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机械研究所(一)
在二十一世纪初,第一代近永动机的出现被后世誉为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因为他的出现为人类进入近永动时代奠定了基础。——张楷霑
原始近永动机
张端渠
(记录者附:张端渠,近永动机之父,殉道社内机械科研所里的一个小职员,本科毕业(不出名的学校,历史已不可查),因为2017年提出近永动机的构想,被社长发现出资让他带队实验研究,终于在2025年年末研制成功,虽然完全不能投产是个极其赔本的产品,但在历史上是个里程碑,2026年的事件中,他也成了殉葬的追随者了,很多人都为他感到惋惜。虽然我也为他感到惋惜,但我从史料上来看,他除了这个发明外没有其他任何的理论发表或者是其他产品的设计和制作,甚至就连原始近永动机的创造都是在社长旗下的团队们开发设计的,总共参与的有九个人,史料有记载我就不多说了。通过他这个明显的例子我认为,副社长们的自杀,其中很多除了感情外,还可能带有长期依赖神秘社长,对未来没有社长的的生活极度不自信,不敢在面对以前**丝式的生活而采取的不理智的行为。这种说法是我们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虽然也有人说是邪祟作怪,但我只能说这种说法很愚昧。)
当下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是太少了,尤其是在各个现代科学领域,即对分子级以下的认识还是太少了,对能量的种类,特性极其存在方式和转化方向更是一无所知,一切几乎都还保留在主观臆测阶段。能量是物质还是作用直到现在我们都还争论不休。(记录者附:直到神仆时代能量才有准确的定义和认知,各种能量种类形态转化的方式也在大治理时代陆续被发现以及利用,但真正支撑着神仆世界的还是第五代巨型永动机。)
当下我们认为大气,水中的及各种常温下物质中的内能是不能被利用的。但我个人认为当人类对能量间的形态有了更深的了解后,人类会发现很多其他的能量转换方式,那时内能差动能发电这种低效率的发电方式将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那时我们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记录者附:内能差动能发电,指的是在大治理时代之前最为广泛应用的发电方式,也就是将在整体**能不平衡的情况下将内能转变为动能后再利用动能发电的发电方式。区别于电化学发电和光能发电。)
当下我们生活中所用的电除了少量的电是通过光能和电池供应外,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动能转化为电能的电。而这种最为广泛的发电方式绝大多数的动能都是通过利用内能差的方式将内能转化而来。在这个繁复的转换过程中我们浪费了太多太多的能量了。
人类现在暂时还没有能力在一个内能(温度)均衡的体系中将内能转化为可利用的动能,可以说是因为没有人去尝试这么做,甚至可以说是因为没有人想到尝试去这么做。(很拗口对吧,我也这么觉得)当下我们绝大多数的可用动能都是通过体系中由于内能不均衡导致的气压不同从而产生的。
我设计的永动机就是在均衡的内能体系中创造不均衡从而产生可利用的其他能来发电。当下有两种设计思路。
1.物理冷却方式创造不均能,机械式近永动机;
2.化学反应方式创造不均衡,化学式近永动机。
设计产品思路一:机械式近永动机原理和操作步骤都很简单,和冰箱的工作原理类似但工作方式刚好相反,思路上是行得通但实际操作时我们发现当下科技还不能实现它。希望未来能够完成。
机械式近永动机包括四个部分,加热池,冷却池,各个链接部件和发电室。
某气体在密闭的冷却池内冷却液化经导管流入加热池内,而后在加热池内汽化从而产生动能在发电室内利用动能差发电,发电完后导入冷却池内。发电室经电线将电能输出从而做到将内能转化为电能输出。
其中冷却池有热的良导体将其内产生的热能传导回加热池或者是均衡的内能系统中。发电室中推动磁铁运动,转子有专门的热隔离防止热传导对电力输出的影响。
冷却池内冷却方式当下有两种方式:压缩法和激光冷却法。
图中1是导线,2是冷却池传热导线,3是指加热池,是和外界相连,4是指冷却池和外界不相连,5是可转磁极,6为密闭的插入发电室的隔热器保护传电不受影响。
设计产品思路二:该近永动机原理和操作相对复杂但可喜的是该方案在实践中我们成功了。虽然外界的内能系统温度要求很高但未来很有前景。
化学式近永动机也包括四个部分,热化学反应池,电化学反应池,中转装置和链接导线。
热化学反应池多而密,在反应池中,低能化学物质吸热转化为高能化合物,而后被中转装置放入电化学反应池进行电化学反应再次转变为低能化学物,而后再经中转装置转入热化学反应池中反应。
图中1为热化学反应池,2为电化学反应池,粗线为碳棒,细线为传电导线,3为中转装置。
由于我去机械研究所去的少所以说我对他们引以自豪的两个产品不是很了解,所以我转述的不是很好,其中绝大多数的重要细节和要求我都不记得也不知道。虽然他们的产品现在一点用处都没有但感觉还是好厉害的样子。(记录者附:原始近永动机的出现最低产能要求温度区间为135.7到476.8摄氏度,在300摄氏度条件下所产的能只能供一个不到五瓦的小灯泡明亮,由此可见原始近永动机是多么的不实用,但后来有人通过它证明了两个个关于能量形态的重要理论从而使第三代近永动机得以面世,但很遗憾我不记得这两个理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