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就过了几日的时间,大家,也渐渐地熟悉了这个道士。
而每日的早晨,道士都会早早来到操场上,让自己的教诲声,充斥在操场之中——
“记住,要‘虚领顶劲,尾闾中正’。”
“记住,要脚踏丁八步,不然,就会站不稳,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破绽。”
“有时候,并不是你不如人家强大,而是,你不如人家机巧——明明只要脚踏丁八步就能保证身体的平衡,偏偏要出奇,偏偏要立异,偏偏不想用前人早就做好的架势,偏偏要自行创新——”
“创新创新,哪里是创新,总是守旧,从来,都看不到新。”
“你们,毕竟太年轻,太缺乏经验,这种创造新招数的经验,通常,需要一些道法深厚的人,才能做出来的,你们,毕竟太年轻,积累太少,你们,还需要学习一个的……”
而学生们,也拿着道士常用的宝剑,在练习着强身健体的技巧。
“一曰刺,长驱直入,直指要害。”
“二曰挑,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三曰斩,以己之力,破敌之巧。”
“四曰退,避其锋芒,以图再起。”
“五曰骤,以己之快,攻敌之慢。”
“六曰徐,谋定后动,攻敌不备。”
“七曰火,攻敌不备,以图优势。”
“八曰山,不动如山,以克万变。”
“万变不离其宗也,吾剑可破万法,由此是也!”
道士的话语,在场地之中流传着,而大家,也勤加练习着。
而大家,也按照这口号,不断练习着。
场地里,总是充斥着这些声音:
“一曰刺,长驱直入,直指要害。”
“二曰挑,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三曰斩,以己之力,破敌之巧。”
“四曰退,避其锋芒,以图再起。”
“五曰骤,以己之快,攻敌之慢。”
“六曰徐,谋定后动,攻敌不备。”
“七曰火,攻敌不备,以图优势。”
“八曰山,不动如山,以克万变。”
或许,许多年之后,这套剑法,会简化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三二三四五六七八……的样子,但至少现在,是不会这样的。”
大家,都在把这种方法,当做一种战场上杀敌的方法,不断地,练习着。
“这一剑挑得有些高,不符合正确动作,要低一些。”道士站在一个高个子面前,训斥着。
“这一剑挑得有些低,不符合正确动作,要高一些。”同样是这个道士,站在矮个子面前,如此训斥着。
而大家,无可奈何,只得照办。
而,这等动作,到底,是否能够杀到不那么符合道士心目之中的鬼子——道士也不太清楚。
毕竟,他要的,只是一群学生。
只要有学生,就会有徒弟,把道统传承下去,这道统就不会失传,而这道士,也就不会违背了他一贯的,想要把这道统传承下来的原则。
几日的训练,造就的,并不是一群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神人,只是一群,符合道士价值观的学生,仅此而已。
就像苏然,若是论道家的最高成就,苏然可能比这个道士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还要高一些,但是,这个道士,只考虑那些,自己能教导的人,或者说,只考察那些,自己觉得自己能够教导的人。
于是,苏然,很荣幸地,落选了。
这并不是苏然的剑法离道士的要求很远很远。
只是,道士不明是非,只是将苏然的“道”,理解成了“邪道”,仅此而已。
“邪道”,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弯的。
只有有人踏上了邪道,才会有后人评价,他走错了路。
而后人的评价,大多是人云亦云,只有少数是有自己的思想的。
于是,很少会会知道,一个人走的路,是否正确。
最多,他们的评价只是,“你走的路,跟前人走的不一样。”
而前人的路是否正确,没有人会说。
因而,大家的评价,其实只是,“你走的路与别人走的不一样。”
而大家的理解却成了,“你走的路错了。”
毕竟,大家说的,大约就都是真理吧。
但是,很少有人想到过,大家说的,其实并不是正确的。
毕竟,大家习惯的,并不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人云亦云”,才是大家最喜欢做的事情。
也有是,太多太多的真理,被埋没在了茫茫书海之中。
为什么,孔子之后,没有第二个孔子,为什么释迦牟尼之后,没有第二个释迦牟尼,大约,就是受前人的影响吧。
毕竟,在前人的光晕之下,后人是很难剔除这个效应的。
也因此,前人的成就,往往是后人的枷锁,而非动力。
其实,站在巨人肩膀上,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只是,就像卖油翁那句轻描淡写的“无他,但手熟尔”的白描那样,大家总觉得,“手熟”,就像“站在巨人肩膀上”那样,是件轻松的事情。
只是,只有站上去的人才知道,那种事情,到底,有多困难。
……
当然,就想道士所预料的那样,几天之后,大家就都熟练了这套太极拳,而精通者,甚至学会了太极剑,甚至更多的知识。
他们之中的少部分人,舞起剑来,总是虎虎生风的。
嗯,虎虎生风,并不是单纯地舞起剑来,能够生出一阵阵风声,而是,舞起剑来,就像刮了西北风一样,风声呜呜的,就像吹哨子一般。
当然,那些剑上带着火的,或者舞起剑的时候有天雷落下的,或许,舞剑时候,不会发出风声。
但是,他们的架势,跟一阵风相比,也差不远了。
或许,勤加练习之后的他们,表现效果,并不比,一些精研道法的人,差太多吧。
毕竟,他们的身体之内,有一颗惩恶扬善的内心。
而这样强大的心灵,就算是修为有成的道士,也未必能做到。
毕竟,道士想到的,主要还是,独善其身。
只有那些读书读到在大多数人眼中觉得【这家伙已经读书读傻了】的人,才会成为那种兼济天下的大儒吧。
毕竟,大儒,实在,太少太少了。
很多人,号称着“不求回报”,而内心深处,却还想着自己如果这样做了,就会如何如何。
只有儒家,不会承诺太多,只是去教人有一颗兼济天下的心灵。
只可惜,儒家的激励,甚至还不如佛家的“彼岸世界”管用。
也因此,学儒学的人,爱国的,并不多。
不然,或许,明朝,也不会亡的。
————————————————————
注:前面的内容是酒后写的,肯定会有错漏,但我不准备改了,人,难免任性一回,毕竟毕业了呢……
另外,写到926字的时候,还剩下57%的电量,感觉好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