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钰一回到客栈便被韩浩叫住。
“你究竟干什么去了,身上怎么这么重的血腥味!”在江湖行走多年的人都对血腥味特别的敏感,而李钰这个初哥在杀了人后又不知道掩盖,在先天境界的韩浩看来和黑夜中的灯塔一样的醒目。
看到李钰呆呆的样子,韩浩思绪百转开始回想起刚才在客栈中的一切。当他想起张三和掌柜的对话,韩浩想起了自己正是在半个月以前救起的李钰的。也许那个泼皮张三就和当时的事情有关,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李钰应该在张三那里知道了一些线索,在想想李钰一身的血腥味,韩浩也知道那个张三恐怕凶多吉少了。
想通了这些的韩浩并没有去找李钰,毕竟父母之仇不是那么容易忘记的。但是韩浩有感到担心,李钰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杀心,凭借他的资质,如果等他长大了恐怕不是武林之福啊!也不知道自己教他武功是对还是错。
想到这韩浩甩了甩头,自己想这么多做什么,以后哪怕他把武林搅得天翻地覆又于自己何干啊!
到了第二天上午,韩浩两人草草的吃过早饭就去了县衙为李钰办理户籍手续。
虽然开国以后,太祖皇帝便下令彻查全国人口,并登记造册,严格管理各地户籍。可是对于榆林县这样的地处山间的穷乡僻壤来说,皇帝的命令显得苍白无力。这不韩浩给办理户籍的小吏扔下百十两银子,一切都顺理成章的办好了。
也许你会问,韩浩一个猎户哪来的那么多的银子啊?可是大家别忘了韩浩虽然是个猎户,但同时也是一个先天高手。正所谓穷文富武,山中山贼比较多,韩浩就是在来的路上来的时候找附近的山贼借了些银子。虽然过程血腥了点,但是也是你情我愿的事情。最后韩浩不仅接到了需要的银子,在走的时候,山贼头目还一直不停的说。
“大侠,五百两够吗?不够我在给你取点!”
“过两天就还?不用!不用!大侠你能借我们的钱是我们的荣幸,怎么好意思让你还呢!”
就这样一众山贼在韩浩借完钱以后,恭恭敬敬的将韩浩两人送下了山。
办完户籍以后,本来想跟着韩浩回去的李钰看到县衙当中进出的书生不禁好奇的对帮他们办理户籍的小吏问道。
“这位大人,难道县衙里还有学堂吗,怎么进进出出这么多的书生?”
收了韩浩百十两银子的小吏格外的热情,“你有所不知,这一切要从我们县令说起。”
榆林县县令名叫曹珙,建武四年的进士。可能是读书读多了吧,对于人情世故一点不懂,这不才被发放到榆林县这么个偏远的小县做了个知县。
对于榆林县的治理曹县令并不上心,但是对于教育却情有独钟。这不他上任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清点县里的钱粮,而是把县衙的后堂改成了书库,以供一些读书人来抄书誊写。正是因为曹县令这样的做法人们便送了他一个“书生县令”的名号,至于是好是坏,那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怎么小哥也想上学读书吗?”
“我以前的时候也上过私塾,只是家里遭了变故,来投奔舅父以后才中断了学业。”在办理户籍的时候,韩浩为了方便直接说李钰是他妹妹家的孩子,前段时间村子遭了土匪父母双亡,才投奔他的。
虽然韩浩编的故事漏洞百出,但是收了韩浩百两银子的小吏并没有去深究事情是真还是假。
“哦?你还上过学?“听了李钰的话小吏不仅感到好奇,毕竟在这穷山沟里能上学的孩子还真不多,即使县衙进进出出的书生大多也是外地慕名而来的,而不是本县的人。
“可学过《三字经》、《百家姓》?”
听了小吏的话,李钰撇了撇嘴说道:“你也忒瞧不起人了,我可是今年刚中的秀才。”
“什么时候榆林县出了这么小的秀才,我怎么不知道?”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从后堂走出来问道。
看见来人,小吏显得有几分惊慌,赶紧跪下“下官见过知县大人!”
原来来人正是榆林县县令曹珙,曹珙本来只是路过,但是听见李钰的话不禁感到疑惑。自己乃是榆林县令,童试的主考官便是自己,出了一个八岁的秀才自己怎么会不知道呢?
李钰虽然很聪明但是毕竟只是个八岁的孩子,看到有人质疑自己的话,便忍不住的反驳:“我不是本地人你当然不知道了。如果你不信那就考考我,看看我能不能回答的上来。
看到李钰如此这般的自信,曹珙反而比急着走了,他想看看这个小孩是又真材实料还是在吹牛撒谎。如果是撒谎,只不过是童言无忌罢了。可是如果真的是个神童的话,自己好好调教一番,他日李钰一飞冲天之时,自己这个老师也可风光无限啊。
“那我便考考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下面是什么?”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弟子,入则……”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看到李钰对《论语》回答的倒背如流,曹珙知道没有再问下去的必要了,毕竟童试考的大多是试帖诗,考的主要是对书本的记忆,李钰既然能够把《论语》背的倒背如流其他的应该也不会差,再问下去显得有点故意刁难了。如果自己一个县令刁难一个八岁的孩子,被传出去自己就不用做人了。
“以后你就跟着我读书吧!”
听到曹珙的话,李钰显得有几分为难。“这……”
虽然自己想读书,可是自己还要跟着韩浩练武。李钰只好无奈的向韩浩求助。
“启禀大人,小人家里离着路途遥远恐怕不能天天来上学。”虽然曹珙想要这个好徒弟,可是韩浩有怎么甘心舍弃李钰。
“既然如此,那你就每月的初一十五,这两天过来一趟,其余时间在家自学吧。”
看到县令如此的好说话,李钰感到很兴奋,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ps:正在看这本书的朋友喜欢的话就帮忙宣传一下,毕竟点击上去了,我才有写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