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多真仙居之,属地仙许迈治之。
玉溜山。亦名玉环山。玉环县城西青山古为环山第一胜境,“游者拟之为方壶蓬岛。”位于费县城南10公里。立尖崮迤逦而南有横梁山,山西麓起有个山峰就是玉环山,再到西有大梁山包裹着,南有小梁山叠峰,唯有一溪经南峪村西北流向道沟,最后汇入许家崖村东方河水。旧时,这里山径难行,道路莫辨,堪称世外桃源。
仙人洞在玉环山南侧,洞口在半山腰,向西呈“人”字形。主洞深30多米,高6米,可以容纳数百人。两侧洞壁有古代人工凿成的两排窝槽,是千人搭制吊铺的痕迹。再向里,穹隆幽曲,洞里有洞,有一个向上出口可以直接到达山顶。仙人洞洞口左侧峭壁如屏,陡壁的上面有一圈白色的岩石,就像一个白玉环,玉环山因此得名。丛柏庵地处仙人洞右侧,是一处佛教女众道场,以松柏茂密丛生得名。丛柏庵建于隋代,重建于明朝嘉靖39年,清代改为道教,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多次修整,这些都有碑文为记。庵内有千年银杏、响水泉、连理柏与古藤、碑廊、三圣殿等等。庵门上有对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庵内的千年银杏,是隋唐时期栽植,距今1300多年了,树高大概有45米,周长约8米,需要5个成年人才能搂抱过来,这棵树上有一株古藤,叫“古树生藤”。树下就是“响水泉”,因泉水叮咚作响而得名,泉水四季清凉。仙人洞地处深山幽谷,与山外只有一条小径相通,古刹清泉,松青柏翠,冬暖夏凉,景色宜人。静谧不见尘烟,如同世外桃源。
雍正九年,玉环厅首任同知张坦熊之子张云留下了《环山胜景记》,把一个完美的西青山呈现给世代玉环人。可时至今日,“环山第一胜境”一度时期被作为采石场,被摧残得面目全非,令人惋惜。《玉环厅志?杂记志》存疑:“玉环有大小苦竹岙,其地多竹,一名普竹,近接西青山,旁有仙人洞,又名小霞洞,相传张小霞隐此飞升,或疑即张廌也。附识俟考。”当地方言少霞与小霞同音。前辈已经把张少霞与张廌扯上了关系,只不过苦于史料不足、证据不力,不敢妄下结论。张廌何许人也?《乐清县志》记载:“张廌(生卒年不详,后人写作张廌),字子雁,号文君,东晋乐成县民。隐居于丹霞山麓(今乐成镇金溪村境内),不应征召。平素修道颐志,以炼丹为事。家旁栽有苦竹数十丛,常游娱其间。相传郡守王羲之慕名前往拜访,他避入竹林中,不与相见,郡人号为高士。后舍宅为寺(白鹤寺),骑鹿出游,不知所终。”乐清名人网载:乐清高士张廌得神仙传授法术,隐居在丹霞山下修道炼丹,住宅附近种了许多苦竹。王羲之慕名前往乐清拜访张廌。张廌正在炼丹,见王羲之来,将余药掷到溪中遁入竹林。东晋永和三年(347),张廌将自己的住宅捐建白鹤寺,骑白鹿进山出游,后来就不知去向。因为张廌,乐清有了一座比天台国清寺还要早两个半世纪历史的白鹤寺。1994年版《玉环县志?大事记》记载:“东晋永和元年-太元四年(345-379),王羲之来苦竹岙(今普青乡地)寻访乐成县隐士张荐,张避之。”“荐”的繁体“廌”是在廌字上加个草字头,为古人抄录时的笔误。王羲之为什么要苦苦寻找张廌?缘于王羲之对黄老学说有着浓厚的兴趣。“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晋书?王羲之传》)许迈,丹阳句容人,“永和二年,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字远游。”“王羲之造之,未尝不弥日忘归,相与为世外之交。玄遗羲之书云:'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晋书?许迈传》)许迈给王羲之留下告别信后究竟去了哪儿?据唐五代时期杜光庭所撰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玉溜山(即玉环岛)列道教七十二福地第七位,“在东海近蓬菜岛上,多真仙居之,属地仙许迈治之”。可见东晋时期的玉溜山在中国道教界的地位。再将《玉环厅志》所载的张少霞与张廌进行比对:同样是张姓(道教界传统出家修道不改姓),同样是修道炼丹的高人,张廌移居的苦竹岙邻近西青山仙人洞。少霞应视为张廌道号,含有怀念故土丹霞山的意思。广搜苦竹岙附近也只有少霞洞在当地百姓中经久不衰的名望才能与张廌身份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