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这里开始,春秋这台大戏才正式拉开了大幕,主演这才一一上场。这部戏的第一个拍摄场地是齐国,第一个上台的是姜小白,每次说起这个名字,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起蜡笔小新的那条狗(这只是玩笑,一条日本狗岂能与小白同志相提并论)。这个名字和姬寤生一样,都是那么的不讲究,事实上,那时候的人名儿基本上每一个都不是特别讲究,这在后面还要说到。
(1)姜小白的优秀前辈们
齐国的知名度应该是相当高了,它的开国君主就是远近闻名的姜尚老同志,属于分封制中的功臣一类。令人奇怪的是,西周分封的大大小小几十个诸侯国,好像就一个齐国属于功臣一类。
和前面讲到的陈国恰恰相反,齐国自始至终都是个大国。齐国的地理方面的优势和当今的美国有些相似。
美国,东西两大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南北无强敌(加拿大和拉丁美洲);齐国,东临大海,尽鱼盐之利,西通中原,交通也便利,南北一个是鲁国一个是燕国,这两个国家虽说也不算很弱,但从西周到春秋,它们在齐国面前从来就没有真正抬起过头来。与美国不同的是,齐国称霸是靠仁义(虽然有些假),而美国称霸好像是靠……,算了不说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武王伐纣之后,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到鲁国,教化当地民众用了三年,而姜太公封到齐国,教化当地民众只用了三个月。周公旦就作了一个预测,他说从此以后,鲁国永远干不过齐国。
乍一看,周公老头儿的预测纯属胡扯,其实不然,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齐鲁两国地理位置相近,民风差不多,大多为少数民族,当时叫东夷。伯禽的政策是把东夷完全中原化,而姜太公则不然,他只进行了部分中原化,还是保留了很多东夷习性。估计这就是齐国人比其他人猛的一个原因。
周夷王时,齐哀公因为僭越,让天子给烹了,烹就是烹杀,所谓烹杀,就是把你扔进一口大锅(当时是鼎),再加凉水,底下烧柴火慢慢煮,如果高兴还可以仍点儿葱花蒜末啥的,一开始就跟洗澡似的,特别舒服,越到后来就越不对劲了,这就和把青蛙扔进温水里的故事一样。
之后除了两桩内乱,齐国也没什么大事了,谁让人家有钱呢。直到齐僖公(与郑庄公同时代)时,北边的少数民族(北戎)进犯,僖公向郑国求援,郑国太子忽帮齐国赶走了北戎,僖公就向太子忽求婚,当然是为自己女儿,太子忽又拒绝了。
我很奇怪,堂堂齐国会干不过北戎,还向郑国求救?前文讲到,齐僖公曾与宋国结盟,结果马上就帮郑国揍了宋国一顿,说明他更看好郑国,如果能与郑国结亲那就更好了,所以我估计齐僖公老头儿是故意向郑国求救,进而向郑国求婚。
郑太子忽拒绝这桩亲事,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坏事坏在太子忽即位后被赶下台,直到最后被刺杀时,没有外援,只能挨揍;好事好在这个齐僖公的女儿实在不是什么好鸟(后文会讲)。
齐僖公有一个侄子,叫姜无知(更不讲究),史称公孙无知(国君兄弟之子称公孙),是僖公同父同母弟弟的儿子,这个弟弟在僖公32年死了,僖公就很宠这个侄子,给他的待遇非常优厚,与太子无异。
弟弟死后一年,僖公也随之而去,太子姜诸儿即位,他就是齐襄公,一个敢于冲破世俗爱情观的帅哥。
先看看齐僖公几个有名的子女:大儿子齐襄公诸儿,二儿子公子纠,老三就是齐桓公小白;还有两个著名的女儿,姐姐宣姜,她就是老流氓卫宣公从儿子手中抢来的媳妇,妹妹文姜(《史记》称鲁夫人),她就是齐僖公向郑国求婚的那位。据说这两个女儿都是春秋美女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美女。
文姜是齐襄公的妹妹,这二位之间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种关系我们俗称**。在古代史书中记载天子王侯**的有很多,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但像齐襄公这样亲兄妹**还真有点儿少见,齐襄公也算是开先河了。
如果只是**,齐襄公也没那么惹人讨厌,但他偏偏还要做出点儿让人大吃一惊的事儿。让齐襄公很郁闷的是老爸把文姜嫁给了鲁桓公(本来准备嫁给郑国的),活生生拆散了这对亲鸳鸯。
齐襄公4年,鲁桓公带着文姜来齐国做客,齐襄公的好事儿来了,文姜的好事儿也来了,鲁桓公万万想不到,自己的死期也来了。
我不知道这一天的天气怎么样,但对于这对兄妹来说,似乎是阳光明媚,我也不知道鲁桓公知道这件事的一霎那,心里是怎么想的,反正很生气,《史记》上说他“怒夫人”。为什么他单单只对夫人发怒,原因很简单,齐国他惹不起。
之后文姜把这件事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也是要脸的人,如果鲁桓公把这件事带回了鲁国,那……。齐襄公认为只能让鲁桓公死了,他一死,这事儿就永远没有第三个人知道了。很显然这是极其幼稚的想法,要不然怎么两千多年后的我们,还在对这件事品头论足呢?
齐襄公找来了一个叫彭生的大力士,让他把喝醉的鲁桓公扶进车里,然后彭生把鲁桓公用胳肢窝生生夹死(技术难度非常之大)。可怜的鲁桓公连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齐襄公实在是诸侯杀手,前面讲到郑国君子婴也是被他杀的。
马上,齐襄公就为鲁桓公报仇了,在鲁国的舆论压力下,齐襄公处死彭生,以掩人耳目。其实也没怎么掩住别人的耳目,可以想象,彭生在死之前,肯定对齐襄公破口大骂。
鲁国人没有找齐襄公麻烦,齐国人却找了齐襄公的大麻烦,这个大麻烦要了齐襄公的命,也为姜小白铺平了第一段即位道路。
(2)即位前夕
齐襄公12年,齐襄公派了两个人去戍边,一个叫连称,一个叫管至父,齐襄公答应他们,戍边一年,等瓜再次成熟的时候就找人替代他们。
作为一个富n代的贵族贵人,贵人多忘事,齐襄公眼睛都没眨一下,就把这事儿忘了。等到瓜熟之后,二人请求替代,齐襄公早已忘得老远,替代啥,你们就在那儿呆着吧。
要不怎么说齐国人猛呢,二人一生气,就联合公孙无知造反。齐僖公死后,公孙无知的待遇早就被齐襄公撤了,二人又有矛盾,公孙无知早就想把襄公赶下台了。
这一年的冬天,齐襄公出去游猎,见到了一只野猪,这只野猪发疯似的扑了过来,旁边的人说,这是彭生。齐襄公不信那个邪,拉弓就射,没想到野猪竟然站起来狂叫,齐襄公一害怕,从车上摔下来把脚伤了,鞋也丢了。
齐襄公实在是个变态,自己把鞋弄丢了,他就把主管鞋的人叫茀的抽了三百鞭子,试想一下,在寒冷的冬天抽你三百鞭子是个什么感觉,如果我是茀,我也联合无知造反。然而古人的心思的确让人捉摸不透,这个叫茀的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忠诚。
连称、管至父二人一听襄公受伤了,觉得机会来了。二人马上率兵联合无知来到宫中,正碰上茀,茀一看这阵势,这明显是要造反,茀说:“同志们,总算把你们盼来了,我是地下党的,你们先不要进去,我来为你们探路!”
半路杀出个地下党,无知等人都不信,茀就把衣服一脱,指着鞭子留下的伤痕说:“这就是我造反的理由,这总相信了吧!”无知点头。
茀进去了,进去就把襄公藏了起来。
进去了这么久,怎么还没出来?公孙无知两眼一瞪,中计了!
无知带兵入宫,杀死了一切拦路者,包括茀。一顿搜查,拖出襄公,手起刀落,大功告成。整个造反运动一气呵成,干净利落,不带半点儿泥水。
公孙无知和许多同时期的造反者一样,好像很快就成功了,但也和很多造反者一样,来的快去得也快,就像现在的一句话:我们都是打酱油的。
第二年春天,无知在雍林游猎,雍林人与无知有旧仇,就以平叛的名义杀死无知。又是一位死在游猎上的国君,很多国君都因为游猎而被杀,可能这里人少,没有很多保镖,容易下手,无知对得起这个伟大的名字,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此时的齐国处于无政府状态,有即位资格的只有两个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当初襄公无道,这两个弟弟害怕受牵连,就都逃到了外国,公子纠逃到鲁国,因为他母亲是鲁国人,跟随并辅佐公子纠是召忽和管仲,小白逃到了莒国,跟随他的是鲍叔牙。
姜小白的母亲是卫国人,为什么他没有逃往卫国,原因也很简单,太远。齐国大夫高傒等人和小白关系很好,无知一死,高傒马上私下通知小白,小白飞奔入齐。鲁国稍晚才知道,也发兵护送公子纠入齐,与此同时,管仲带领轻车快马去截杀小白。
这就好像我们玩赛车游戏,赢得比赛有两种途径,一是提高自己的速度,二是撞击对手的车,减慢对手的速度,或是撞翻对手的车,让对手永远失去速度。现在管仲的方法就是第二种,撞翻小白的车,小白一死,万事大吉。
这是阳光明媚的一天,小白策马飞奔在回国的路上,突然他看见前面有一片阴影,他顿感不妙,他减慢速度,准备上前一探究竟。突然,眼前出现一个黑点儿,不好,小白大叫一声,应声而倒。
<a href=http://www.*****.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