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职心知,现在该是撒下香饵引鱼上钩的时候了。
看着下面大臣各异的神色,又补充道:“当然了,各位爱卿以及你们身后的家族都是累世对国家有过贡献的,寡人不能伤了国家的功臣心。
故寡人决定,在此勋爵条令颁布的头六个月内,凡是燕国境内的拥有土地者,可以给国家输入土地来获得爵位,不论土地贫瘠还是膏腴,都按照上田的价值计算,按照土地的大小授予爵位。
也就是说如果你拥有地方圆百里,按土地大小,可授予三等公爵……
同时,只要是国人身份,可免除勋爵所需缴纳的粮食,只需要缴纳纹章制作的费用,一律授予勋爵爵位。”
姬职就这么在大殿上侃侃而谈,说得是眉飞色舞。
在春秋时代,大多数国家还停留在城邦文明中,他们以城为国,一个国家也只有一两座重要的城市,除了国都之外,其余的城市并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城”他们只是国中其他小领主的“聚落”如果小领主所在的家族连续数代没有被转封,在他们历代努力下,这种聚落也能逐渐升级成非常接近城的聚集点。
然而,这种聚落终究与国都有所差别,它们与“国城”分处两个时代,一边是文明,一边是蛮荒。
虽说如今已经是战国中期,但以燕国落后于中原的形势,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所以在战国初期一直都与秦国一起被其余五国称为蛮夷之地。只是如今秦国变法图强而一跃为西方霸主之国,而燕国却被一场战争打回原形,倒退到春秋时代了。只不过是比春秋时代要稍稍进步了些,毕竟战争不可能把一切都毁了,城郭还在,虽然残破,但修修补补还是可以的。
勉勉强强,除了国都蓟城可以被称为城外,其余四十余县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只是一个有着土墙保护的聚居点而已。防御野兽盗贼的侵扰还行,只是遇到大军攻打,也只需要半日而下。
蓟城能够被称为文明也不是盖的,周边方圆千里之地属于国君的私产,都是沃野良田,聚集了这个国家三分之一的人口,一半以上的财富。
按照国君的说法,众卿心中也把个算盘拨得吧嗒吧嗒地响。
众人中以宗正公子安拥有的土地最多,按照国力鼎盛时期计算,有邑三千户,满打满算,按最高记录每年能够落入腰包的也不过四万八千石粮食。如果按照国君的说法,如果将手中占五分之四土地的中田、下田、荒芜的土地以及山川河流都按照上田的价值输入来获取爵位的话,就能够得到三等侯爵的爵位,每年禄十二万石,还不用看天吃饭,担心自己的粮食是否减产,这真是旱涝报收。
再加上手中剩余的上田,每年能够有二万石的贡献,合在一起就是十四万石,加起来翻了近三倍。
这还是鼎盛时期的算法,如今国家残破,国力大幅度的衰退。土地倒是没有减,可人口却大量流失,乐观估计也就一千户的人口,每年能够收取赋税一万六千石,而这一千百户中多是老弱孤寡,想要达到一万六的赋税,还得要十年才能够恢复到这个水平。现在能勉强维持个八千石就已经不错了,这还得建立在国君不纳征的基础上。如果国君要纳征,他们就得率领五百人的武装跟随国君作战,或者派出五百人服徭役,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为自己的领主私兵装备武器和护具,就算可以省,但作战用的兵器或者是服徭役用的工具却是必不可少。
仅仅就是这一笔,就够他破产的了。
一头是八千石,一头是十四万石,难以跨越的巨大鸿沟。是个人都会算这账,这简直就是天上掉的馅饼。个个小心肝都是普通扑通直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
众臣一副难以置信的神色,心中都打了个突——国家每年有这么多粮食来发禄米?全国大大小小一千来个贵族地主,要是都这样干,那还要三四百万禄米,你国君就是再能干也不能凭空变出这么多粮食呀。
姬职一看果然不出所料,但也不点破,心说山人自有妙计。
至于大家是不是拿土地来换爵位,那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