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说说吧,是怎么知道朕的行踪的。还在想在门口玩个把戏吸引朕。”刘彻板起脸来,把万人之上的气势摆的十足。
东方朔,一个平民,面对一个帝王,手握生杀大权之人的呵斥,刘彻很想知道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启禀皇上,草民通周易,善占卜,懂卦象。今早心意一动,卜了一卦,大吉。于是以周易推演,得知今日在此间会遇到贵人。”东方朔非但不惧,还摆出一副神棍的架子。是的,在刘彻眼里这种占卜遇到贵人的台词太老套了,是没有一点儿新意的标准神棍台词。
“嗯,那你有事怎么认出朕来的,还知道朕是你的贵人。没准儿你还会惹朕不高兴,人头落地。”刘彻说话的时候语气森然。
怎么这么大煞气,东方朔心中不由一冷。他游历天下,跟那些杀过人的士兵有过接触。手上有过人命的人可以在有些时候不知不觉的会放出一股煞气,手中人命越多,这股煞气越浓。
“至尊身上自带龙气,陛下虽然一身书生打扮,但紫气环绕,今上大汉尚无储君,所以小民推断必是至尊。”东方朔把神棍的架子收了收,小心的对刘彻说道。
“嗯,东方先生有此本事,现在遇到贵人了,有什么事呢,要朕给你个侍中做做?”对于东方朔是如何推断自己行踪的,刘彻很感兴趣。想到今天早朝卓拔韩长随的事情做得比较明显,他猜到自己起了选用年轻人的心思吧。刘彻猜测东方朔很可能是从这个消息上判断自己行踪的。于是那侍中这个词来试探一下。
“侍中”,难道是皇上看出来了?本就被刘彻身上煞气弄得有些紧张的东方朔神色一变,不过很快的遮掩了过去。向刘彻叩拜,道:
“谢陛下隆恩。”
东方朔在听到侍中的时候神情有些不自然,身体也晃动了一下。刘彻就知道自己想对了。这事不能点破,东方朔会占卜,能遇到贵人,甚至可以看出皇上的龙气都不重要。但是要可以从只言片语中猜到皇上的心思,甚至可以推断其行程那就是找死了。
“嗯,先生大才,那跟随东方侍中一起的是哪位?”刘彻把话题转向主父偃。语气也温和了许多。
“这位是臣游学时结交的好友主父偃,善长短纵横之道。今日在路上碰到,就邀其一同喝酒。”东方朔介绍到。
今天遇到东方朔已经够巧的了,现在还把主父偃给捎上了,真是惊喜连连啊。难道是主角光环开始散发霸王之气,文臣武将纷纷来投,好像自己还没发招贤令啊。刘彻稍微YY了一下。
“草民东方朔拜见陛下。”看到东方朔介绍自己,主父偃再次给刘彻见礼。
“平身吧,东方侍中说你擅长长短纵横之术。对于现在大汉的诸侯王你有什么看法?”刘彻问道。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刘彻心里有些不好意思,自己剽窃过他的推恩令,也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说出什么有用的建议。
主父偃知道想要博取晋身之资,必须拿出点儿本事。朝廷推出推恩令的事主父偃知道,当时他还感叹过英雄所见略同呢,可惜没人知道这个政策是谁说出来的。诸侯王们也都把怨恨归结到景帝身上了,现在也一同埋进土里了。不过名人就是名人,一计不成,再来一计。事实证明刘彻根本不用为主父偃担心。
“八王叛乱之后,太大的诸侯国已经没有了,加上后来的推恩令。全国的诸侯国已经被肢解的七零八落,没有哪一个诸侯王敢再起叛乱。不过这些诸侯王仍然同气连枝。一旦国家有什么政策触动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联合起来阻碍,使得朝廷的政策很难在各诸侯国推行。所以以后对于诸侯国要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拉拢一批,打击一批。而不是一同打击。”主父偃说道。
这不是以后对待政治敌人的经典方法吗?怎么这个时候就让人想出来了。情商这方面古人一点儿不逊色于现代人啊。虽然刘彻现在智商很高,但是在政治手腕上还是非常欠缺的。
“嗯,主父先生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吗?”刘彻问道。
“草民初到长安,看到长安的景象想法有些变化。请容草民思虑周详再禀告皇上。”国家主父偃也不敢随便轻言。留下不切实际的坏印象就不好了。
“嗯,虽然主父先生暂无计策,但是朕还是能看出先生的才能的。也做个侍中吧。至于削弱诸侯国的事情慢慢想。”处于对剽窃推恩令的愧疚,刘彻还是给了主父偃一个官身。
“谢陛下恩典。”主父偃叩首谢恩。
今天一共提了三个侍中,已经不少了,再多就容易让人产生别的想法。没了兴致的刘彻就带着新收的两个侍中回宫,策划一下接下来的时政方针。
东方朔的覆杯实验,就是为了吸引刘彻。古今凡有大才、大报复的谋士无不是通过这种手段直接吸引人主。无论是姜太公直钩钓鱼,还是诸葛亮的三顾茅庐,都是相同的手段。他们不屑于从底层一步步网上爬。当然,这只是获取直面君王的手段。至于是否能得到君王的重视那就要看接下来的献计了,也就是投名状。侍中,就是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开始因为在外间,很多话说起来不方便,现在回到宫中,东方朔当然要语出惊人了,上交投名状了。刘彻也知道这个时候谋士们大多语出惊人,所以就挥退了宣室殿中侍候左右的宫人,并让春陀守在外边不许其他人靠近偷听。
春陀知道皇上这种需要保密的时候,即使被信任也最好不要去了解。知道的越多,死的越快。于是驱走了殿外的守卫后自己也站在离殿门十步以外。
“臣敢问皇上,是否已知晓自己已经身处悬崖之边。”看到刘彻已经屏退左右,东方朔开始语出惊人。
“朕不知,先生是否可以直言相告。”刘彻不知道东方朔要说什么。但是既然说得这么严重,刘彻也不敢怠慢,连忙询问。
“臣往来长安,发现新农具这两年推广的非常快,京畿之地已经全部使用新耕法。周边各地也有大肆推广之势,现在关中之地城墙高耸,道路纵横,沟渠密布,一派繁荣景象。敢问皇上,一派繁荣之下这些田地大部分都是谁的?”东方朔问道。
“当然是朕的,长安上下哪个不知这京畿之地有八成的土地是皇家的?”刘彻理所当然的回答。
“臣再问,那些佃农收入如何?”东方朔接着问道。
“各家可拿田地的两成收获。现在没人可耕之地是原来的十倍甚至更多,拿两成已经是他们以前自己耕种的两倍还多了。”新农具是刘彻一手管理的,对于这事他很清楚,附近的农民都在羡慕京畿之地的农人呢。
“一人可耕十倍之地,虽然拿两成,却是原来的两倍,而且可以旱涝保收,农人们一定很高兴,必定称赞皇上圣明。全国上下也必定期盼着新农具的推广。当然因为新农具推广到一处,道路就修到一地,中央可以对已经没有什么兵权的诸侯国形成直接控制,各地诸侯王对推广新农具兴致缺缺。推广新农具不仅可以增加粮食产量还可以增强对诸侯国的控制,是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也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一个人可以耕种的土地太多,耕地都快不够用了。朕正在为让闲下来的人干什么发愁呢。”刘彻打断了东方朔有些谦虚的说道。
“新农具在长安附近使用了几年,陛下登基后又一次开始推广,虽然臣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但想必陛下心里一定有了解决这些问题方法。”说道这里东方朔顿了一下,他的确不知道刘彻会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出现的劳动力过剩。但是这不影响他看到的问题。于是接着说道:“臣想问,在向周边推广新农具的时候,陛下是否还会买下大部分土地。”
“当然不会,那样太繁琐了。”刘彻不知道东方朔为什么会问这个,难道他觉得有人能买下全国的田地,对国家形成威胁?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有那个财力,也没人有那个精力管理那么大面积的耕地。没看美国全机械化的农业生产,也没谁会开办十分巨大的农场么?这就说明对过大的耕地进行管理是不可能的。刘彻一点儿都不担心这个。
“既然陛下不会去买土地,也管理不过来,那别人更没有管理全国耕地的能力。但是全国上下的无数世家大族和各地豪强呢,他们家里都很有钱,新农具适合大面积耕种,而且会使得种粮会获利丰厚。他们一定会去大肆兼并土地。当全国上下土地都被这些大户兼并之后,以这些人唯利是图的本性,相信他们一定会希望国家收的税越少越好,各家中的朝廷官员让陛下减少税收,到时候陛下该怎么办呢?”东方朔问道。
“新农具已经能使得他们多赚不少了,国家收的税又不多,他们不会这样吧。”刘彻虽然嘴上说不会,但是心里面却开始担心。明末的时候,那些占有大量土地的官员士族们不就是不交税么。历史上汉武帝想要改革鼎新,弃黄老而立儒学。不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么,这其中的原因很有可能包括对刘彻废弃黄老后会增加税收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