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公孙无亏在易牙等人的支持下即位,太子昭逃往宋国。齐国因内乱而失去霸主地位,这对有野心图霸的人来说,是个好机会。而此时,就有一个人看着这台好戏,这个人就是宋襄公。
(1)成功的第一步
宋国的始祖是微子,纣王的的哥哥,是个贤人,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封微子到宋国(殷商故地),爵位是最高级的公爵。传到宋桓公时期,齐桓公称霸(桓公和桓公不一样)。
宋桓公的太子是兹甫,兹甫有一个哥哥公子目夷(即公子鱼)。桓公病,兹甫觉得目夷更贤能,想让桓公把君位传给目夷,桓公觉得兹甫心中存大义,自己没有看错人,更坚定的让兹甫即位。
兹甫即位,他就是宋襄公。襄公以庶兄公子目夷为相。
宋国是个小国,没错,宋国是公爵,高于齐鲁,高于陈卫,更高于秦楚,但它就是一个小国;西周时就是,春秋时更是;到宋襄公时期,也仍旧是。
没有一个**丝不希望自己鲤鱼跳龙门,一夜变成高富帅的。宋襄公就是这样想的,各个小国国君都是这样想的。当年郑庄公能变成高富帅,靠的不仅是祖上两代基业,更靠的是自己的脑子,有准备的人就有机会,有脑子的人就能抓住机会。
机会,不能说少,靠的就是自己的脑子,春秋时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襄公8年,齐桓公死,齐国乱,齐太子昭奔宋。机会说来就来,而宋襄公自认为是个有脑子的人,可惜仅仅是自认为。
宋襄公马上通知周边诸侯,让他们帮助宋国护送太子昭到齐国即位。周边国家知道,所谓护送,就是要跟齐国开仗;因为齐国已经有公孙无亏即位了,这孙子会那么好心让位吗?果断是不会的。
帮宋国的国家只有三个小国:卫、曹、邾。
一个踌躇满志的人,信心满满,要干一番大事业,结果一开始就被抽了一大嘴巴,一般人的心就马上降到冰点。不过宋襄公不是一般人,很不一般。
当年齐桓公首次会盟的时候,不也只有三个小国到场吗?万事开头难,齐桓公当年是这样,我现在当然也是这样;齐桓公之后是怎样,我之后也……
宋襄公的第一步成功了。当听说,宋襄公带着四国联军讨伐齐国时,齐国的大夫们马上杀公孙无亏,迎接太子昭。
(2)很傻的第二步
仗都没怎么打,怎么就成功了?师出有名。说实话,宋襄公这次机会把握的还真是不错。宋国平定了齐国之乱,国际地位自然有所提高。不过想要成为下一个齐桓公,就必须进一步和更多的诸侯会盟。
这次襄公学聪明了,他怕跟上次一样,大国你不理他,就先约曹、邾、腾、鄫四个小国开会。让襄公没想到的是,眼看会盟的日期将要到来,来的竟然只有曹邾两国,滕国犹犹豫豫很晚才来,鄫国干脆动都不动!
襄公认为,滕国和鄫国,一个侯爵,一个子爵,竟敢不听我堂堂公爵的话,该是动手的时候了,当年齐桓公不是这样对付郑鲁二国吗?
襄公感觉自己离当年的齐桓公越来越近了,这真是非一般的感觉。可惜,襄公毕竟只是襄公,不是齐桓公。
襄公先责问滕侯,把他关了起来;鄫子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很是害怕,连夜赶了过去,但还是迟到了三天,没想到这一迟到,却让自己的转世日期提前了。
襄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要把鄫子当做祭祀睢水的祭品。
这毫无疑问是个极其二的想法,用活人祭祀的野蛮习俗早就废除了,现在襄公却要把一个诸侯国的君主当祭品,他难道觉得自己不够出名吗?
公子目夷没有这么二,劝襄公千万不要这么做,要以仁义为先。襄公同意仁义,但他认为得先维持威严。
你当初要把君位让给目夷,不就是因为他有贤才吗?为什么现在又不听他的劝谏呢?
这是襄公第一次不听目夷的话,以后的事会证明,襄公每一次不听目夷的话,就会吃大亏。
滕侯被押,鄫子被杀,曹国看不下去了,还没到结盟的日子,曹共公就偷偷溜走了。曹国的离去,襄公觉得天都黑了,仅仅是会盟几个小国,就弄得这么曲折,这可怎么办?
襄公的办法是,既然会盟不了小国拿了,那就干脆直接联络大国算了。襄公的这个想法告诉我们,人,原来可以二到这种地步。
楚国,当时已渐渐强大,楚成王先前已经和齐、鲁、陈、蔡、郑等国订立盟约。襄公觉得只要与楚国会盟,就能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公子目夷反对,他认为楚国是蛮国,现在是发展的强势期,根本不会老老实实和宋国会盟,去联络楚国,就是引狼入室。襄公不知道哪来的信心,他觉得自己诚心实意,就算是蛮国也会被感化。
这是襄公第二次不听目夷的话。
襄公派使者带了礼物去见楚成王,说是要请楚王到宋国跟齐、宋二国进行友好和平的会盟。楚成王想了一下,答应了。
齐国之所以还听听宋襄公的,是因为齐孝公靠襄公才登上君位的。
这次三国之会,约定除这三国外,还要邀请郑陈蔡曹许鲁等国于秋天在宋国盂地会盟,而且这次会盟要跟以前齐桓公一样,是“衣裳之会”,参与国不能带武将和军队。
(3)更傻的第三步
这次会盟至关重要,与会各国特别是小国,他们都知道,这次的会盟将会决定他们会以后要跟着谁走。
转眼到了秋天会盟的日子,除了齐鲁二国,各国国君都到了。齐孝公受不了宋国总以主人自居,借口不来;鲁僖公瞧不起楚国这样的南蛮,也不来(鲁国万万想不到,后来吞并鲁国的,正是今日瞧不起的南蛮楚国)。
之前,公子目夷劝襄公带点兵去开会,怕楚国会生出变故。襄公说这是“衣裳之会”,自己不能失信。目夷无话可说。
这是襄公第三次不听目夷的话。
其实襄公心里也没底,不过到场之后一看,楚王身边没有一个人是武将打扮,心里这才放心。
可惜,那仅仅只是打扮。
开会地点在宋国,宋襄公作为东道主,首先向诸侯们致辞:“各位诸侯,今天劳烦大家来到敝国,不是因为别的,我们需要像齐桓公时期一样,签定盟约,维护稳定……”
这一番话,其实就是说,我要当齐桓公,你们同意吗?
楚成王冷冷的看着宋襄公:“说得好,但不知道谁坐这第一个位子?”
底下一帮人都听出来这两个人想干什么了。
宋襄公说:“宋国是公爵,第一等爵位的诸侯。”言下之意,盟主非宋国不可了。
楚王冷笑:”那楚国还是王爵,王爵可比公爵大!”
襄公没想到楚王如此无赖,脸涨得通红,大吼:”谁都知道我宋公是天子所封,你楚王是自己封的假王!”
楚王也不甘示弱,怒喷:”既然知道我是假王,那你还请我来干什么!”
襄公身子一瘫,无话可说。
就这样,宋襄公被楚国不费吹灰之力地抓走了。就连公子目夷也看傻了。
(4)作死的第四步
但很快,公子目夷等人就冷静过来,宋国公推目夷摄政。
楚国想利用宋襄公逼迫宋国屈服,于是就把大军开到宋国城下,大声叫嚷:”你们国君在我们手里,想要救他出来,就马上投降。“
宋国公孙固不甘示弱:”我们已经新立国君了,旧君你们要就送给你们吧,我们是不会投降的!”
楚成王下令攻城,但宋国方面在公子目夷等人的领导下,一时难以攻破。楚成王气急败坏,下令处死宋襄公。
成得臣(字子玉,牛人一个),对楚王说:“大王你曾经说宋公不应该杀害鄫子,现在杀宋公,岂不是跟他一样吗?”
“杀又不是,放又不好,那该怎么办?”
子玉说:“此次会盟,鲁国自称礼仪之邦,瞧不起我们楚国,咱们不如请他来开会,说要把从宋国得来的财物送给他们,请他来处置宋公。鲁国肯定不敢不来,一定会为宋公求情,然后我们做个顺水人情,放掉宋公,臣服鲁国,离大王的霸业就更近一步了。”
楚成王听了这个建议,召集诸侯开了个会,会上郑国提议让楚国当盟主,各国一起求情。就这样,宋襄公又回来了。
他一回去,公子目夷马上把权力有交还给他。
羞耻,悔恨,坑爹,恼怒,情何以堪……
估计这些就是襄公重返心中的潜台词。
在这些潜台词的驱使下,宋襄公励精图治,在公子目夷等人的辅佐下,宋国逐渐变为强国,称霸一方……
你这是在做梦吗?你也太瞧得起他了吧!
在这些潜台词的驱使下,宋襄公越想越不是滋味,越想越越恼火,堂堂公爵,让一个荆蛮这样侮辱!
但楚国毕竟强势,暂时惹不起。对了,郑国,你丫的竟然提议让荆蛮做盟主,简直不能忍,打不过楚国,还打不过你!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举兵伐郑,公子固等人劝谏无效。
<a href=http://www.*****.com/?a><a>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com阅读。</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