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不得不需要士人。
下诏,让满朝公卿和地方郡国推荐孝廉(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由州郡推举孝顺、清廉之士,入朝为官),并参加朝廷策对考试。
颍川颍阴(河南许昌)人荀爽中选。
荀氏家族为当地望族,荀爽之父荀淑为荀子11世孙,在安帝时被征为郎中,后任县长(大县称县令,小县称县长)、侯相(地方侯的辅佐)等,于任上有政声,被人称为“神君”;又博学,天下闻名,被李膺宗为师父,荀淑逝世时亲自致表师丧。
荀淑有八个儿子,兄弟八人,俱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
“八龙”中的“第六龙”,人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荀爽,字慈明,时年38岁,一向潜心学问,受举荐为孝廉,又因策对出色,被召为郎中(尚书的从属)。
荀爽外表木讷,却深有内秀。
这天,荀爽抱着一堆奏章文件,要送到尚书台圈审。只是宫廷实在太大了,转悠了半天也找不到所在,急得在宫中团团转。
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厉声喝道:“大胆狂徒,在各处逗留转圜,是何意图?还不快从实招来。”
荀爽毫无准备,吓了一跳,手中抱着的各种奏章洒了一起,急忙俯下身收拾拾起。
那个声音一下到了近前。
荀爽一边收拾,一边抬起头,只见此人身高体壮、手持长戟,腰佩利剑,身穿玄色铠甲、红色战袍、金色头盔,头盔上醒目地上别两支白羽,甚为威风。
宫中这身穿戴的只有羽林郎(羽林营的宿卫军官)。
“何往?”那人问道。
荀爽这才站起身,行礼,“吾乃新任尚书郎中,因初来不熟悉台署所在,故此在此困顿,请郎官赎罪。”
“原来如此。”那人指指前面不远处,“往里走即可。”
荀爽再次行礼,“多谢郎官。”正要前往。
那人却又说:“且慢,手里拿的可是奏表?”
“正是。”
“拿来我看。”不等反应,那人从荀爽怀里一把抓过几份奏表,旁若无人,好奇地随意翻看起来。
“大不可!奏章机密,不干人等,不可轻观。”
“无检查不知是否有诈。”那人满不在乎。
“速还,公务紧急,吾当速往。”
那人这才将奏表塞给荀爽,哼了一声,走开了。
荀爽对此人的无礼,很是愤懑不平:“汉天下有此人,必祸乱也。”
荀爽的二兄、“八龙”中的“第二龙”济南相荀绲,此刻也是忙忙跌跌,在操办一场婚事。
这可是一桩非同小可的婚姻,荀绲要为自己的儿子荀彧娶亲。而娶的人正是已故中常侍唐衡的女儿。
颍川人唐衡本是当地寒族,入宫前生有一女;因参与诛杀梁氏有功,成为“五侯”发达后就寻思为女儿找个高门人家,先是选定了汝南士人傅公明,傅公明耻于和宦官结亲,万般推辞,坚决不从。唐衡又找到同为颍川人的大士族荀家,听说荀绲有一子,就威逼荀绲定下婚约,以父子仕途前程相威胁,荀绲畏于“唐雨堕”的淫威,更为儿子以后的前程忧虑,无奈只得接受了婚姻。
荀家因此事受到当时士人的诟病。
唐衡死了,定下的婚事还是要照办不误。
不仅要办,还要风光无限,愁坏了荀绲。
此年,唐衡女11岁,荀彧3岁。
冲撞荀爽的不是别人,正是董卓。原来,结合先前功劳,董卓被朝廷征为羽林郎(羽林营的宿卫军官多由陇西、北地等西部、北部六个边地尚武郡的良家出身子弟及因边事战亡军人后代中选拔,教授各种军事技能,成为一种延续军事传统和家族荣誉的象征)。
李傕就是其中的一员。
李傕,字稚然,本名稚,凉州北地泥阳(陕西耀县)人,北地地处边塞,夷风盛行,当地人彪悍、作战勇猛顽强。李傕家自称李广后人,父亲曾为郡中一名从事,因此自幼也曾受过书礼教育,有辞令,善辩,但个性诡谲,心机幽深,因此不被家族外之人喜爱。
李傕之父死于边乱、没于王事,年少的李傕因此得以入选宫廷为羽林,李傕本人既意外又兴奋,以此为契机,发誓要出人头地,因此改名为李傕,取“人中之鹤”之意。
李傕身材欣长,长脚,两肩宽阔,尖下颌,两耳招风,样貌奇异。
在羽林中晓以军事、兵法。现充任羽林郎董卓配下,李傕虽诡谲狡诈,却对同州的董卓佩服得五体投地,视为楷模,因此对他忠心耿耿;董卓也对李傕口才印象深刻,觉得李傕在军略上也往往有些见解,因此对李傕常另眼相看,多加笼络抚慰。
董卓、李傕、郭汜,此三名日后汉帝国之掘墓人、送葬夫,在冥冥之中,竟也凑齐了。
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