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戈尔夫”像个忠诚的卫士,守护在李黎的身边。仿佛此刻看家护院不是它的责任,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主人。
忠实的“戈尔夫“!而自己忠实吗?
李黎想起入伍,晓梅护送他下山……在半途,自己许下的承诺和立的誓言——外面的女孩,不管长得怎样,即便嫦娥下凡,也不会心动。只因晓梅是他今生惟一不变的爱恋;还有她提着水果挤人群,满脸汗流到车窗边,自己当时的感动;以及那小红布包,虽没带来梦圆士官的好运,但见证了晓梅浓浓的爱,柔柔的情。
江轮上的芳芳,自弹自唱,自写词曲。拥有音乐天赋。若被伯乐发现,她也会走红地毯,说不定还能上春晚。把自己的歌声,传遍大江两岸。
若她选择的正是那首《爱恋》,再被采访,道出真相。告诉媒体,创作此歌,是因我李黎的綠故。那自己不成名人,倒也有几分像。由此感恩当初,与她在江轮舞厅,相识一场。激情飞扬,终究没有白忙。
李黎就这样想入非非,任思绪的马儿肆意狂奔,做着白日梦。仿佛江轮上那幕,是他人生的天堂。往日的自责,不说可笑,确实没有必要。不然,此时此刻,哪来这般自豪?
话不言尽,事不做绝。草根也可能成明星。
关于陈容儿,站在朋友的立场,这次回来了,应该见个面,看看。如果她还是把我当作心目中的郭靖,那就当面说清楚。免得误人青春、毁人前程,别让“做人不行“找上门。但这些,都得私底下,悄悄进行。即要瞒着彩霞,又不能让晓梅知道。
本来没有的事,百口一说,千嘴难辨。明明是朋友,但因是男女,免不了生误会,以为情侣一对。
脚踏两只船,顺风顺水甚好。惬意心肠偷着笑。只是不定哪时风咋起,掉进水里,谁也不会救。何况是三个,更是名声臭。跳进黄河洗不清。身上泼香水,别人也不信。
办事要小心,谈恋爱要认真。不要三心二意耍别个。爱,就大胆地表白。不爱,也要说出来,省得挂心怀。
再说,陈容儿听说士官梦灭,除了安慰,就是鼓励,并拿出实际行动,给他邮寄了自学的课本。尽管自己不以为然,但“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面对危难,她不是嗤之以鼻、弃人而去。反倒走得更近,俯身伸手,拉了一把:请站起来,继续朝前走!
这样的朋友,世间不多见。可遇不可寻,更不可求。真的很少有。
置身红尘,珍惜身边人。
拥有朋友陈容儿,也算入伍的收获。
祸福真难料,彼此竟然相辅又相承。破了士官梦,见到了真心的陈容儿,更是邂逅了彩霞。看来渺渺人生,有失真有得。
李黎扔掉烟蒂,心想,母亲今天在哪块地里干活,咋还不回来?可知,黎儿多想念您呀!
从小到大,没出远门。进军营,挥手一别,竟在千里之外。稚嫩的心灵,怎能承受得住这一落千丈的离别……
刚进军营,每当熄灯号吹响,宿舍雅雀无声静悄悄,漆黑一团。彼此躺在各人的床上,即便头挨头,也看不见对方的容颜。只有走廊上灯泡里的乌丝在闪。欠乳之感顿涌心头,泪水长流,一月之久。
他站起身来,踱步到院坝的边缘。看着眼前的层层梯田,郁郁葱葱的庄稼苗正蓬勃发展。心想,今年风调雨顺,应该有个好收成。缴完国家的公粮,还能余下很多存粮,供自家随意支配。这就是老百姓的希望。
抬眼望望远处的山恋,他忽然起疑,邻村莫非在演戏?母亲同乡亲们一道看猴戏去了。
曾几何时,放学后,他就站在这位置,盯着山恋的小道上,期盼有人影出现。因为,那可能就是回家的母亲。可是,盼呀盼!总是望眼欲穿,不见人还。
记得刚上学,他不想读书。母亲搬断一根包谷杆,跟在他后面撵,逼着进课堂。口中念着:儿娃子,你不读书,长大就只有哭。你认的字,都是自己的,没有人来偷来抢来要。不识好歹的东西,记住娘说的话。
李黎也就真把这些简单且受用一生的话给记住了。要不是母亲的坚持,他恐怕因没文化而走不出山村,见不到大海。
山村没有文艺生活。外地的戏班子就时不确定的到这些地方找舞台。耍猴戏,唱川剧。收的钱不多,一毛二毛,不等。没钱也看,捧个人场,还是不错。后来,公社有了电影队,所属村,轮流放,才没有戏班子进山村。
李黎一直搞不清楚,邻村有戏的消息,乡亲们是怎么知道的?而且很准确。
但愿今天山那边,没有戏吧!不然,得等到何时?就便天黑,母亲也不一定回呀!因为他看过夜戏。打着灯宠那种。
左等右等娘未归,干脆问邻居,怎么回事?李黎想。
可转了一圈,读书的在学堂,放牛的守山坡,大人都出了门。
算了吧!还是去看看晓梅。到她家里去,反正也不远,就是三四里地。顺便把她接过来……
(二)
李黎的回归,家人不肯定,所以没说。晓梅不知道。李黎只想给她惊喜。并遐想过两人别后重相逢那一刻的场面。是惊喜连连,还是梦游坐云端,倍加错鄂?是抚慰她的手,还是彼此拥入怀?紧紧拥抱低声泣,“我真的好想你!亲爱的。”
若晓梅一人在地头干活,抑或蹲守山坡拾柴禾,那就千里探亲只为君,田间山坡享温馨。这,不是阡陌红尘的浪漫,而是久别重相逢,情侣之间的爱恋。就便头上南飞的大雁,也只有羞红脸,自愧不如悄然过。
遗憾的是,李黎思想开放,文字中的水中月,镜中花,与他最有缘。竹蓝打水一场空,成了他的家常便饭。田间地头山坡梦,这次又说明了这点。
翻过小山头,他就远远看见晓梅家所住的院落。青瓦房,泥巴墙,房屋的背后,几株柏树,多丛竹林。
但愿晓梅在家吧!李黎想,走了这么久,不知她变了没有?是胖,是瘦,还是刚刚好?见到时,她是用肉拳硾打我的肩甲,还是用手掌偷偷试去眼角的泪花?是说你咋回来了呢?还是责备我没通知她。
想必应该不会被责备。一个电报字,五毛。标点,也算。电话没普及,信息不流通。惟有信笺,文笔留香,诉说衷肠。这点,大家都清楚。如果自己的家人,没有把拍发电报的事给透露,那或许,晓梅还不知电报为何物?
闭塞,就是这结果。
李黎的运气不算太差。他刚跨进晓梅家的院坝,就看见晓母正坐在房门边,聚精会神地削着手中的红薯皮。
李黎窃窃地叫了声“妈“!因为此刻,他突然想起晓梅叫他回家完婚的事。没有思想准备,突然面对,他不知接下来会怎么样?
其实,这么重要的事,他应该早就想到。只是这多久,心思一直扑在了为士官为学,为士官而心悴的迷雾中。后来,心中又装有彩霞,更加淡忘了此事。若不是来到晓梅家,触物思人,那他未必忆起这点。还好,晓母并未提及。只是很惊讶地看着李黎,“你咋回来了呢?”
李黎告诉晓母,自己是请假回来的。今天刚到家,并问候二老的身体,怎么样?内心深处是想问咋没看见晓梅,不知她到哪儿去了?
晓母也不笨,毕竟是过来人。年轻人的心思,她还会不明白?她告诉李黎,晓梅今天同她爹上街赶集去了。如果没转道去她姐家的话,想必应该快回了吧!如果知道李黎今天回,晓梅要么在家等着,要么上车站去接,一同回。
话,是大实话。语气中没有责备的意思。而李黎知道自己有解释的必要。他说,这个问题,是临时决定的。没有准备。所以就没给晓梅写信说。都怪他。
两人唠叨了阵子,晓父赶集回家了。他看见李黎,心中自是欢喜。但倚老卖老,让他说出的话,总是很难听,让人不舒服。“回来了,也不打声招呼。叫你回,你不回。说什么部队纪律严明。我看,那就是你的不想回的托辞,借口。没让你回吧!你却偏偏钻了回来。怕被人看见似的。偷偷摸摸地干啥?当兵,不是很风光吗?莫非在部队犯错,人家不要,被赶了出来?”
晓母见丈夫说的话,不着边际,很容易得罪人。便阻止他,“看你说的啥话!李黎刚回,就过来了。人家是来听你斥责的吗?”
“我说的不是事实吗?“晓父很是理直气壮,“他回来,为啥不给晓梅说?大家都不知道,啥也没准备。”
哇塞!吵架了。李黎心头尽管窝着火,但还是强颜欢笑。“你们别再争论了,好吗?都是我不对。”他给晓父更正道,“我这叫做探亲,不是被赶了出来。“心里却在嘀咕,真是外行充内行,啥也不懂,还当骟猪匠。一知半解惹笑话,丢人不丢人?
“拉倒吧!“晓父辨解说,“我错了吗?这不都是为他俩考虑嘛!”
“是,是!“李黎附声喏诺。他不想再画蛇添脚地耽搁时间,心里很是着急晓梅的去向。因为她没有随其父回家。而自己在这样的气氛中,又不好开口打听。只有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让晓父自动说出,才是最佳的效果,也是最好的选择。
“晓梅今天不回。”千等万盼,晓父总算说出了重点。
“不回来?”晓母质疑丈夫,也是替李黎发问,“是去她姐哪儿了吗?“
“不是。”
“那她去哪儿了呢?”晓母有点纳闷了。
“我咋知道?”晓父很不奈烦,“没回就没回,问那么多干嘛?只知道去了同学家。她同学那么多,你问我,我问谁去?晓梅又不在。”
“那她几时回呢?“李黎面带笑容,语气轻轻,犹如绵针,直插晓父的心。
“她没说,我没问,只叮咛她早去早回。”
看来今夜,良辰美景无人陪,独守空房多一人。
(三)
戏里无主角,全是陪衬登场。说千道万,句句精典,也不及主角的一言九鼎满堂彩,讨人喜,惹人醉。
晓梅不在家,目标消失,继续呆下去,已没有意义。李黎婉言谢绝晓母共进晚餐的邀请。他要把这个机会留给自己的母亲。
再说,原本就没打算消夜。何况晓梅不在,更没兴趣。加之晓父言词生硬,不够友善,更想脚下抹油,溜之大吉。
李母从外回到家,开门见行李,便知李黎真的回。喜从天降,悦由心发。她轻唤了两声“黎儿“。没见应声,以为李黎长途沷涉,太累,睡过了头,没听见。到房间床头一看,没人。于是,她绕到屋后的厕所旁,“黎儿,黎儿!”还是没人答应。心头豁地掠过一丝不爽。因为此刻,她确定李黎放下行李,到晓梅家,找晓梅去了。
离开这么久,打老远回来,也不在家等等。就这样悄悄的回,静静地走,让娘伤感轻叹息。真是儿大不由娘,有了老婆恋厢房。欠问候,缺端祥。多聊一句,都说自己还有事,很忙!就到这。其实不尽然,金屋藏娇把娘闲。倘若像书上说,俩人真落水,先救谁?莫非这就是黎儿的答案。如此,心悠寒。
转念又一想,这不是黎儿的风格。身上掉下的肉,从小养到大,看着成长。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外人不知,难道娘还不晓。狗不闲家穷,儿不闲母丑。即便出山外,进军营,长了见识,黎儿也不会把娘卖。这点,自信满满。他之所以未等娘,是想接上晓梅回。若是黎儿弟弟李明在,团团圆圆吃顿饭,胜过中秋赛过年。
李母脑海闪悬念,想想这是太过自私的表现。一家和睦享温馨,何必事事都较真。勾心斗角,婆媳不和,结果同在屋檐下,没话说。肚里却窝着火。都以为自己对,遇事不商量。这样的家庭,日子,将如何过?
这一切,都是多虑的结果。而晓梅,真的不错。黎儿不在家,地里的活,农忙时季,她都当着自个儿,顶着做。不管烈日炎炎,还是寒风潇潇。再辛苦,从无怨言,总是带有灿烂的笑脸。仿佛播种青春的爱情,收获生活的甜蜜,享受人生的幸福。一切都那么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虽是山姑,没念多少书,却能懂得百事孝为先的道理。常在朦朦细雨天,趁地不干活,到家中来把娘陪伴。聊聊家常说说话,嘘寒问暖,时常牵挂。这样的儿媳妇,还真是难找啊!
趁着天没黑,李母三步两脚到大队部。幸好屠户还没走,剩有点点潮头肉。高兴不自持,油腻本子添一笔,赊账全买下。至于啥子做配菜?山村生活老规矩,泡菜坛子抓一把。要么用苕粉,做上粉皮子,切成小条条,丰盛无比回锅肉。端上桌,美味胜过慈禧的私秘生活。
慌不择路,饥不择食。山村生活都这样过。
到了屋前,但见屋内灯光明,自信判断力还行。黎儿带上晓梅真就回。
听见有响动,李黎心灵感应到,定是母亲回,出屋迎。“妈!”他很激动,像上午彩霞见其母。欲说下句却梗喉,泪水直往脸上流。跪地想叩头,以谢孩儿不孝之过错。出门进军营无成绩,辜负了家人的期盼。
李母忙上前,左手提猪肉,右手把儿扶,“黎儿,你这是干啥?三拜九叩的。”她很坚强,喜极而泣,泪藏心里。望望屋内,不见晓梅身影,顺理成章转话题,不在泣中苦纠缠:“晓梅呢!咋没把她接回来?”
李黎顺着母亲的手,缓缓起身,告诉母亲:听她父亲说,去了同学家,没有回。他用手背试泪痕,笑意又堆满脸庞,“妈,我以为你到邻村,看戏去了。“
“现在耍猴的没了,演川剧的走了,哪有戏看?看坝坝电影,还差不多。”
二人进屋,李黎架柴烧火,母亲切肉撑灶,为晚餐做准备。娘俩,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牵挂。
儿行千里母担忧,游子思乡更念母。
之前在家,虽有出门去山外,毕竟是川内,随时都可回。有啥困难,家里都知道,并尽力之所及,让你过难关,迎笑脸。如今去了上海,再到福建,呆在三都岛。念家常有,回家不易。啥事都得自己照顾自己。以前可托熟人捎话回,现在只有借书信,来把消息传。娘又不识字,都是求助人。古云“报喜不报忧,以免家人愁。”娘高兴之余总担忧,在外的黎儿会不会欢乐同分享,痛苦自己尝,隐瞒什么?如真是这样,不仅牵挂更担心。
让母操心,李黎心生歉疚。见母鬓角添有些许白发,而自己又不争气,无所建树,爱莫能助……颤抖声音话出口:都说儿大享清福。其实不然。是爹娘辛辛苦苦把儿女们养大,可长大的儿女,都不在您老身边,尽孝陪伴……泪,模糊了双眼,李黎说不下去了。
天下父母为儿女,无私奉献,默不做声无怨言。都是一个样,相差没几亳。
李母见黎儿内疚满怀,忙着劝慰表明态:儿女能在外出人头地,爹娘脸有光,自欢喜。但人活于一世,并非事事都如意。若不拼搏,更没戏。要是默默无闻,不去博击抗争,就便天天守在娘身边,娘也不踏实。因为儿女不努力,贪生怕死。须知,好男儿志在四方。
漫漫人生路,不以成败论英雄。关键在于,人生是否精彩,活得是否充实。听说你的士官梦灭,别放在心上,纠结自己。奋斗过,经历就是收获。只是没有想要的结果而已。无所谓。回来同样有事做,有饭吃。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条条大路通北京。陆路不通走水路,水路不通,还有航空。
(四)
那夜,李黎久久无眠。同母亲相见,吃顿饭,体会到了家的温暖。以往没有这种感觉。基于福中不知福,很不知足吧!
在军营的梦中,总是晃荡山村的田间小溪,或是那道道熟悉的山恋。梦醒,方知身处异乡。家乡是那样的遥远。思念不断。如今,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地方,心里却涌现些许惆怅。多年以后,难道还是像今天这样,毫无声息地回到故乡,回到家?尔后,定居山村,重复着以前的生活。继续先辈们走的路。
如此,入伍,又是为何?尽义务,不假,但逃不过大话的嫌疑。若对自己没有改变,意义又何在?要是能圆士官梦,该多好!岂有这烦恼。
母亲的话,是那样说,但谁能肯定?面对儿子的失败,她心里没有疼痛和悲伤。只是无奈,没有表露罢了。
当兵,本是让人荣耀事,却让母亲牵挂又伤怀。真不知如何面对众乡亲。想当初,欢送入伍,左请吃饭,右塞钱,还不忘叮咛好好干,争取端上铁饭碗,荣归故里。
这是乡亲们殷切的期盼。
可事实上呢?首次回,不是荣归,是败北。犹如星月无光,暗淡失色。
谁不奢望锣声响,鞭炮鸣那种热闹场面。无奈事与愿违,不能实现。只有说声对不起!暗立誓言,寄托来日。有机会,定能继往开来,凯歌高奏,一路向前……
天刚朦朦亮,李黎无睡意,毅然起了床。轻轻开房门,踏着晨露,来到父亲的坟前,跪地三叩首。
试问苍穹,也问九泉之下的父亲,脚下的路该如何走?
有言,人死不能复生,魂魄犹在。思乡梦中,常常见父亲。如当初,没离去。
幼时常想,长大报答父母恩。可到头来,养育恩没报,父亲却离去。自己未作最后告别,愧疚在胸,耿耿于怀。每年诞辰忌日,总离不了祭拜,以求心灵的慰藉。然而,出川到异地,军营里,只能默望故乡,轻声祈祷,表心藉——孩儿没忘父亲,日记作见证:
今是父亲忌日。身处森严军营,战友朝暮伴,焚香点蜡,不便。惟有挥洒文墨,寄托心中的哀思。
世上除了珍惜,没有后悔药。可人生,免不了后悔。
少不更事忆当年,面对父亲严厉的教育,生逆反。总觉得失去自由,不舒服。更为不可饶恕的莫过于“恨“。
懂事后,才知父亲用心良苦。
有道是,子不教,父之过。父亲严厉的教育,除了尽父责,更多的是对儿女的关爱。
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
别人的东西,不偷不抢不占用,不争不夺不稀罕。要想拥有,靠勤劳的双手,自个儿创造。只有这样,走路才能行得正,腰板硬。
记得那次缴学费,感触颇多。印象最深刻。
语文老师给了批《砍伐证》的十五元钱,托李黎回公社住处,交给父亲审批。正好当天班主任宣布收缴书学费十二元。李黎自作主张,从中挪用,剩三元交给父亲。他想这不会有错,反正十二元的书学费,父亲一定会拿钱给自己缴的。不想被父亲一顿重批。
李黎由此懂得,凡事一码归一码,不能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主动与被动,融合到人际交往中,涉及到尊重与蔑视的问题;如果独断,专横跋扈,置别人意愿不顾,只求自己方便、快乐,那下次,还能接近谁?吃一暂,长一智,谁还会接近你?须想到,聪明人,不只一个。别人不比你笨。
谆谆教导,记心间,不相忘。
是父亲的离去,给了他另一种胆量。
以往背背篓,找猪草,他从不敢接近墓地。不管周围长出的草,如何吸引人,他都绕道行。没有那份胆,常常舍近求远,添遗憾。
一同前往的小伙伴,则不心虚。走上墓地,重重踏两脚,对李黎说,“这有啥怕,还不是一堆泥巴。“李黎总是笑笑,摇摇头,语气似哀求,“我们换个地方,不在这,好吧!“不管对方同意不同意,他转身就逃离。
父亲的离去,给了他心灵的镇痛。也使他明白,人去,就那么大回事。
亲身体会亲人逝,从此不怕任何事。
这是父亲给他的最后教育。
李黎想,今天哪儿都不去,就陪母亲。挑挑粪水锄锄草,理理薯埂载载苗。要不是耕牛被卖掉,还可放牧山坡,找找儿时的快乐,回味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