子像和周义跪拜。然后周仁双手向周义送上了一张聘书和一根竹鞭:
“从今天开始,你就是这两个孩子的先生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如果学生不好好读书,先生就使用这根竹鞭。打断了,我再送一根过来。”
“这是什么话?”周义拿起了聘书却没接竹鞭。“教书又不是打铁,全靠不停手的打!如何教书,不劳哥哥操心,为弟自有安排。”
周仁尴尬的收回了竹鞭,今天是两个孩子启蒙的黄道吉日,不便与弟弟争辩。周仁再让两个孩子去拜师母和师兄并让管家老王奉上了敬师礼。周仁又客气的告诉弟媳,过一会儿,双福会送一大壶茶和四只茶碗过来。晚上放学时,双福自会过来将茶具取回洗干净,第二天再送新茶过来。周仁将诸事都安排妥当,这才毕恭毕敬的辞别了弟弟转回了他那边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