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道我在受虐,却没看到我的奋斗。你否定我的过去,我创造我的历史!你嘲笑我土地狭小,我可怜你总是征战不休。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弱小,我们会证明这并不是你的时代。生存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战争和侵略,但那有怎样?哪怕国破家亡,也要死得漂亮!我是鲁国,我为春秋代言!
提到齐国,就不能不说鲁国。前文说过,鲁国在春秋时期从来没有真正在齐国面前抬起头来,尽管也曾经打过齐国的胜仗,占过齐国的便宜。
(1)西周时期的鲁国
鲁国在春秋时期不算一个一流的强国,但从始至终是个极有名气的国家,不像前文所讲的莒、邾等国家一样,大多数人听都没听说过。
鲁是一个高贵的姬姓封国,鲁国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也是第一代周公,名字叫姬旦,一般我们叫他周公旦。
他是周武王最能干的一个弟弟,中国历史上的圣贤中的圣贤,。他辅佐武王伐纣,实行分封制,制定礼法;武王死后,成王年幼,他成为摄政王,平定管蔡之乱,威服东夷。他是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人物。
周公有时为了接见人才,就算吃饭也要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就算洗澡也要挽着头发迫不及待的出来。是故曹孟德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史记》上面说,武王病重时,周公曾向上天祈祷,希望把武王的病转移到他身上来,如此事属实,则周公高义真无人能及。成王幼时生病,周公又去祈祷,请求转移疾病,并将祷词藏在府中,到了成王长大成人,执掌朝政,有人因摄政王之故,诬陷周公,周公逃到楚国,成王发现府中祷词之后,悔恨大哭,又迎回周公
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封到鲁国,伯禽就是鲁国第一代国君。
伯禽之时,有管蔡之乱,鲁国之内的淮夷、徐戎等少数民族也跟着起哄,伯禽率兵平定。
西周时期的鲁国,也跟其他国家一样,时不时就发动个政变,来个弑君自立。
西周末,周宣王立鲁懿公,九年之后,懿公的侄子伯御杀懿公,鲁人立伯御为君。十一年之后,周宣王伐鲁,杀伯御,立鲁孝公。自此之后,诸侯多叛王命,包括亲周忠王的鲁国。
鲁孝公27年卒,子惠公立,惠公有一个庶长子名息,公子息长大后娶宋女为妻,结果惠公一见宋女貌美,就自以为妻,生子允,立为太子。
惠公46年死,国人见允年少,就让息摄政,而不说是即位,他就是鲁隐公。
而此时,春秋也差不多开始了。
(2)和齐国的爱恨纠葛
鲁隐公11年,公子翚(也叫羽父,公子挥)对隐公说,公子允始终是你的威胁,我帮你杀他,你让我当国相。但隐公很忠厚,说我只不过是摄政,等公子允长大了,我就应该还政给他。公子翚惧怕隐公告诉公子允,马上在公子允面前诬告隐公,说隐公想杀他。公子允可没那么忠厚老实,想都没想,马上就与公子翚合谋,杀害了隐公。
公子允即位,是为鲁桓公,可能是因为报应,他是春秋史上一位死得颇为可笑的国君。
鲁桓公3年,桓公娶了齐襄公的妹妹,生了个儿子,叫公子同。
前文已经说过,齐襄公和这个妹妹有一段难以割舍的不伦之恋,尽管他的父亲早已经将这个妹妹嫁到了鲁国,但齐襄公仍然日思夜寐。
桓公18年,桓公将协同夫人出使齐国,大夫申繻劝谏他,说这不合礼法,桓公不听。
似乎史书上都是这样,一件重要事情发生前,总有一些预兆,或者重要任务的预言。
果然,到了齐国之后,桓公发现了齐襄公和自己夫人的事情,桓公大怒,斥责夫人(也只敢斥责夫人),鲁夫人告诉了齐襄公,襄公就想设计杀害鲁桓公,遮己之丑。
这一年四月,齐襄公宴请鲁桓公,灌醉桓公之后,襄公让大力士彭生抱住桓公,彭生用双臂之力,活活将桓公夹死。齐襄公对外宣称是彭生杀害了桓公,然后处死彭生。据说彭生死前大骂襄公,于是这件事就传了出去。
鲁太子同即位,是为庄公。
庄公的母亲鲁夫人也留在了齐国,不敢回鲁国。
庄公在位的时候,春秋这台好戏的大幕也已经渐渐被拉开,鲁国也渐渐热闹了起来。
庄公8年,齐国公子纠来到鲁国,政治避难。这对于鲁国来说是个好机会,公子纠母亲是鲁人,鲁国就是公子纠的舅家,齐国被齐襄公搞得不成样子,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内乱,这时候如果鲁国保送公子纠去当齐国君主,就有平齐之功,而且又能傍上齐国的大腿。
可惜的是,身在莒国的公子小白下手实在太快了,要不然鲁国的美好设想就能成功了。为此,鲁国和已经即位的小白打了一仗,失败,于是被迫杀掉公子纠,以讨好小白。
庄公13年,齐国与鲁国在柯地会盟,其间鲁国惊现“民族英雄”曹沫以匕首劫持齐桓公,替鲁国要回了不少失去的土地。
(3)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之乱是鲁国在春秋时期彻底沦为小国弱国的源头,这段历史是鲁国最乱的时候,《史记索隐》就说:“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而这乱子的就处于庄公时期。
在鲁庄公的最后时刻,令他最头疼的还是继承人问题。夫人哀姜没有生子,哀姜的妹妹叔姜生了公子启,自己最宠幸的爱妾孟任生了公子般,而另一妾成凤生了公子申,到底由谁来即位?三个儿子中他最看重的是般,可是他心里明白,由谁继位,他三个弟弟的态度是关键。二弟庆父不是什么好东西,于是就叫来三弟叔牙商议后事。谁知叔牙早被庆父收买,极力推荐庆父,庄公没说什么。又叫来四弟季友,季友明白庄公的心意,称愿竭力拥戴般继承王位,并帮庄公除掉了叔牙,庄公这才放下心来。
八月,庄公挂掉,季友设计毒死了叔牙,让公子般登上了王位。庆父哪能忍下这口恶气,他早和桓公夫人哀姜有奸情,二人谋划杀公子般,另立新君,让谁继位呢,哀姜极力怂恿庆父登基,庆父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不能急躁,先立公子启,而启是哀姜的亲外甥。庆父发动政变,杀公子般,让公子启当了国君,这就是鲁闵公。季友感到了威胁,就带着公子申逃到邾国去了。哀姜叔姜都是齐国公主,闵公自然是齐国的外孙,庆父仍感新君地位不稳,就到齐国去争取援助,齐桓公答应了他。
第二年,丧心病狂的庆父又杀掉了闵公,并且自立为国君。这一下,齐桓公不能忍了,他作为中原霸主,对邻国的动乱不能不问,况且被杀的是自己外孙,于是派大夫仲孙湫以吊唁名义去鲁国查看情形,公孙湫回来报告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鲁人见庆父连杀两个国君,百般胡作非为,已满腔愤怒,听说齐国也要出兵,就纷纷起来反对庆父。这时身在邾国的季友也出来讨伐庆父,并拥戴公子申为国君,鲁人热烈响应。庆父仓惶逃到莒国。季友带申回国,并立为新君,这就是鲁僖公。后来鲁僖公让莒国杀庆父,庆父走投无路,被迫自杀。
(4)三桓专政与鲁国的灭亡
鲁僖公立33年卒,子文公即位;文公立18年卒,文公有两个嫡子,一个庶子,庶子借大夫襄仲的力量,杀两嫡子,进而即位,为鲁宣公。
以下是鲁宣公以后的鲁国世系:
鲁宣公立18年死,子成公即位;成公也立18年死,子襄公即位;襄公立31年死,子昭公即位;昭公立32年死,弟定公即位,定公立15年死,子哀公即位;哀公立27年死,子悼公即位;悼公立37年死,子元公即位;元公立21年死,子穆公即位;穆公立33年死,子共公即位;共公立22死,子康公即位;康公立9年死,子景公立;景公立29年死,子平公立;平公立20年死,子文公立;文公立23死,子顷公立;顷公24年,楚考烈王灭鲁。自周公旦到鲁顷公,凡34世。
宣公之后的鲁国,已经衰落,外面是齐、晋、楚大国争锋,哪个占上风就依附哪国;而国内是公室益衰,三桓专政。
所谓三桓,就是鲁桓公的儿子,也是鲁庄公的兄弟庆父、叔牙、季友,他们的后代世为卿大夫,形成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支公族,史称三桓。
三桓专政始于宣公时期,三桓趁公室内乱在各自地盘发展势力,操纵国政,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鲁成公、襄公都是幼年即位,三桓逐渐控制了鲁国的经济政治,襄公时期,三桓瓜分了鲁国的军队、人口。
鲁昭公不甘心做傀儡,联合一些公族攻打三桓最强的季氏,结果惹来三桓联合伐公氏,将昭公逐出鲁国,由季氏摄政。
有意思的是,三桓想夺公室之权,三桓的家臣也想夺三桓之权。定公时期,季氏家臣阳虎联合季氏一些不得志的族人,想要谋去三桓,结果反被三桓击败,阳虎逃到晋国。
也是定公时期,齐鲁会盟,陪同定公的乃是大名鼎鼎的孔丘,孔丘建议定公带兵藏在后面,消除了齐国想要劫持定公的野心。定公遂让孔子为司寇,谋弱三桓,三桓势强,反把孔丘赶走。
直至鲁穆公时期,鲁国实行改革,渐渐摆脱三桓专政,季氏据其封地,称为独立小国,其他二桓封地皆被齐国攻陷。
三桓已去,鲁国也即将被淹没于历史的大潮下。(本卷完)
<a href=http://www.*****.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