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刊迅速扒完最后一口饭,顿下碗便对他的奶奶道:“奶奶,我吃完了,先上楼了啊!”。
他的奶奶慢慢地咀嚼着嘴里的东西,用狐疑的眼光看着他,伸筷一指满桌丰盛的饭菜,道:“不再吃点啦?”。
杨刊心不在焉的捧了捧腹,脸上装一点敷衍的笑容,道:“不了,已经很饱了,奶奶您慢吃,我先走了!”。
“哦!去吧去吧!”他的奶奶无所谓地扬了扬筷。
杨刊如蒙大赦,脸上的笑意更浓,咯兹一声退开椅子,欢天喜地便上了楼。迫不急待地掩上门,他又快速闪身到窗户边攀住窗帘了望了望,当发现楼下一辆黑色的小车在那里默默趴卧时,他便会心地笑了笑,如果猜得不错,陈斌就在这辆车里吧!
仔细的拉上窗帘,他转身从床下掏出了一包东西,这东西由几张报纸包裹着,看上去有几分神秘和份量。
杨刊把层层裹累的报纸打开,一些非比寻常的东西露出它的真面目出来,一叠崭新的钱钞、一把枪、若干子弹和两颗手雷,这无疑便是他刚才鬼鬼祟祟带回来的东西。
杨刊拿起枪,入手沉甸,他笨拙地按动握把旁的按钮,手上略微一轻,弹夹从枪把里滑落了下来。
杨刊捡起弹夹,侧目打量去,见它里面满是澄黄黄的子弹,观察了一会儿,他便似模像样的把它一颗颗退下。
子弹落在床上,时有一声叮咛的撞击声,让他竟有一种侠客般的快感。最后他拿起撂在一旁的空枪,把弹夹咔嚓一声推入到位,手捏住套筒末端刻着防滑斜纹的部位,哗啦上了膛,双手举着用墙壁作了假想敌,瞄了瞄,觉得手感一般。他扣动了手指,一阵轻微的震动感传来,枪身中可听哐锵的撞针打空声。
温柔地抚摸着枪身,杨刊满意地笑了笑。
54是一代经典好枪,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衡量它。
中国54式7.62毫米手枪是我国仿制前苏联TT1930/1933式手枪的产品,于1954年定型,至今仍装备部队,是我国生产和装备量最大的手枪。
**的自动方式采用枪管短后座式,闭锁方式采用枪管摆动式,保险装置为击锤保险,没有空仓挂机机构。
它使用7.62毫米托卡手枪弹,膛压高,所以子弹初速高?几乎相当于冲锋枪,对付一般的防弹衣没有问题,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杀伤力。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射击精度也不错,在当时是一款地道的、优秀的**。
90年代初,五四手枪因为价格便宜量又足,被境外**份子大量使用。缘由护板上有五角星标志,该枪在香港那边被黑社会兄弟们亲切地称为“大黑星”。使用该枪可以轻易地打穿警察所穿的防弹衣和他们喜欢用来躲避的警车车门,普通市民躲在砖墙邮筒后亦难逃厄运。影片《辣手神探》就略带夸张地反应这一情况。
但凡事有利又有弊,作为警用手枪,五四的侵彻力有余(容易误伤群众),而停止作用(弹头在体内翻滚造成伤害,放倒罪犯)不足,被后来的六、4式手枪逐渐取代。但是在中国民间众多地下造枪窝点的产品里,五四仍然是主打商品。
有的**即使内部结构上都模仿的是六-4但外观仍然都是五四的样子。原因一方面是五四容易加工,更重要的是五四远比六-4看着威猛,而且比之勃朗宁大威力之流的外国货,它更加为老百姓喜见乐闻,你要是拿个M9,他或许还以为你拿个玩具吓唬他了,没准会反抗,但是一见五四就老实了。
54手枪的用弹为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7.62*25mm托卡列夫是前苏联枪械工程师托卡列夫改自德国7.63*25mm毛瑟弹更改而成。两者略有不同,但可互换使用。中国虽然也有大批毛瑟手枪弹而两者大同小异,但仍然由1951年开始改为生产此种手枪弹,改名为51式手枪弹,并在国内得到广泛运用。
杨刊一枚枚子弹往手掌里数,当他数到二十一时突然感觉一些异样,把这枚子弹拿到眼前仔细观察,可是半晌也没找出它的特别之处,他又改另一枚子弹比校,这才恍然大悟,是它的重量太轻了。
把它立在手掌上就着灯光揣摩,子弹是由弹壳、弹头、底火和发射药组成,这名堂恐怕还是得在这里面。当杨刊把它的弹头除下后,里面露出的东西却是让杨刊一愣,没有想象中的黑色发射药,取而代之的是一张蜷起的白色小纸条。杨刊把它倒起抖落出来,疑惑地展开。
纸条上面有一些字,杨刊看着看着便露出惊讶之色,他呢喃地自顾道:王乐,这后面的是他的电话号码吗?
……
第二天大清早,陈斌满面沉思地在车里研究着一份档案,这份档案似乎很让他棘手,他用手摩擦着冒出些胡茬的下巴。正在这时,车窗门被人敲响,他提头望去露出诧异之色。
杨刊见眼前的茶色玻璃摇下,他举起手中的东西道:“来,你的早餐!”。
“咦!这是什么?”说着话,杨刊忽然眼神一定,盯着陈斌道。
陈斌一愣,顺着杨刊的眼光理去,当发现落点是自己刚才研究的东西时,也不免有些惊措,他“呵呵”干笑两声,随手便将它反盖了过来,然后若无其事地道:“没什么,没什么?”。
他的动作有些欲盖弥彰,杨刊狐疑地看着他,道:“真的没什么?”。
陈斌把双手往方向盘上一拍,阻断了杨刊不依不饶的视线,“一些普通文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说着接过杨刊递着的早餐,道:“谢谢你的早餐!”。
杨刊看着他嘿嘿地傻笑着,他掀开热气蒸腾的袋子,用手抓了一个包子,往嘴里咬了一口,抬起头来连声道:“嗯……早餐不错!”。
杨刊摸了摸后脑勺,憨憨地也不知再该说些什么,他道:“那你慢吃吧!我先走了”。
转过身没去多远,他的脸上的表情似乎在做着某样挣扎,忽然又回过身来,道:“对啦……!”。
“还有什么事?”陈斌探出头来。
“哦……没,没什么!”他口袋里,攥着的手掌心都快捏出汗来,但最终还是改变了主意。
说完他便转身疾步进了院子里,陈斌在背后莫名其妙地看着他。
院子里,墙后,陈斌看不见的地方,杨刊缩出口袋里的手出来,掌心中是一道浸润些汗渍的纸条,“这还是不能给他的,因为自己没法解释出来处!”杨刊嘴角扬起一抹无可奈何的苦笑!
陪奶奶一起吃早餐,旁边的电视在播放着早间新闻,杨刊有一搭没一搭咬着嘴里的油条,乳白的豆浆点点溅落在桌面上。
他的奶奶侧脸良久看着他,终于道:“你没事吧?”。
“没事!奶奶,我吃饱了,先上楼了”他强颜一笑……
奶奶愣愣地看看戳在豆浆碗里的半截油条,又扭头望着他离去的背影,面露担忧之色。
在房间里的窗户前,看着楼底下那陈斌的黑色小车,杨刊一手环在怀,一手就势无意识地磨擦着下巴,暗道:究竟是为什么呢?那资料明明是自己的!
车里,陈斌咬上手里的包子,又在拿起那份档案,蹙起眉头研究着……杨刊,二十二,GX云城人,高中辍学南下,家中尚且有一父,母亲早年因车祸而亡,肇事司机逃逸,有一叔伯在当村官。最后的鲜红评价是:世代务农,身家简单……
“难道是自己事情败露了吗?”杨刊面色一凛!这时陈斌也发现了他,探出头来向他笑了笑。杨刊对他点点头,招招手算作回应。
“你真没事?”
杨刊回过头去,站在门口的是他奶奶,那佝偻的身影和担忧的眼神让杨刊徒然心痛,他忙走过去扶着她在床沿上坐下,道:“我真没事,奶奶您多想了!”。
“也许真是我多想了,那真只是一份普通的文件吧!”杨刊的眼神开朗起来,他道:“来……奶奶,我陪你聊会家常吧!”。
时间很快就到了,他手机的闹钟响了,送他的奶奶离开,把枕头掀翻,一叠崭新的万元钞票露了出来,这钱的来历不言而谕的,他犹豫了一下,从中便抽出了三十五张。
下了楼来,他的奶奶在厨房里忙活,把其中的五张钱拍在桌子上,又从柜子上拿起便笺留下几行字一起搁着,就出门离开了……
在门口路过陈斌的小车时,他犹豫了一会儿,忽然狡黠地笑着又退了回来。绕过车头到另一道车门旁,伸手去抠门把手,一下两下是关着的,到第三下车门就应声而开,他缩身便大大勒勒地就坐了进去。陈斌正扭身疑惑地看着他,他出语惊奇地道:“送我到一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