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然,在四年前,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被他的先生推荐进入云水书院去当一名书院弟子。
或许,苏然应当感到荣幸。
为了贯彻落实某一代院长从“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的门联和圣人的一句“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之中悟出的“正心诚意”这四个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进入云水书院,都要经历好多场笔试以及面试。前些年需要经历三场笔试一场面试,俗称“三笔一面”,这两年教育改革,书院扩招,为保证生源质量,要经历“五笔二面”——苏然常常嘲笑那些经过几笔几面才终究入了书院的同学们,说会不会过两年等毕业了就写本书,叫做《五年笔试三年面试》,又或者再写一份精简版的报考指南,叫做《三年笔试两年面试》
只是,一年之后,当浮躁的内心终于在被一群又一群书院弟子赶超的过程中渐渐冷却之时,苏然终于发现,原来,自己并不适合在书院生存。
并不是书院的课程太过深奥,只是,苏然只记住了四个字:不求甚解。
对一本书,理解地越多,便越局限在了这本书的樊笼之中——毕竟,学得再透彻,也透彻不过那个写书的人。
读了许久的书,苏然只在其中读出了两句话,一段叫做,书分两种,老的和新的。
另一句是,老书成书太早,多已过时;新书成书太晚,难免有疏漏。
因此,解书,解到最后,不是把自己解得太老,就是把自己解得太新。
太老的,只能送进博物馆;而太新的——或许几百年之后是不可或缺的,至于当下,或许只有放在档案室里面才能凸显出它的价值。
苏然不想成为那种人,于是苏然默念“不求甚解”四字口诀,泛泛地又读了一年的书。
然后苏然就发现了另一个问题,书院里的书,多是前人皓首穷经注释过不知多少遍的版本,书院的先生,因为都要做自己的学问,因而带起学生来,只是拿起书本,念上一段,再往黑板上写几个字告诉大家重点是什么了事。考试时候,最难的题目并不是要用多么巧妙的道理,而是给出一大堆被包装过的词组,比如“过程”,比如“理想”——说实在的,若是用人话翻译一遍,题目并不难,小学生都能做,但期末考试难就难在不许翻书,更没人给翻译。
很显然,苏然这一年的成绩依旧不好,虽然苏然明白自己的内功心法不比别人差,只是苏然疏于练习了许多年,再追赶,却是赶不上了——毕竟,“不求甚解”这四个字已然扎根在了苏然的内心。
于是苏然开始了自力更生。为了不掉进博物馆成为文物,苏然努力地让自己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去研习那些新书——毕竟,就算新书疏漏再多,也比不过新书的数量多,当数量足够之时,一切疏漏都会被填补。
于是苏然开始了新的一学年,大约是出于损友郑泽的引荐吧,苏然最终还是看了小说。
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因为苏然发现,小说,便是最好的实验场。自己的一切理论,都可以在小说中进行“实验”——虽然结果可能错得很离谱,但终究,比一头雾水不知自己的理论为何物的来得好些。
毕竟,用小说当作实验场的方法,早在战国时期就成熟了,战国策里,小说家满嘴跑火车的例子,比比皆是——只可惜,后来有个叫苏轼的家伙,用了一句“想当然耳”,道尽小说家们的写作奥妙,此后,小说家就渐渐地远离了真实,而开始玄之又玄了起来。
苏然悟透前前后后这些东西,只用了半个月,之后,苏然便开始搭建起了自己的那个名叫《轮回》的小说世界。
搭建世界的过程,持续了大约小半年,直到苏然觉得改无可改,便开始动笔。
按照计划,本来这是很好的想法,只是苏然写了七八个开头,都觉得布局太过宏大,自己的笔力难以支撑。于是苏然有了写文练笔的打算。
用了一天不到的时间,苏然便从《轮回》的某个背景设定的角落里面选了一个场景,大笔一挥给一个在《轮回》大纲中出场不到五分钟的龙套BOSS写下了洋洋洒洒十余万字的故事。
当然,使用了许多近乎苛刻的限制,和毫无诚意的构思布局,使得这段故事,虽然设计精彩,却因篇幅太短,又或者文笔太过稚嫩,被《明报》拒之门外——也就是那时候,苏然心中便升起了一丝创办一份小说杂志的冲动。苏然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有许多人喜欢看小说,也有许多人喜欢写小说,若能创办一份杂志,让有才情之人能够尽情挥发自己的文笔,那时,自己作为有才之士,定能分到一杯羹,也不枉自己身为推荐入书院的学子的身份。
那时候的苏然,跟许多学者一样,相当“理想化”,总觉得自己的道理就是世界的道理,从没想过那时候,《明报》卖得正火,根本不需要收录小说来增加销量——苏然只是以为自己文笔不够有力,想的却是再磨磨笔,好写出更好的小说。
于是,苏然又磨了一年笔,正要写文,却忽然听到了说书先生讲的这段评书,心里当真是大吃一惊。【
·世上绝不可能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个点契合是巧合,但是,第一章就契合了我的身份,我的理念,我的行为,以及我的一点点文笔——大约,这样的文章,我再磨笔五年,定能写得出来吧。
·所以,这是我的文章?
·那么,是谁把它写出来的!?
】
————————————————————
注:还是没能忍住写注释……上文中有两个加引号的词,我想你一定不知道我写的“过程”指的是“随机过程”(就是那个“随机过程随机过”的“随机过程”);“理想”是抽象代数里面一个被称为ideal的东西(具体是什么可以上网查一下“ideal抽象代数”,)
当然了,这两个词,就跟上次的抄袭一样,“我不说,你不知道”……这里我写注释,主要是方便大家理解那段文字中“包装”这个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我承认许多外国教材都有翻译,但我不承认这段翻译是用中文写出来的……不然……或许这个不然解释了另一个问题……
孩子:“妈妈,理想是什么?”
女博士:“令S是一非空集,S上的理想I是由S的子集所组成的集族,它满足下列条件……”
……
或许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觉得有段日子有一部分人认为人分三种:男的,女的和女博……
当然,关于抽象代数的更多知识,可以上网搜一下……比如把有理数(准确地说,是分数,但抽象代数理论告诉我们分数和有理数是一样的(换成数学语言,我们说,“同构”),也就无所谓怎么称呼了)强行定义成在“整数集”和“正整数集”的“笛卡儿积”上面的一个等价关系,之后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加法和乘法,最后证明它的一个子集跟整数集同构……记得当初看完那个定义的时候瞬间觉得小时候的我们碉堡了……竟然热衷于运用抽象代数的知识(使用分数)来解答问题
另,说书人讲的那版《现世报》其实是抄袭了一点《明报》的思想……于是我就干脆将小说世界里面的报纸改成了《明报》……但是小说后文对这只主编做了一些其他的处理……考虑到查良镛先生仍然健在……我还是另请高明吧……
最后,我确实想过写一本叫做《云水·轮回》的书,出于和苏然相同的原因,我正在练笔……现在我已经达到了“笔走龙蛇”的水准……只要落笔就不知道能跑到多远——我说的是跑题……这点你看注释就可以理解了……我唯一能保证的就是每一次转折都存在铺垫,使得那些“出人意料”的地方稍稍向“情理之中”靠拢一些……
当然我的“轮回”只是取了这两个字而已,我不是阿三,不会去学佛的……佛祖们一个个都是神经病+自虐狂的。
为毛最后禅宗归了六祖慧能?我记得那段偈语叫做“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啥意思呢?根据慧能的身世,翻译一下,大约的意思是:“不修佛,老子不知道菩提是树。不念经,老子不知道明镜干嘛要放在台子上,老子TM既不是神经病又不是不是自虐狂,你能拿老子咋地?”
所以不学佛的慧能成了“六祖”……某种程度上,慧能之所以成了“六祖”,是中华民族的选择。
毕竟,宗教这种东西,多半是毒。——剩下的那一小半,大约也是吗啡之类的麻药