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古惑仔,看上去在香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票房甚至比《小鬼》还高,但也是因为它是贴近香江人本身的电影,年龄层,受众群都是片面的,以至于除开本土跟东南亚票房的成功,根本就没有欧美市场。少了欧美的大市场,其实我也没分到多少,虽然托第一部的福,第二部我们的本土分成东南亚分CD拿到了40个百分点的高比率,但其实也就分到不到2000W的票房分成。这还是因为主角都是新人,成本也不算高才有了一倍以上的利润,《红番区》的制片成本高达1200W,其中成隆的片酬就用了200W之多~”当时也是没办法,你打牌导演找人还能有优惠,不是大牌人家就使劲了喊价,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拍你的电影是冒着砸招牌的危险,不多收点对不起啊~得,还能说啥。
“所以,虽然《红番区》也有近五千万的票房,但我拿到的也就2000W的样子,看上去跟《古惑仔》差不多,但实际上远不如《古惑仔》赚钱,加上后面的红包庆功宴什么的,其实《红番区》压根就没赚多少。”
马金这半真半假的话,确实让有些炙热的王萱冷静下来了,没错票房不是盈利,当时听到票房统计的时候,王萱还以为马金赚大了,现在想来,一部影片的票房也不是你一个人的,相反赚的最多的还是院线吧,影院就放映下就拿50的分成,这种制度是谁想出来的已经不重要了,但显然影院比拍电影要赚钱。一时间,王萱的心思有点想法了。
马金一看,就知道她还是不了解这一行,倒也没多说,反正叶华肯定是知道的。电影院虽然赚钱,但你也别太高看这东西的吸金能力了,好像是一本万利,其实电影院的运营也是艰难。影院赚钱全靠好片,没好片你赚个球的钱,都是些烂片,没人看你连反映成本都收不回来。
有人说,咱们专门放好片不就得了。别做梦了,你又不是马金,你怎么知道哪好哪坏,而且又不是总有好片送上门的。
一年出产的高票房片子,拿1500W做为界限的话,一年都不超过20部好片,这是国产的,而进口片,因为只有一家公司能金口,咱们自动忽略,也就是说20部好片子,一部片子按正常放映时间一个月来算,全部给你一家都不定够,因为一家电影院现在不比过去,都是有好几个放映厅,一次放几部不同类型的片子,20部好片自然不可能是同类型的,那么全给一家院线,那似乎勉强可以维持,但这些好片实际上不可能给一家去放映,那么分散开来一家院线能拿到的好片片源最多也就五六部。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你的院线只有一半是有好片上映的,而且这些好片只能顾得上几块荧幕,其他类型的荧幕放映着垃圾片子,根本赚不到钱,也就是说电影院别看拿的多,其实也是没办法,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吃不到三年的还会动小手段都是常有的事情,因此,马金压根就不相信叶华会同意去做院线的,而且拉起一条院线的投资并不会比物流投资的少,叶华根本没那个闲钱去冒险。
“行,既然没什么问题的话,那咱们下次再聊,有事情可以给我打电话,能力我不一定比得上你们,但鬼点子我还是挺多的,有需要的话可以找我。”既然他们说物流公司没事儿,马金也乐得清闲,确实物流公司这玩意你有实力的话,问题真的不大,无非就是业务问题,一般业绩全靠自己去找,但像安琪他们因为第一个吃螃蟹,人家还外带的送了不少酱汁,算是很大程度的帮他们打开了局面,因此没什么太大困难也是理所当然,这就是有人扶持跟没人扶持的差距,自己创业的艰难,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懂得。
离开王萱家,马金就到餐厅来了,好久没回到餐厅,没想到这次回来却已经跟之前完全不同了,如果说之前更像是边学边卖,现在就真的是上了一个台阶了,因为旁边小学正在建设的原因,周边的房价已经渐渐涨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的学区房了,手脚快的已经开起了不少商店,杂货店是最多的,原本只有陈胖子一家,现在已经有三家了,弄的陈胖子有点苦不堪言了。不过庆幸的是,人家明显是针对小朋友来的,那两家店铺更靠近学校,里面的东西一眼望去就是琳琅满目的玩具,连环画之类的,跟陈胖子的日常百货还是有差距的。
不过陈胖子这百货店开着也只是给家里婆娘打发时间,生意淡点倒也无妨,现在他要忙物流公司的事情,基本上都很少管着小杂货店的事情了。
因为叶华自身的原因不得出面,还表示只占百分之五十就够了,因此陈胖子发了点狠,借了些钱,四处打通关系,弄了南边五十多节的车皮,以此入股,占了百分之二十。
而安琪他们的投入,马金用电影赚的钱给安琪去投资整整一千万,加上王盛他们的一伙以人力入股,一共是占了三成,很显然是陈胖子安琪这边占了大便宜,按照一千万一成来算,叶华准备的五千万五成倒也说得过去,但五十多节车皮占两成明显是占大便宜了,但马金跟叶华都没说啥。
因为安琪自己也算是占大便宜了,没资格说,叶华则是想的很开,五十的绝对控股对他来说就足够了,吃亏?确实,好像是吃亏了,但对他来说这不算什么,就当千金买骨了。他对马金很看好,尤其是这次电影投资的成功,更是让他觉得马金值这个价,而陈胖子其实个人能力也是有的,虽然不是那么妖艳,但到现在物流公司基本上都是陈胖子上下打点,公关、市场都做的相当出色,比跑业务的王萱跟管着物流运输的安琪还要耀眼,这是叶华完全没想到的。
有人觉得人才嘛,哪里不是,有必要用股份去换?其实有时候用股份换这种你觉得值当的人才是十分正确的做法。为什么?了解一些IT行当事情的人一定听说过唐俊这号人,唐俊的转会费高达10E,十亿什么概念?一些就算新华都有钱,它当时的市值也就200E左右,每年的盈利有多少,咱们不清楚,但相对于它的市值,肯定是不会超过十亿的年效益,也就是说一个人才值得一个公司放弃一整年的利益去换取。
而且这还仅仅只是转会费,对于薪资多少咱们无从去考证,但年薪应该不会低于千万了,也相当于一年收入的百分之一了,这种支出换来的你都不能保证他是百分之百的全心为你打工,只有股份绑架,当他的利益跟公司利益完全挂钩的时候,才能更好的激发他的潜力,更好的让他为公司付出。
就拿现在叶华的物流公司来说,他自己一个人干,想要做大肯定是不可能的,有人不会给他那个机会,但现在他要是只躲在幕后的话,想干啥都可以让陈胖子跟马金去干,成功率会高过很多。以前他能赚钱,但一年也就几百万,看上去不少,但人怎么会满足呢,有陈胖子他们,现在或许物流公司才赚一点点,但不久的将来他就是坐在家里天天数钞票了。
现在的让利,除了无奈,还能赚2人才,还能让马金他们欠他一份人情,一举数得,现在的损失在未来未必会是损失,这就是一些干大事的人跟只顾眼前蝇头小利的人的差距。
最典型的例子,张一谋的案例,之前制片方分红都不会超过35,还有马金本身的40(当然,这40是人家主动给的为了某些目的),但张导又是咋回事儿?这咱们先从老板与员工关系说起。
相对于一般情况来说,电影这买卖真的很有意思,你可以看成老板跟员工的合作,也可以看成老板跟老板的合作,无论您喜欢哪种对应模式,其实都是说得通的。但今天马金这物流公司的情况其实也可以这样比拟。
一部电影,参与方式多方的,可以看成老板却只有一方,那就是院线,这里的院线不是单单指管理影院秩序的院线,因为咱们后来的影院跟院线都是一家的,就像万达那种模式,不像现在很多影院都是独立的,只是集合在一家院线旗下,因此,咱们还是按照以后的趋势来说。院线方分得的钱在这个时候,真的是有点过多了,有人说,电影是电影院卖出去的,就该多拿,我不卖你一毛钱都没有。
那也有人说,我们投的钱拍摄剪辑,还有宣传,什么的,还花了钱,凭什么不多拿?而且我们承担的风险是最大的。
没错,看起来两者都有道理,但在这个年代,确实院线方式赚得太多了,所以在后来张一谋的《英雄》看不下去了才要求提高票房分成,制片方要多拿百分之五,也就是要拿40,而且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