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一位网友问我:
“教练,如何让一个人每天,每一个星期甚至是每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里,时时刻刻都持续保持激情?”
我回答:“抱歉,我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做到时时刻刻保持激情,我也做不到时时刻刻都保持激情。”
随后他又问我另一个问题:
“那,教练,那如何让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开心快乐?。”
我的回答依然是:“抱歉,我不知道,我也做不到让一个人时时刻刻都保持开心、快乐。”
因为我是做情绪教练的,所以这位朋友很迷惑,怎么会这样?
于是他问我“你是做这一块,却不知道如何保持激情,如何保持快乐和开心。那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呢?”
是的,我自己都无法做到时时刻刻都保持激情,都保持快乐。那么我又如何去帮助别人有效的管理情绪呢?
我跟他说“这并不影响我的情绪,更不影响我的生活。因为当我需要激情的时候,我就拥有激情;当我需要快乐的时候,我就拥有快乐。同理,当我不需要痛苦悲伤的情绪的时候,我就可以不拥有这份痛苦和悲伤的情绪存在;即使上一刻是悲伤,这一刻我需要喜悦的情绪,我也能立刻拥有这份喜悦的情绪,而不受到上一刻的情绪所影响。情绪只是随我所用而已,这是我所探索的....”
我现在比较喜欢如何让自己过得更真实。真实的自己才会更快乐,更喜悦,更祥和。才不会被一些苦恼所绊倒。
我哥跟我说,一个人不需要把自己打造成刀枪不入,不需要成为一个铜墙铁壁的人物。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这就是我,而不是把自己搞成一个没有感情的冷漠人。
这也就是我要在这里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痛苦、悲伤、委屈、失落,也有快乐、喜悦、兴奋、激情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才是真实的我们,这才是完整的我们。我们是有感情的动物,有感情就有各种情绪的存在。
我们要面对的不是“我不要痛苦,只要快乐”,而是“我如何去面对痛苦,如何去面对快乐。”
在我的课程中或者个案中,学员或者当事人跟我说“教练,我不想要痛苦。”一般情况下,我不会给他任何的建议。我只跟他说,等我们把我们当下的事件完结之后,再来探讨这个问题。而往往是,当当事者体验到情绪的力量之后,他再也不谈“我不要痛苦”这个话题了。
每一个情绪,都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生活环境所引发的。这里面绝大多数是和家庭的环境有关,更直接点,就是和父母有关。无论是因为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以及个人成长的情绪上的问题,都涉及到家庭,涉及到父母。
在做学生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情况下,我都能从孩子的身上看到其父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父母的关系状况。比如孩子的委屈、愤怒、失落等等这些情绪都和父母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委屈的孩子,其父母必然是一个指责过多的父母(至少一方是)。看不到孩子的努力,看不到孩子的付出,看到只有错误的,做得不好的。孩子的这份情绪就源于从小到大父母所谓的“追求完美”。那么父母的这种指责行为又是来自于哪里呢?当然,同样是来自于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
当然这里会涉及到很多心理学上的东西,而我要说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有什么样的情绪,其父母至少有一方很可能也带有孩子同样的情绪。
然而这些很多情绪,我们无法从表面上去观察到,而情绪的牵连是复杂的。一个愤怒的人,他真的是因为愤怒而愤怒吗?也可能愤怒中带着一份委屈,带着一份害怕。而这份委屈,这份害怕才是其真正的根源。
由于我们受到很多的隐藏情绪所影响,也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所约束,比如,从小到大,当我们在哭的时候,大人都会对我们说“不要哭,哭就不是乖孩子。”或者“你哭,你哭,你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有本事就不要哭.....”这种环境的默许,让我们潜移默化的把自己的真实情绪压制在自己的内心,而不愿意表达出来。甚至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
在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人,明明是很愤怒的,而周围的人却认为这个人是在开玩笑。明明是开心的,而周围的人却认为对方是痛苦。这样的情况不凡有很多。而作为我自己,曾经也是这样的,用微笑来伪装自己,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微笑的时候到底是孤独,还是快乐。记得曾经有位女孩子跟自己说过一句话:“别用微笑来伪装,否则微笑会哭泣!”
在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而这些情况却又需要我们把自己的情绪真实地适当地表达出来。然而有多少人能做到,而是把这些情绪特别是一些情绪的负面能量压制在心里。以表示自己的大度,以表示自己是个男人,以表示自己不消一顾等等。然而当有一天这份情绪突然间爆发到不可换回的地步时,一切带来的必然是更大的痛苦。
在生活中,工作中,婚姻关系中,当你对你的妻子很愤怒的时候,你是如何真实并且适当的表达了这份愤怒?当你对你的父母感到委屈的时候,你又是如何真实而适当的表达这份委屈?当你听见某人总是在你的背后所三道四的时候,你又是如何真实而又适当的表达你的情绪?
我们总是因为不真实不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而造成了无数的苦恼。比如当一个女孩在外面(学校,工作上)受到了委屈,而回到家里哭泣。家里的人见到她在哭,最初会问“怎么啦”,说完一摔门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女孩边哭边回答“没怎么,生气不行啊。”于是家人得到的信息就是生气,然后就放任她在那里哭。过了一会,女孩子哭过了,委屈是减少了一些,仅仅是不哭了,委屈还是存在的。而这个时候,家人就会认为她不再生气了,至少不再像先前那样严重了。这样的情况在后来也不断的发生过多次,而每次在家里的情况都差不多。于是每次女孩子哭的时候,家人都认为她是生气,却不知道她是因为委屈、因为愤怒、因为悲伤、因为失望等等而哭泣的。而又见女孩子哭一会就好像没事了,于是渐渐的开始忽视女孩子的情绪。而女孩子的不真实不适当的表达情绪也导致家人的认知上偏离。自己也会慢慢的对情绪的认识也出现偏离。就这样长此以往,女孩子的情绪就不能真实的适当的表达了。这个时候,就容易让女孩子产生一系列的苦恼。同时会很容易让女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误认为家人不关心自己,即被家人忽略。
无数的做情绪管理老师,都告诫我们要处理好我们的情绪,要管理好我们的情绪,首先就是要知道我们的情绪是什么?连自己的情绪都不知道是什么?那么如何去处理,如何去管理?
因为在中国,环境所致,因而在情绪表达上更是欠缺。我们常说喜怒不言于色,更严重的是不能把一些情绪的负面能量表达出来,比如愤怒、恐惧、害怕、失望、悲伤、委屈等等。这些情绪不表达,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不表达出来,不代表他们不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一旦有一天,这些情绪在内心的承受力再也无法支撑的时候,一系列的极端事件就很可能随之而发生了。
随着生活,工作等环境给我们造成的压力,也开始跟随我们过往那些被压制的情绪纠结在一起,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压力。在我们不清楚是什么样的情绪带给我们的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去解除压力?我们如何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因素。
一个大学生跳楼自杀,一个企业的员工跳楼自杀。表面上是我们看得见的压力所致,而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压力背后的那份推动他走向死亡的情绪又是什么?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侵蚀着我们那脆弱的生命。
.....................
这本书里面,我不想用过多的理论去告诉你情绪应该怎么样,或不应该怎么样。我也并非是心理学专科出生的,对于心理学的理论了解甚少。只是在这几年里涉及到情绪这一块,让我自己有了一点点收获,而我只是想把这份收获拿出来分享。书里面的每一种方法都是我自己通过实践而验证过得,也是我在课程中和教练个案中用过且有效的方法。当这些方法在打通我们的情绪之后,其效果会更明显。
有些方法,可能在一开始就能见效,而过后反而效果会打折扣,我也会在后面的内容里面谈到的。而有一些方法,一开始可能不容易拿到效果,而后面却能拿到很好的效果。
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都要灵活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去实践,实践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有些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情绪不是今天有了,明天就没有。
而且有些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抵抗,这也是正常的。
另外,只看这本书,而没有直接参与到打通情绪的体验,书中的有些方法也会出现效果差异。特别是一些朋友已经用过这样的方法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不消一顾”的心态。比如我在用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书中的一些方法的时候,一开始觉得效果很好,后来就感觉效果该是变得很微小。还有几年前,我无意间在网上发现的“顺流句式”,(后来才知道是《情绪的惊人力量》里面的方法)我用了一年,也只有微乎其微的效果,所以中途就停止使用了。而现在我却能拿到很好的效果--和NLP的换框有着惊人的效果,建议一开始学习换框的朋友可以用这个顺流句式。
这其中会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如何放松。因为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方法,需要我们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下去使用的,去跟潜意思沟通的。
不过大家放心,我会在本书中,告诉大家一些放松的方法,和进入潜意思的方法。以及一些不要放松和进入潜意思的处理情绪的方法。当然不进入潜意思的一些方法很多时候都是只能拿到短期或者短暂的效果。比如夹手指法。
有些方法来自于灵修方面的,我对于灵修的研究不多,只是看了一些书,上过的课程也不多,目前我也正在学习灵修。只是当我发现某个方法对疏解情绪有作用,我就拿过来实践,有用就留着。然后不断的灵活运用以及和其他的方法结合。这些都能拿到很好的效果。也有一部分方法是来自于NLP,比如抽离与结合、换框等。同样的建议一些朋友去看看一些有关灵修方面的书籍,我发现灵修方面的东西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意外。即使你也可以像我一样不去深入的研究,你也能拿到很多美妙的东西。
还有,在管理情绪上,有一句话我要说明:“不要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只管去用,去实践,去体验,去觉察你的情绪,他会给你最真实的答案”
以上是我想说的,有些内容已经涉及到后面章节的东西了。只是我认为在这里把我想说的说点出来,心里比较踏实,比较舒服一点。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