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救英雄深入虎穴拒劲敌共赴黄泉
“浮休道人?”堂堂的文丞相,竟然自称“浮休道人”,怎不令人费解?
张千载见郑虎臣等百思不解,便曲为解说道:“其实,文丞相不仅自号‘浮休道人’,还自号‘三了道人’哩!”
——故事还当追溯到宋度宗咸淳元年,那时,文天祥开始经营文山。咸淳七年,文天祥在文山起宅。文山位于庐陵南百里,两山夹一溪,溪水曲折清澈,山林繁茂葱郁,端的秀美清净;文天祥计划年老致仕后,退为潜夫,终老此山,故自号“文山”。但他作《胡笳曲》时身处囹圄,根本无法完成上述心愿,故自号“浮休道人”;他自己虽然没有明确解释此号的含义,但很显然是来自《庄子·刻意》中的“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含有此生即休之意。
文天祥的另一个号叫“三了道人”。据与文天祥同时代的宋末诗人、画家郑思肖《文丞相叙》所云:“公自号‘三了道人’,谓儒而大魁,仕而宰相,事君尽忠也。忠臣、孝子、大魁、宰相,古今惟公一人。”文天祥认为自己在科举、仕宦、事君三件事上都已做到至极,故自号“三了道人”。
一人而有两个“道人”的称号,可见文天祥对道教是何等的信仰。
事实上,文天祥年轻时,有一次病重,梦见自己被天帝召至天庭,天帝赦免了他,梦醒后大病立愈。为此,他写了《病甚,梦召至帝所,获宥,觉而顿愈,遂赋》一诗。大抵从这时开始,文天祥便已有了有出世之心,有其诗《借道冠有赋》为证:
“病中萧散服黄冠,笑倒群儿指为弹。
秘监贺君曾道士,翰林苏子亦祠官。
酒壶钓具有时乐,茶灶笔床随处安。
幸有山阴深密处,他年炼就九还丹。”
尔后,其二子一名道生,一名佛生,亦足见其早就同佛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仅如此,文天祥的妻女也信道:
文天祥兵败后,妻女被俘。“欧阳夫人被虏后,即到燕都,与二女皆留东宫,服道冠裳,日诵道经。后随公主下嫁驸马高唐王,居大同路丰州栖真观。······明年,归故里。凡亲友馈遗,仍专收贮之。又明年正月,夫人曰:‘吾海上祸乱中,叩之神,只乞保庇,拟建灵宝醮筵以谢。······寓丰州,寻申前请,今得生还,拜神佛之赐。合以己所得馈遗,正月元夕酬道醮,······毕其心愿,即死瞑目矣。’”
其时,文天祥对道教的信仰可以说是既始终如一,又坚定不移的:
在行军打仗之时,他还在读道经,同道士一起商榷道教秘术。有诗为证:
其在《赠老庵廖希说》中有云:“山中老去称庵主,天上将来说地仙。面皱不妨筋骨健,舌存何必齿牙全。金精深处苓堪饮,更住人间八百年。”在《赠适庵丹士》中,诗人先是抒发自已求仙修道的愿望,最后两句则道:“从军卧山中,共谈弘景秘。”
文天祥与道士、方士的交往其实相当地广泛:其赠答道士、方士的诗在三十首以上,如《赠萍乡道士》、《送武夷赵王宾道士》、《题罗道士玉涧》等;通过这些诗文,能够确定与文天祥有交往的,就有罗道士、赵道士、灵阳子、彭道士、娄道士、邹道士、云屋道士、徐相士等十人。何况,文天祥与有些道士有交往而未必一定要留下诗文哩!
当然,一直到被捕入狱,文天祥仍没放弃道教信仰;他在《五月二日生朝》中写道:
“北风吹满楚冠尘,笑捧蟠桃梦里春。
几岁已无笼鸽客,去年犹有送半人。
江山如许非吾土,宇宙奈何多此身。
不灭不生在何许,静中聊且养吾真。”
“白天作楚囚,晚上梦游仙”,大概诗人是聊借狱中无事之机,“养真”修道,以至于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诗人仍能保持那样地镇静和乐观的罢!
汪元量此人,就是被忽必烈钦赐的黄冠道士。
另外,文天祥虽然不怕牺牲,抵得住利诱;但是后来,当一个叫“灵阳子”的道士跟他谈道时,却让他重又动了归隐佛道之心。
——灵阳子来狱中见他后,文天祥有《遇灵阳子谈道赠以诗》曰:
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
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
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缨。
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
偶逢大吕翁,如有宿世盟。
相从语寥廓,俯仰万念轻。
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
人一阴阳性,本来自长生。
指点虚无间,引我归员明。
一针透顶门,道骨由天成。
我如一逆旅,久欲蹑屩行。
闻师此妙廖,蘧庐复何情。”
原来,与灵阳子的谈道,激起了文天祥对往昔逍遥岁月的回忆。
其后,文天祥为此另写了一首诗《岁祝梨单阏、月赤奋若、日焉逢滩,遇异人,指示以大光明正法。于是,死生脱然若遗矣。作五言八句》。
诗云:
“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
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
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
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
张千载述说到这里,忍不住又是一叹:“说实话:人非圣贤,谁不怕死?可怜文丞相既受了儒家‘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仁义道德思想的影响,又接受了道教‘大光明正法’‘死生脱然若遗’的旷达生死观,终于大彻大悟,视死如归了!他在《感兴二首》中有云:‘莫笑道人空打坐,英雄收敛便神仙。’”
郑虎臣等听了,一阵感慨:“其实像文丞相这样,活着比死了还艰难;但他此时又不能够仅仅为了自身的解脱,便自寻死路······”
张千载道:“可不是么!那些个狗鞑子,不但从肉体上折磨文丞相,而且又时不时地拿官职来诱降他;最后实在不成,更想着从精神上压垮他。但此时文丞相反而不急着死了;他虽然已完全不怕死,却想到:我想死,也求早死,剐、斩、锯、烹、淹,怎么弄死都行,但就是不自杀;我要活给鞑子看。只要活着一天,就可以千方百计地同鞑子抗争一天,以求正义永存!”
——元朝曾经要文天祥写信求降,即可出狱做官。他写诗表明心迹道:“无书求出狱,有舌到临刑。宋故忠臣墓,真吾五字铭!”
不久,又有归降元朝的宋人陈贯道,摘录苏东坡诗中许多含有“如寄”二字的诗句送给文天祥看,以示“人生如寄”,想劝文天祥“放达”一些,在新朝“服务”算了。
为此,文天祥濡墨挥毫,写下《浩浩歌》一首,表明其舍生取义的心志。诗曰:
“浩浩歌,人生如寄可奈何。春秋去来传鸿燕,朝暮出没奔羲娥。青丝冉冉上霜雪,百年欻若弹指过。封侯未必胜瓜圃,青门老子聊婆娑。江湖流浪何不可,亦曾力士为脱靴。清风明月不用买,何处不是安乐窝。鹤胫岂长凫岂短,夔足非少蚿非多。
浩浩歌,人生如寄可奈何。不能高飞与远举,天荒地老悬网罗。到头北邙一抙王,万事碌碌空奔波。金张许史久寂寞,古来贤圣闻丘轲。乃知世间为长物,惟有真我难灭磨。
浩浩歌,人生如寄可奈何。春梦婆,春梦婆,拍手笑呵呵。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
见旧臣部下,高官厚禄都打动不了文天祥,元世祖忽必烈想起了利用骨肉亲情来软化文天祥:
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元军俘虏后送到大都燕京。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三个儿子道生、佛生、环生都跟随文天祥领兵抗元,死于国难。——道生随军督理军机,在惠州病故。欧阳氏及儿子佛生、环生,被元兵掳去,孩子病死在押送燕京的路上。文天祥有六女:长定娘、次柳娘、次环娘、次监娘、次奉娘、次寿娘。定娘、寿娘病逝于河源,监娘、奉娘后亦死于战乱。天祥还有二妾:一为颜靓妆颜儒人,一为黄璚英黄孺人。妻戴氏阵亡。“次夫人颜氏、黄氏,空坑败,黄陷走兴国宝石寨,投崖碎身而死。土人葬之,公为文哭之,立庙于其地。颜亦死于崖州,亦立庙于其地。子二、女四俱卒,”当时在世的只剩柳娘、环娘二女,年龄都是14岁。在狱中,文天祥的女儿柳娘、环娘及妻子欧阳夫人“哀哭劝公叛”。他对妻妾子女说:“汝非我妻妾子女也,果曰真我妻妾子女,宁肯叛我而从贼耶?”后又接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皆留东宫,柳娘嫁与赵王,环娘嫁与岐王,皆服道冠敝衣,日诵道经。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朝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天祥有三妹:懿孙、淑孙、顺孙,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仍然坚定地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又作《得儿女消息》诗道:“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此时国既破,家又如何能全?说甚么骨肉团聚,这分明就是鞑子在逼着文天祥变节投降啊!
“听说,鞑子至今无法劝降文丞相,已经派人到临江路,令在那里担任总管兼府尹并授谏议大夫的文丞相的二弟文璧,来作最后的劝降;依在下看来,文丞相怕是······时日无多了!”张千载说到这里,已是泣不成声了!
郑虎臣等也无不哽咽道:“可怜文丞相屡屡面对生的诱惑,却能始终坚持自己的正义信念不动摇,勇于慷慨赴死。这正是咱们心目中有血有肉、顶天立地的真心英雄啊!咱们一定要舍命将他救出来!”
张千载听了,止哭为笑道:“郑大侠说的可是真的?”眼见郑虎臣等一行纷纷点头答应,张千载蓦地擦干眼泪,情不自禁地仰天祷告,哂笑道:“好人有好报,好人有好报。文丞相有救了,有救了!”接着,转头对郑虎臣道:“还望郑大侠赶快设法营救文丞相。有用得着在下处,尽管吩咐,在下万死不辞!”
郑虎臣和伍术对望一眼,会意地一点头,郑虎臣道:“张义士既有此心,就请继续打探文丞相的消息,及时通知我们。另外,尽快找个时机,领我们前去踩回点儿,也好相机行事!”
张千载道:“这些都使得,且待在下的消息;另外,踩点儿的人不能太多,以防鞑子察觉。”
郑虎臣指着伍术道:“就我们俩去,如何?”
张千载道:“唔!在下到时计较一番,谅不碍事!”
“如此有劳了!”
“说哪里话来?此事义不容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