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战役,是东方战场成立初期的一次重要战役。
在战役开始阶段,南亚方面军朱华令、牛士仍部应对不利,使得“天网”迅速攻占南亚战区重镇贵阳,并建立起“贵阳蚁穴”等据点,对“安全线”形成了突破的局面,东方战场中央统帅部为此一度有了“退守”的打算,即将“安全线”防区后移。
独立师本杰明·彭受命接手“骨刺”战役之后,拉温将军的南亚方面军预备队也被投入作战,战局就此发生了逆转,围绕着秦崇太“穴攻”计划展开的奇袭,重创了“天网”在这个区域的军力,粉碎了“天网”突破“安全线”、威胁南亚战区后方的企图。此阶段作战的胜利是决定性的,且作战的主要指挥官和主战部队,几乎全是独立师相关人员,这也令中央统帅部、特别是南亚方面军司令部很是尴尬和担心。本杰明·彭非常清楚这一点,于是在此阶段作战结束后,彭立即主动交还区域部队指挥权,率所有部下返回驻地。紧接着拉温将军也按照中央统帅部的命令,率南亚预备队返回后方驻防,名义上是为应对“终结者”的袭扰、稳定后方的安全局势。
“骨刺”战役此后的作战,全是由南亚方面军及中央直属部队来完成的,中国军队是其中主力,在岳无忌(注:当时任四川方向55军军长。)、牛士仁、朱华令等部的不断压迫下,“天网”因作战物资在前一阶段损失殆尽,只得暂时放弃了对这个方向的企图,并逐步撤除了“贵阳蚁穴”,只保留了少量防御、观察性质的据点,用于关联重庆、CD方向的“塔防区”。
本杰明·彭等人撤走后3个月,“骨刺”战役宣告胜利结束。此战中,东方军首次清除中型“蚁穴”规模的据点,首次迫使“天网”作出大范围的撤退举动,也是首次获得战役规模的作战胜利。
“骨刺”战役结束后,南亚司令部搞了个盛大的入城仪式,庆祝贵阳的光复,因其他部队早就撤走了,所以参加仪式的部队及军官大都来自中国方面,本杰明·彭、拉温、德克·海因里希、秦崇太以及联盟代表劳伦斯·克劳斯亦在受邀之列,但本杰明·彭推说“身体有恙”没有前来。拉温也诚恳地表示自己对战役帮助有限,(注:拉温将军预备队投入作战较晚,撤离的也比较早,而且主要承担断后及掩护任务,所以没立什么“大功”。),所以派了昂山素辉将军代为出席仪式。(注:昂山素辉为缅甸籍职业军人,较早就参与过教导团的培训和作战,他的师是“穴攻”计划中主攻部队,负责掩护秦崇太的特战队、小林觉的先锋部队及数万名战俘的撤退,他的表现勇敢机智,击退了机器人的追击和反扑,很好地完成了掩护任务。)
入城仪式和战役后的宣传,刻意突出中央统帅部的决策指挥、南亚方面军的奋勇作战及中国部队的牺牲,在涉及独立师部队人员的时候,多用“南亚方面军某某部”之类的字样,并把宣传重点放在了最后“攻克蚁穴”的作战方面,这样做的目的不言而喻,“骨刺”战役的最大功劳,也就被算到了中央统帅部及南亚方面军司令部的头上,因为本杰明·彭的低调及拉温的谦让,这样的做法也没引起什么争议,但谁是战役决定性的力量,普通百姓当时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大多数部队和各级管理者其实是心知肚明的。
秦崇太在此战中的表现最为抢眼,他的“穴攻”战术不但大获成功,而且还成为了一种对付机器人的有效攻防手段,并在之后的作战中衍生出了许多其他战术。加上秦崇太“枉死城英雄”的身份及各方面的优异表现,令他成为年轻英雄人物的典型,引起了世人及中央的很大关注,并被舆论大加赞扬,此战后,秦崇太由中尉代营长破格晋升为少校旅长,(注:本来本杰明·彭准备晋升秦崇太为上尉团长,但南亚方面军司令左彪提请中央统帅部“不拘一格提拔英才”,秦崇太因此获得破格晋升,其晋升速度着实堪称“火箭”。)因为当时军制方面的原因,军衔的破格有严格的约束,还必须符合一定的年限要求,但军职由于特殊年代的情况而放得较宽,由于秦崇太的异乎寻常出色表现,使得他在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东方军乃至人类联盟之中“军衔与军职最不相称的将领。但中央在对秦崇太进行宣传之时,着重突出了其“中国军队”出身的身份。实际上此战后虽然许多人获得了表彰、晋升和提拔,但“中国军人”所占比例非常大,如秦崇太的副手曹拜也被大加褒奖,此战后他就被调回原部,(注:曹拜原来就是南亚方面军55军的团长,志愿要求到独立师接受教导,编制不在独立师,所以学成后理应回到原部队。)不久就被提升为师长。其他如朱华令、牛士仁及方面军司令左彪等高级军官就更不必说了,相对而言对战役起关键作用的独立师方面,获得的功勋和荣誉就显得太少了,但本杰明·彭对此也早有思想准备,他打完了仗就撤了回去,就是表明了“不争功名”的态度,当然他不是含糊的人,只是他对务实的东西更感兴趣,不久后他就向上级提请了将独立师扩充为独立军的方案,什么意思中央统帅部自然清楚。
本杰明·彭一再想要扩军,主要是对时局和东方军的战斗力着急上火,但独立师刚由教导团扩充而来,这么快又要求建“军”,这又触动了中央统帅部那根敏感的神经,反对者担心这支部队发展太快,会“反客为主、尾大不掉”,最大的反对声来自南亚方面军领导层,认为教导团的势力照此发展下去,会很快取得南亚方面军的领导权,进而架空中央统帅部……而这一切,都是“联盟有计划、有预谋地进行的。”
中央高层人员也认同这种观点。
但统帅部心里又清楚,这“光复贵阳”的功劳,其实是本杰明·彭“让”出来的,而且独立师的战绩优异,在民众和基层官兵之中的声望日渐高涨,教导团也没有什么越轨的举动,又有联盟的支持,中央统帅部在作战上对其还多有仰仗,所以又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来限制其发展,数次协商之后,经过讨价还价,中央统帅部最终勉强同意了经过修改的扩军方案,独立师获准扩编为独立军,独立军的建制借鉴了北美军和泛欧军,辖三个战斗师、一个独立师(注:即特战师。)、一个混成旅、(注:由包括“无间行者”在内的各种特殊作战人员组成。)一个近卫团,(注:包括指挥部近卫部队、安全部队、宪兵部队等等,也能充当快速反应部队。)加上指挥、情报、科技、医疗、执法、管理等其他各类人员,部队人员总计6万多人,教导团一派的实力和影响力由此进一步扩大,也获得了基层军民越来越多的信任和支持。
虽然这并不是中央统帅部愿意见到的局面,其中的磕磕碰碰不断,成见与矛盾也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但“天网”的巨大威胁摆在那里,双方表面上仍是和和气气,在教导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央统帅部在东方战场的地位也进一步稳固,这种和局也对那一时期的东方战局,产生积极的影响。
东方军在“骨刺”战役中表现出了与之前不同的战斗力,在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机器人统治者——“天网”的高度警觉,机器是不达目的誓不休的,绝不会任由人类休养生息,而不久之后突发的一次惊天事变,(注:详见本书第一卷之“大扫荡”章节。)使得北美战场的反“天网”斗争陷入了低潮,全球战局再次风云突变,同期的泛欧战局也陷入了胶着,“天网”腾出手来后立即把枪口转向东方,由此拉来了东方战场第一反扫荡作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