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些古代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攻城比守城难太多了。只要城内的人坚守不出,攻城方很难有所突破,所以古人常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上次楚国攻郑胜利,是因为郑国主动与楚国进行巷战,而宋国此次却是抱着亡死战的决心坚守不出,所谓哀兵必胜,所以楚国这次,确实是在啃一块硬骨头!
而且这块硬骨头一啃,就是九个月!解扬向宋军喊话的时候,距离楚国发兵围宋已经近九个月了。
(1)血染的王座
近九个月了!谁也没想到宋国人这次这么顽强,玉石俱焚,誓不投降!当初申舟被杀的仇恨,熊侣也只能选择渐渐淡忘了。粮草跟不上,强围宋国就是妄想。熊侣只能选择退兵了。
“退兵了,那我的父亲怎么办!”申舟的儿子跪在熊侣面前。
熊侣睁着欲裂的虎目,却不敢面对申舟儿子申犀的哭诉。
是啊,当初申舟服从君命,慷慨赴死,我答应他若死我就灭宋,现在却要夹着尾巴撤退,身为国君的颜面往哪里放!
但继续打的话粮草又跟不上,又能怎么办呢?楚庄王说不出话来。前文出现过的申叔时当时正在为熊侣驾车,他为熊侣出了个注意。
楚国人的方法是,在宋国的郊野建房子,让种庄稼的人回来种庄稼,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和宋国人死磕到底。
宋国人欲哭无泪,楚国人这是摆明了自己的态度:你不投降,我就住下了。
那么此时宋国城内是什么情况呢?
“易子而食,析骸以炊”,这是宋国执政华元自己说的原话。
华元也是一条好汉,他知道仗达到现在,交战两国互相都陷入尴尬困境,都需要一个台阶下,好早点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决定冒险。
可能是春秋时期的战争大都遵循礼法,对于奸细斥候之类防备不深,华元在国家被包围的情况下,大半夜偷偷潜入楚国统帅子反的营帐,而子反正在睡大觉。
当然,华元可不是来当刺客的,他叫醒了子反,说:“我们国君派我把情况如实相告,我们城中早已经断了粮食,只有互相交换孩子吃掉,用死人的骨头烧火。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会签订城下之盟,那和亡国没有区别,但如果贵军能够后撤三十里,那宋国就愿意听从楚国的调遣。”
子反身为主帅却被敌国头领登上床,既惊奇又害怕,只能先私自与华元结盟,然后迅速报情况一五一十汇报给了楚庄王,熊侣则权衡利弊,担心大军久在国外,国内容易生变,于是答应了华元。
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楚军后退三十里,楚、宋两国签订合约,以华元为人质,约定互不欺骗。
虽然宋国极大的挽回了自己的尊严,但仍然改变不了服从楚国的事实。
楚国虽耗费了九个月都没能攻破宋国,但仍然让举世皆震惊。楚国的后勤竟然可以维持九个月的攻坚战,这是一种怎样的国力,所有的中原诸侯都捏出一拳冷汗。
围郑之战,晋国未能援救郑国,战败于邲;围宋之战,晋军甚至连援兵都不敢派出。至此,通过十几年奋战,陈、郑、鲁、宋等主要中原国家终于先后服从,而老霸主晋国却接连失败。
楚庄王的霸业,成了。
我们来看一下楚庄王时期的国际形势。
晋国自文公以来,都处于一个霸主地位,虽然被楚国连连挑战,但总归实力并未有大的损伤。能有与晋国有一争之力的,无非是四个国家,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和南方的楚国。
秦国是晋国的老对手,可惜的是总也突破不了晋国的封锁,就连最为强盛的秦穆公时期也只能与晋国互有胜负,虽有一战之心,却无一战之力。所以秦国为了牵制晋国,往往与楚国交好,楚庄王在与晋国争霸时期,秦国都有暗中协力。
齐国也是老牌霸主,但自从齐桓公死后就一蹶不振。楚庄王十五年,齐桓公的孙子齐顷公即位,这位齐顷公年轻气盛,明里暗里都在跟晋国作对,不仅联合鲁国公室攻伐与晋国交好的鲁国三桓势力,甚至在朝堂之上嘲弄晋国使者郤克,楚庄王借此机会不停向齐国伸出橄榄枝。有齐国在晋国的北方捣乱,熊侣在争霸时才能大展拳脚。远交近攻这一招,熊侣也算是先驱。
(2)霸主之殇
熊侣这一生,太不容易了。
即位第三年,熊侣联合秦、巴,攻灭庸国;
即位第八年,熊侣带兵讨伐陆浑戎,问鼎中原;
即位第九年,熊侣平定若敖氏的叛乱;
即位第十年,熊侣带兵讨伐郑国;
即位第十六年,熊侣带兵伐陈灭陈又复陈;
即位第十七年,熊侣第六次讨伐郑国,亲率大军与晋军在邲地决战;
即位第十九年,熊侣亲帅大军围困宋国九个月;
即位第二十三年,劳累一生的熊侣,倒下了。
熊侣这一生,太不容易了;楚国的霸业太不容易了。
相对于齐国和晋国,秦国和楚国的霸业,要困难很多。
齐国可谓是抢占了历史先机,齐桓公称霸的时候,郑国小霸已经衰落,晋国长期处于内乱,楚国也才刚刚崛起,所以那一场八国伐楚之战都没有打,齐国的霸业便确定了。
晋国的机遇也还好,晋文公之时,齐国已经衰落,秦国又是盟国,只需要与楚国城濮一战之胜,便成就了强国霸业。
秦国不容易,西有诸多戎族,东有强大晋国,与晋国战而不胜,与西戎战而大胜,因此也只能获得西方霸主的荣誉称号。
楚国最是充满血泪,楚庄王之时,国家危如累卵,熊侣亲自四方征伐才使国家安定,与郑、宋、晋,皆是一战再战,血战到底,才获得霸主之位,楚王宝座真是殷红遍布,满是鲜血!
几乎所有的霸主都有几个共同的优点。
一是重视人才,二是善于纳谏,三是善于调解人员矛盾。
无论哪个时代,最宝贵的资源都是人才,春秋也是一样。如果国君不仅重视人才,还能够“择其善者而从之”,可以说或大或小必有一番作为。
比如齐桓公,身边有管仲、鲍叔牙等人;比如齐桓公,身边有狐偃、赵衰等人;比如秦穆公,身边有百里奚、蹇叔等人。而郑庄公之所以在春秋早期那么活跃,主要依靠自己的才智和谋略;宋襄公之所以一败涂地,则是有一个贤才公子目夷却不能听从。
熊侣也是如此,在“三年不飞不鸣”的阶段,就默默关注了一批忠直之士如伍举、苏从。当政之后又提拔了大批人才,如子重、子反、伍参、孙叔敖、申叔时等人。其中最核心的代表就是孙叔敖,孙叔敖在管理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事等方便均是劳心劳力、表现杰出,熊侣称霸,孙叔敖功莫大焉。孙叔敖就好比于汉高祖刘邦身边的萧何。
善于纳谏这一点在熊侣身上也有集中体现,从最早伍举、苏从的劝谏,到申叔时恢复陈国的劝谏,再到伍参劝说与晋军决战,熊侣无不从谏如流。
调节手下矛盾,则是古今霸主皇者过不去的一关。郑庄公死后和齐桓公死后,国家都是陷入一片内乱,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调节好手下矛盾。
很不幸,楚庄王也是。
公元前591年,即楚庄王二十三年,楚庄王熊侣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而太子审才十几岁,不足担当国家重任。熊侣赶紧召来子重、子反、屈巫等人托付往后重任。
这年秋天,一代霸主楚庄王熊侣病逝,子重、子反按照先王遗志,立太子审为国君,是为楚共王。
熊侣一死,国内矛盾迅速爆发。此时国内权势最大的,莫过于子重、子反了,他们都是先王胞弟,又分别担任令尹和司马,可谓权势滔天,与他们矛盾最深的就是前文讲过的夏姬的最后一任丈夫——屈巫。
早在楚庄王二十年的时候,子重向庄王请求赏田,庄王虽然答应,但屈巫站在国家战略大局一方,对此表示反对,子重在此时便与屈巫结下梁子。
楚共王刚刚即位的头一年,屈巫奉命出使齐国,趁此机会来到郑国带走夏姬投奔晋国,晋景公封其为大夫。重臣投敌,此事在楚国国引起轩然大波。
曾经也爱慕夏姬,但被屈巫劝止的子反心头怒火中烧,子反建议楚共王向晋国示好,让晋国不重用屈巫,共王却认为屈巫以前为庄王立下许多功劳,值得宽恕,所以没有答应。子反则马上与子重合谋,杀光了屈巫的族人,还杀害了夏姬前夫之一襄老的儿子黑要,并且掠夺了他们的财富。
前文讲过一笔,屈巫由此悲愤交加,忠心事晋,提出联吴制楚的策略,还出使吴国,担任吴国的军事顾问。吴国的崛起,给楚国惹下了无穷祸患。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晋国执政郤克,趁楚国内乱,发兵攻齐,齐顷公大败,只能与晋国结盟,失去了齐国的声援,楚国霸业便又跌落了一分。
楚共王十六年,楚国与晋国围绕郑、宋二国的争斗爆发了鄢陵之战,最终楚军战败,共王甚至被晋军射中一只眼睛。晋国虽然内乱不断,但在晋悼公继位后,又大致恢复了昔日霸主荣光。
与此同时,楚国又遭受到了新兴崛起的吴国不断的侵扰,慢慢失去争霸中原的劲头。楚共王死后,楚国内乱不断,共王诸多儿子中竟然有四个接连当上国君,楚灵王、楚平王等昏聩之君的出现,让楚国内政一片混乱,以至于在楚昭王之时,楚国遭受到了吴国毁灭性打击,甚至一度亡国。
楚国的衰落,代表着春秋中原争霸的最后一颗巨星,陨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