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苏然跟程志聊得正开心的时候,起床号差不多是按时响起了:
“嘟肚肚-嘟肚肚-嘟-嘟-嘟-嘟——”
苏然有些惊讶:“什么鬼,明明说好了放假的,该不会是司号员吹错号子了吧。”
程志笑了笑:“或许吧,不过,既然我们醒着,不妨直接去集合好了。”
苏然有些郁闷:“还想睡个回笼觉补补的呢,没想到竟然被吹起床号了。”
雨晴也有些不愉快,自己好容易叫起来了苏然,没说两句话,就被教官用号子叫去集合,怎么想,雨晴的心中,都是有几分不高兴的:“我们,一定要去么?明明是司号员犯了错误啊。”
程志笑了,看看苏然。
苏然点了点头,给雨晴说:“这个问题我来解释就好了——所谓军队,就是这样的军队,上面有命令,下面就必须要执行,哪怕这个命令是错的。”
雨晴有些不太理解:“为什么啊——明明错的是他们,却要我们承受错误的代价。”
苏然笑了笑,对雨晴说:“为了胜利。就比如,指挥官下了一条命令,成功率是百分之九十——而在冲锋的时候,你发现了一个成功率为百分之九十五的方案——这时候,如果你怀疑上级,而自己执意采用自己的方案,或许,效果会好,但更大的可能是,破坏了整体的布局。”
程志听了这话,笑了笑:“没想到,你明明对军队那么不了解,竟然也能说出这样正确的判断来。”
“我说的,应该还有些不足之处吧。”苏然笑了笑:“毕竟,这些东西,都是我在1构思小说的时候想到的。”
程志笑了笑:“有些神奇的是,你说得都对呢——真的要找出来一条问题的话,或许,你还没有说出问题的严重性吧。”
“严重性?”雨晴听了这话有些疑惑,忙问道:“什么意思?这种事情,能有多严重?”
程志深深吸了一口气:“就比如,在某场战役之中,你作为一个小队的指挥官,你的任务是尽可能带领部队突围——这时候,你却想到了一个方法,只要,把对面的指挥官打死了,这‘围’,也就不存在了,也就自然的突围了——这看上去,大约很正常吧。”
“的确呢。”雨晴点了点头,又拽了拽苏然的袖子,偷偷问苏然:“这很正常么?”
“大约吧——”苏然想了想:“不过,敌军大约会为了这个行动做出些什么事情吧。”
“你怎么知道?”程志有些疑惑:“你确定你没有过军旅的经历么?”
苏然挠了挠头:“没有过啊,这种事情,只要写小说时间足够久,绝对能想到的,这不就是标准的‘打了小的来老的’的套路么?”
听了这个比喻,程志的头上不禁冒出了星星点点的汗珠:“明明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怎么到了你的口中就这么轻松呢?”
“大约——”苏然想了想:“大约是我写这些小说的时候没有经历过战争吧。”
“你们在说些什么啊!”雨晴有些恼火:“明明我在问问题好吧……”
程志闻言,向雨晴道了歉:“抱歉呢——把你忘了——听完我跟苏然的谈话之后,你还没想明白么?”
雨晴摇摇头,又顺势拉了拉苏然的衣袖:“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苏然笑了:“没什么意思的,就是一场撤退打成了反击,一场逃离打成了诱敌深入——而后,小说家们的笔下,大约会涌现出一个个英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地赶赴战场,慷慨激昂地走向死亡——只是,现实未必会是小说中表现的这个样子。”
“现实会怎么样?”雨晴问。
苏然想了想,说:“大约,现实是,敌人因为这次未曾预料攻击,高估这个地区的军事实力,若是均势,敌人或许不会再进军——只可惜,这是撤退,属于局部劣势——这时候的敌人,更科学的想法,肯定是加大部队的力量,争取一口气把这个指挥战场的将领拿下的——程志兄,你觉得呢?”
程志摇了摇头。
“我说错了?”苏然有些疑惑:“等等我再想想——应该……”
程志又摇了摇头:“我是想说,你把我的台词都抢光了,你让我说些什么啊——”
苏然笑了:“你应该还有一句固有的台词吧——你从来都是喜欢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怎么偏偏到了军队里,你就开始习惯上了服从上级呢?”
程志笑了笑:“谁说入了军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怎么——”苏然有些疑惑:“难道听从将军的指示,就是掌握命运了?”
“当然不是——”程志笑了:“只要当上了将军,就自然能掌握命运了。”
“可是——”又有一个问题浮出了苏然的脑海:“可是你若是不参军,自然没有将军来命令你,你不是一样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么?”
程志笑了笑:“我也是想逍遥自在,只可惜,那群东洋鬼子不让啊……”
苏然点了点头,仰天长叹一句:“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打退鬼子。”
“‘灭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啊!”程志也如此感叹道:“这种事情,只要我们北洋积弱,就一定会有贼人来串门——就算灭了东洋鬼子,谁又能知道,西洋鬼子会不会在哪天悄然降临呢?”
————————————————————
注:程志的论断方法,完全错误。
将这个方法形象化一下,大约是,你长大了可能会生孩子,生的孩子可能像希特勒或者常凯申,会将整个国家带到深渊之中。
所以,为了避免这一切,你最好不要生孩子,或者,干脆最好不要长大。
以及,程志的例子是网上某些人评论“百团大战”的功劳的时候使用的。记得那篇不知真假的文章声称,百团大战之前**党跟**鬼子相安无事的,结果自从百团大战打响,**鬼子发动了好几年的高烈度扫荡,**党的军队人口锐减……
这种事情,不知真假,所以干脆放在小说里好了。
最后,“灭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一句原文由于没网,没查,但出处大约是王守仁的故事(王守仁,字阳明,俗称阳明先生,历史书上的陆王新学说的就是他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